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我們漢語文化之中,對於特定文化和各種名稱都是有着不同的稱呼的。就像我們中國歷史之中對於國號的宣稱就是有着很多講究的,從我們現代人的習俗和發音習慣來說,喜歡把中國各個歷史朝代前面加一個大字,而這種文化又被一些人稱呼爲外來文化的漢化,其中爭議開始的地方就是大明,那歷史之中的明朝國號究竟是“明”還是“大明”呢?

“大”字加持國號之前源自於元朝及外藩

元朝疆域廣大故稱大

在我們中國人的歷史和文化發展之中,國號這種東西其實在很早就已經出現了,例如四千年前的夏朝建立者啓,他從氏族部落來說是屬於夏后氏,所以說在國號命名來講也是遵循文化本源原則,與自己的出生及其祖先文化有關,這也是中國曆朝國號的來源,我們研究古代文化對當時的人也是叫做秦人,漢人,或者唐人。

自從秦漢以後,我們稱呼本國以及文化特點都是以國號爲首,但外藩和夷狄根本不是這樣,從漢朝開始,漢武帝就不斷對外開展戰爭,他說的是報仇,因爲當年的漢朝在剛剛成立的時候,被匈奴羞辱,而國力強大以後就要復仇,在漢朝的時候,中國打出了威風,所以外部夷狄都稱我們爲大,大漢的稱呼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

大明人的畫作

明朝的國號分歧其實也是與這個有關,當年朱元璋在元朝末年亂世起義,重新統一天下,將漢文化再次推廣到中國大地,這份功勞是唐朝滅亡以來任何人所不能及的,所以當時敗退的蒙古人和周圍夷狄都將明朝稱爲“大明”,其實就是表達自己對明朝的尊敬和仰慕之情。

“明”與“大明”的分歧與文化的多元有關

明朝騎兵

在明朝的建立過程之中,我們反觀春秋戰國時期並沒有任何一個與明朝相同的國號,這是一個非常新鮮的事情,就像是宋朝和宋朝以前,他們的國號其實和之前的古國早已經重複,而朱元璋的“明”在歷代之中的確是獨一無二的。

但任何事情都有例外,元朝末年在朱元璋稱帝建明之前,還有一個重要的起義軍首領叫做“韓林兒”,他被當時的人叫做小明王,因爲他是父親韓山童是最早起義的人,他在元末起義軍中的地位就相當於是楚漢時期的“楚懷王熊心”。

小明王韓林兒

朱元璋建立國號爲“明”與往古的確沒有重複,可他卻與當時之人有重複,後世書寫歷史者爲了區分“小明王”與“明朝”,就將明朝稱呼爲大明。

清朝的建立將“大明”作爲一種固定習慣

清朝末年剪辮子改變習俗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之中有一個十分反常的例子,在明朝剛剛滅亡,清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實行的“剃髮令”讓很多人反對,甚至是以死相爭,但到辛亥革命“剪辮子”卻又讓許多人不捨,甚至說這是數千年祖先之文化遺產。

其實出現這些反常事情的原因背後不過是文化習俗的固定罷了,從黃帝到明朝四千多年時間,中國人習慣了束髮漢服,但清朝的建立突然改變了這種習慣,讓很多人都不適應,而清朝統治三百年後將辮子作爲一種習慣固定下來,也讓許多人不捨。

刻有大明字樣的文物

至於國號的概念和這是一個道理,明朝在建立之處的確是沿用的傳統稱呼,以“單字”命名國號,取國號爲“明”,但後面受到元朝文化遺留的影響,整個明朝都對這件事情產生了巨大的爭議。而到清朝外族入關,則是重新遵循了元朝的習慣,以一種傲氣將中國曆代都冠以大字,經過三百多年的沉澱,到我們現在更是演變成爲了一種習慣。

小編寄語:

明朝是我們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封建王朝,他對於我們中國歷史的完善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們後人研究這段歷史的時候,無論是國號還是年號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對於明和大明這個爭端其實是十分微小的。但這個微小的爭議之中,包含着的卻是漢文化的發展歷程,他在外部夷狄心中確立了廣大而強盛的面貌,明朝此後將蒙古人驅逐中原,重新確立了漢人的正統地位,使得四方夷狄歸心。

我們現在人研究這段歷史,不能忽略這個稱呼的變化,因爲他的變化其實是漢文化由盛而衰的一個過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