“如何教育好孩子”一直都是父母圈長盛不衰的話題,卻鮮有人思考如何當好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人生重要的引路人,父母的成色,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孩子的底色。

兩小學生打鬧引雙方爸爸約架

最近,Mommy在網上看到一則讓人喫驚的新聞,兩小學生打鬧引雙方爸爸約架。

事情是這樣,兩個孩子是同班同學,在做操的時候,A踢了B的屁股,於是B還手打了A。

A爸知道兒子被“打”以後,在家長羣中找B爸理論,繼而發生口角並約架。後來,兩位爸爸在校門口大打出手,其中一位爸爸受傷進了醫院。

“衝動是魔鬼。”

“孩子不懂事,家長也不懂事麼?”

“大人比孩子還幼稚。”

講真,事情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自然可以姿態清高地說這倆爸爸是大傻冒,腦袋秀逗了,纔會做出打架這麼傻的事。

那假如被打的,是你家孩子呢?一次兩次,你可以高姿態地表示“小孩打打鬧鬧正常的”,要是孩子哪天臉上掛着彩回來,你還坐得住嗎?

這事跟衝不衝動、幼不幼稚真沒多大關係,要怪只能怪如今家長越來越喜歡過度介入子女生活了。

孩子的世界,往往被成人理解偏差

就拿孩子打鬧這事來說吧,無論是打人的還是被打的,小孩都是正常的人類小孩。就像猴山上羣居的小猴子一樣,嬉戲打鬧是孩子們聚在一起再普通不過的日常。

別說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就算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聚在一起,也難免相愛相殺。打人也好,被打也罷,都是小朋友社交生活裏很普遍但又不可避免的問題。

對此,孩子們自有自己的一套處世方法。

Mommy女兒跟她的好朋友,經常會因爲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比如誰更像艾莎公主,誰玩遊戲玩得更好……爭得面紅耳赤,甚至揚言要“絕交”。

通常5分鐘前還吵得不可開交,宣佈彼此不再是對方的好朋友,再也不要一起玩了。5分鐘後,兩人可能因爲對方一聲呼喚或是一根棒棒糖,又好得跟連體嬰似的。

你看,對於矛盾和衝突,孩子們會有他們自己的理解與解決方案。

可家長偏偏要摻和,而大人一旦摻和進來,問題可能就會變得複雜起來了。因爲大人很容易給很多東西下定義,比如某某某愛搶東西,某某某總欺負人……

對於孩子的世界,大人習慣用自己的視角與認知去看待,就會出現理解偏差。那麼,自然越摻和事情變得越糟糕。

不必事事爲孩子強出頭

另外,我們的家長太喜歡過度保護孩子了,把孩子當大熊貓般對待,在照料上不厭精細,一有啥風吹草動,懷疑孩子可能受到打擊或是不良影響,便立馬一個箭步衝上前擋在孩子面前,扛下所有的風吹和雨打。

在女兒的幼兒園班級羣,Mommy看到有些家長經常爲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老師:

老師,我家XXX喫飯不專心,麻煩老師費心督促他一下。

老師,XXX今天在學校喫飯怎麼樣?她在家不喜歡喫蔬菜,老師能提醒她多喫一點嗎?

老師,今天降溫了,能幫忙給XXX了穿一下外套嗎?就在他書包裏,辛苦了。

……

每次看到這些“留言”,Mommy都是一臉黑人問號臉。

我們送孩子到幼兒園的目的,不就是想要他們學習獨立嗎?孩子到幼兒園之後,這不放心那不放心的,那送孩子到幼兒園幹嘛來了?乾脆直接留家裏自己照顧得了。

家裏一對一或是多對一VIP定製服務,肯定要比幼兒園裏兩三個老師照顧幾十個孩子要精細、周到得多。

愛孩子可以,但父母也需要剋制自己,不要對孩子保護過度,事事爲孩子出頭,讓孩子失去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的生活,始終要自己去面對。與其凡事擋在孩子前面,不如給孩子自我保護的鎧甲和突破困局的力量。

回到孩子打鬧這事本身,其實父母沒必要糾結於“孩子被欺負了,要不要替他討回公道”,更應該做的是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有各種不同的人存在,有人謙和有禮,有人唐突冒犯,有人陽光積極,有人暴躁易怒……

遇到不同的人,用合適的方式與之保持距離,合則做朋友,不合則用禮貌的方式避而遠之。

努力地讓孩子強大起來,然後再溫柔地面對這個世界,這或許纔是每個父母需要教給孩子的必修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