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週起,每週在社區活動室開展兒童閱讀課活動,家裏有3-6歲孩子的可以報名參加。”2018年11月的一天,相城經開區蠡塘社區西子花園小區業主羣裏,出現了這麼一條報名信息。從那以後,蠡塘社區的兒童讀書會開班了。一年多時間裏,看着孩子們一點一滴的變化,活動發起者袁海霞倍感欣慰。

播種——“感覺成了幼兒園園長”

袁海霞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她發現愛閱讀的大女兒語感和文字理解能力明顯優於小女兒。於是,袁海霞萌生了辦兒童讀書會,帶領幼兒啓蒙閱讀的想法。參加社區黨支部活動時,她把想法告訴了社區黨支部書記,很快,在社區的支持下,社區活動室內擺好了桌椅,配備了投影儀,一方閱讀天地成形了。

可很快,現實給她潑了一盆涼水——報名的孩子年紀太小,注意力很難集中,各玩各的,閱讀課直接變成了遊戲課。一片混亂中,第一堂課結束了,袁海霞左思右想,覺得問題出在自己身上。“環境佈置得太像學校教室了,講的又是孩子不太感興趣的國學,難怪孩子靜不下來。”於是,第二次閱讀課,袁海霞把陣地轉移到活動室的兒童遊樂區,她和孩子們圍成一圈,席地而坐,講的內容也從國學變成了幼兒繪本。

果然,孩子們很快就適應了熟悉的環境,也對繪本故事入了迷。就這樣,袁海霞當了幾個月的“幼兒園園長”,幫助孩子們養成了閱讀的習慣。

澆灌——孩子們當上了小老師

漸漸地,孩子們上課的場地又換回了閱覽室,閱讀的內容也改成了國學,可維持課堂紀律仍舊是讓袁海霞頭痛的事。於是,她花時間諮詢了女兒學校的老師和自己的老師朋友,用發小禮物的方式,引導孩子遵守紀律,好好表現。

後來,袁海霞想出了“小老師”的辦法,每次課請一名孩子當老師,領讀文章,管理課堂紀律。“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讓孩子有展現自己的機會,增強了自信,而且讓他們學會了換位思考,瞭解老師的難處。”用了這個小方法,孩子們總是爭相上臺朗讀,每人都想當小老師。袁海霞開玩笑地說:“現在要被管理紀律的反而是旁聽的家長。”

收穫——當閱讀成爲一種習慣

從“遊戲課”到“小老師課堂”,不僅提升了孩子們的紀律性和自信心,書本中的道理也已經融入到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

在袁海霞剛剛想出用小禮物吸引孩子時,十幾個孩子經常爭先恐後地要禮物,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是弟弟,禮物讓給哥哥”“我是大孩子,禮物讓給弟弟妹妹”……諸如此類的話語,開始越來越多地從孩子們嘴裏說出。袁海霞覺得,這就是她帶孩子們讀的《弟子規》中,“長者先,幼者後”的最好體現。

“還有一個小女孩,剛上小學,已經在自學《論語》了。”袁海霞說,每次上課,她不過帶孩子們讀一兩行經典,也不要求孩子們完全理解其中的奧義,但就是這一點一點的積累,幫助不少孩子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回到家裏,他們也願意靜下來讀一讀書。

疫情尚未完全結束,兒童讀書會也因此暫停了大半年,但“閱讀媽媽”袁海霞一直都在準備,等待迎接社區活動室中讀書聲再響起的那一天。

(通訊員:葉文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