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128屆廣交會“雲端”開幕:上傳展品逾240萬件,彰顯“雙循環”基因

“雲端”創新步履不停。多家參展商均認爲,兩屆線上廣交會或將成爲會展行業發展的拐點。

10月15日,廣州夜幕降臨,西半球的大部分國家開始陸續甦醒。廣州番禺巨大汽車音響設備有限公司市場的三名員工正坐在直播間裏調試設備,準備啓動他們在第128屆廣交會的第一場直播。

當日上午,第128屆廣交會舉行雲開幕儀式。現在打開廣交會官網首頁,可以看到超過240萬件展品已齊聚雲端。一直以來,廣交會被譽爲中國外貿晴雨表和風向標,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縮影和標誌,每年春秋兩季在廣州舉辦,歷經63年從未中斷。本屆廣交會繼續在線上舉辦,按16大類商品設置50個展區,境內外參展企業近2.6萬家,規模與第127屆基本持平。

“當前,全球疫情還未得到有效遏制,繼續在網上舉辦廣交會意義重大。”10月14日召開的第128屆廣交會開幕新聞發佈會上,廣交會新聞發言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副主任徐兵表示,廣交會網上舉辦可有效避免疫情輸入風險,有利於打通進出口環節堵點,維護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

“廣交會一直扮演着內需、外需市場之間的橋樑作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貿研究中心主任陳萬靈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說。毫無疑問,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第128屆廣交會的橋樑作用將表現地更爲明顯。

“雲端”創新步履不停

繼上屆首次“雲端”舉辦後,第128屆廣交會繼續線上舉辦。對比今年6月分的首次“線上廣交會”,本屆廣交會平臺做了不少優化。

徐兵表示,爲實現“進得去、找得到、談得起來”的目標,第127屆廣交會閉幕後,主辦方經過深入調研和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建議,認真總結經驗,從用戶註冊、智能檢索、移動端應用、對接洽談、智能客服等多個方面對官網進行了升級完善。最新的廣交會官網還設置了展商展品、供採對接、虛擬展館、展商直播等欄目,提供全天候、無時差的服務。

例如在今年6月的首次線上廣交會上,曾有企業反饋預約洽談時只能到騰訊會議上,導致不到預約洽談的時間參展商不能主動聯繫採購商,所以參展企業希望能有更多的溝通方式,不被侷限在一種渠道上。針對這一問題,本屆廣交會增加了供採雙方在互動場景中提供電子名片等聯繫信息的功能,預約洽談就可以給採訪商發送電子名片。即使在直播過程中,參展企業也可主動提醒採購商向其發送名片,或向採購商發起私聊。

不過,“雲端”便利性雖顯著提升,部分參展企業仍認爲侷限性較爲明顯。首次線上廣交會期間,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曾採訪巨大汽車音響設備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李孝忠。當時他表示,雲上廣交會還是新事物,成交過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本屆廣交會期間,李孝忠在接受記者回訪時再次討論了參與“雲端”平臺的切身感受。他覆盤首次線上廣交會的“戰績”發現,簽下的訂單仍以老客爲主。在他看來,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因爲其公司主營產品是音響,線上直播時很難還原聽覺上的質感。另一方面,老廣交會本身也具有情感紐帶的意義,既可以與老客戶交流感情,獲得新客也相對更容易。“廣交會期間,周邊很多餐館都爆滿,參展商可以趁這個時機和客戶交流感情。相比之下,純靠線上交易的情感因素就比較弱。”

但即便如此,李孝忠在內的多家參展商均認爲,兩屆線上廣交會或將成爲會展行業發展的拐點。“雲上廣交會是一個創舉,這個過程中肯定會遇到障礙。第一次線上參展還處於喫螃蟹的狀態,第二次就已經在細節上改善了很多。我認爲未來的廣交會里,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態也將予以保留。”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這樣評價。

凸顯“雙循環”新格局

第128屆廣交會的另一個新亮點是,積極推動企業參與“雙循環”,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這與當前的全球貿易環境頗有關聯。世界貿易組織(WTO)在年度《全球貿易數據與展望》報告中指出,受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貿易或將縮水13%-32%,縮水幅度可能超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的水平。2020年,基本上全球所有地區的貿易量都將出現兩位數的下降,其中北美和亞洲的出口貿易將受到最大打擊。在此背景下,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意義重大。也正因此,本屆廣交會以建設“雙循環”發展格局爲方向,加大了境內採購商邀請力度,爲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牽線搭臺。

實際上,作爲內外市場的紐帶和橋樑,廣交會一直有着濃厚的“雙循環”基因。1988年前後,白明曾在廣交會業務部工作。據白明回憶,當時的廣交會已經有了一個非公開的進口組,經辦小規模的進口業務。“外國友商來到廣交會,一趟轉完了,完成自己的進口訂單。這時候可能又碰到中國的老客戶,談成了對華出口,也就是咱們的進口。”

時間追溯至2007年,廣交會增設進口展,從單向出口平臺轉變爲進出口融合的雙向平臺,有力推動了我國貿易發展的“國際循環”。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廣交會的橋樑作用表現得尤爲突出。在外貿出口嚴重受阻的形勢下,第105屆廣交會先行先試,首次向境內採購商開放,促進了出口商品轉內銷,幫助企業消化產能、渡過難關。此後,廣交會不斷加大推動內外貿對接的力度,通過擴大邀請國內採購商、加貼特殊標誌、設立國內採購中心、舉辦內外貿對接洽談會等方式,促進外貿企業與國內採購企業高效對接。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廣交會平臺的“牽線搭橋”實現了“兩條腿”走路,不僅將產品遠銷海外,而且也成功開發了國內市場。

回到本屆廣交會,其橋樑和紐帶的作用更爲明顯。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本屆線上平臺的細節設計上融入了較多的“雙循環”因素。

具體而言,針對大量出口展參展企業有意向開拓國內市場的情況,平臺上有超過60萬件展品添加“可內銷”標籤。在瀏覽展品時,境內採購商可點擊左側篩選欄內的“可內銷產品”選項,幫助快速篩選並定位到內貿商品。而針對具有內貿意向的參展企業,其網上店鋪頁也增加了“可內銷”標籤,提高辨識度,並展示可內銷的線上產品導覽手冊,幫助供採雙方快速匹配對接。

在白明看來,凸顯“雙循環”新格局的背後其實是辦展思維的升級,是在當前的全球環境下淡化進出口方向的差異,把中國市場看作是全球市場的中國分市場,更深層次地尊重市場經濟規律。“淡化了主場和客場的區別,更主要的是球技。”他如此形容。

(作者:劉美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