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解答,咱們首先要知道明君是怎樣產生的。

明君是通過大環境的磨礪產生的。整個大漢王朝分爲西漢和東漢兩部分,劉邦所建立的爲西漢,由公元前202年始至王莽結束。而東漢是由劉秀所建立,終於220年曹丕之手。

在歷史長河中,大漢的國柞無疑是很長的。在400多年的時間裏,大漢君主衆多,在衆多君主中出現幾個有作爲的明君也不足爲奇。

平民出身的劉邦最終能統一天下,他自然算是明君。隨後劉邦的繼任者劉盈雖然性格懦弱,但正是這份性格懦弱,才讓西漢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

劉盈之後,大漢開始進入盛世。此時西漢治國遵循着一個宗旨:獨尊儒術。大力倡導儒學,統一了西漢百姓,忠君愛國的思想,維持了秩序的穩定。

人們也許會覺得獨尊儒術和皇權相沖突,其實不然。秩序的穩定,也是有利於增強皇權的。

劉盈之後,西漢開始連續出現英明的皇帝。

先是清除外戚呂氏一族的劉恆。劉恆掌權後,提倡以孝、德治國。同時劉恆對內減少苛政,輕搖薄賦,對外劉恆則提倡和親。此舉讓大漢邊境迎來了安寧與穩定,隨之文景之治的序幕,便在劉恆手上拉開。

劉恆死後劉啓繼位,劉啓在位期間發生了七國之亂。固然劉啓生性薄涼,但隨着前期重用晁錯、周亞夫等賢臣,文景之治的盛世依然在劉啓手上得以延續。隨着七國之亂的平定,大漢諸侯王的隱患也被消失。

劉啓之後是劉徹,劉徹是劉啓膝下的第十子。16歲繼位的劉徹在位54年,掌權數十載的劉徹又進一步將大漢盛世推向了頂峯。

劉徹不但做到了開疆擴土,還因爲他倡導獨尊儒術的治國方針,使華夏民族的文化形成了脈絡。華夏文化脈絡的形成,增強了大漢臣民的自信心,隨之中原百姓終於可以以堂堂大國之民而自居。

劉徹固然打下了碩大的疆域,解決了外敵的隱患,但劉徹執政時期的文治纔是他對西漢最大的歷史功績。

劉徹死後,是他膝下第六子劉弗陵繼位。劉弗陵繼位後,平定西南之亂,痛擊烏桓,開創鹽鐵會議。鹽鐵會議的爲政舉措,讓西漢經濟得以進一步發展。

劉恆受到外戚呂氏的威脅,奮起反擊開創盛世,隨後的劉啓又面臨七國之亂。漢武帝劉徹同樣也被外戚竇氏所打壓。後來的劉詢,更是因爲巫蠱之禍成長於民間,受盡了苦難。因此便可以說是外部大環境,磨礪出了這些西漢明君。

這些西漢明君都經歷過磨難,懂得人間疾苦,因此他們纔會知道怎樣做是對國家有利的。

後來王莽倒行逆施,天下人聲討王莽。王莽執掌大漢權柄後,百姓民不聊生,各地義軍紛紛崛起。最終劉秀脫穎而出,建立東漢政權,大漢國祚得以被劉秀延續。東漢時期的明君只有前四位,他們分別是:劉秀、劉莊、劉炟和劉肇。

爲何劉秀能問鼎天下呢?編者覺得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經過兩百多年的繁衍,劉邦的後代遍佈天下。起義時的劉秀正是藉助劉氏宗親之力才取得了成功。諸多劉邦的後代重新爭奪天下,劉秀又怎麼敢不賢明呢?劉秀不賢明很可能會被其他劉氏後裔淘汰掉。

第二個原因:經過西漢數代明君的統治,百姓安居樂業。王莽帶來的混亂局面,百姓是更願意見到結束在劉邦後人手上。

三國時候的劉備,是不是經常打着大漢皇叔的旗號,向天下人表態自己要興復漢室?當時大漢皇室已經勢微,劉備爲何還要如此做呢?因爲劉備要利用民心,要藉助劉氏宗親的勢力,要佔據天下大義。果然劉備還是得益於劉氏宗親,利用劉表留下的基業建立了蜀漢政權。

編者爲何要說劉莊、劉炟和劉肇也是明君呢?因爲在他們的治理下,東漢開創了明章之治。明章之治再次將大漢軍事實力推向了頂峯,隨之外患被進一步解決,東漢百姓又迎來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但可惜後來的東漢君主,逐漸開始重用外戚、宦官,讓大漢走上了下坡路。隨着漢獻帝被曹操牢牢掌控,天下更是迎來了諸侯割據的紛亂局面。劉備雖然以劉邦後裔自居,其實本質上,他的身份已經發生了轉變:劉備不過是打着皇室後裔旗號,爭奪天下的一方諸侯。劉備心中從未想過效忠漢獻帝,與漢獻帝共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