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至東山鎮三元廟村,千畝綠油油的桑樹向陽生長、鬱鬱蔥蔥。

清晨,露水未乾,79歲的三元廟村村民林春秀已經在家門口的桑樹林裏忙碌了一陣,她把鮮嫩的桑葉收割下來,背到蠶棚裏喂蠶。“種桑養蠶一輩子,我們村能靠這行當脫貧,一想就來勁!”

在三元廟村,養了一輩子蠶的父老鄉親不在少數。隨着時代的變化和市場經濟的衝擊,三元廟村蠶桑產業也經歷了從興旺到低迷再到復甦升級的過程。

把脈問診

蠶桑產業迎來轉機

“以前養蠶辛苦,蠶子‘飯量大’,每天採桑葉都要跑幾趟,有時候都顧不上喫飯,養多了就照顧不過來。”從14歲就開始養蠶的林春秀告訴記者,原來村裏幾乎家家戶戶養蠶,但養蠶是個“苦差”,上世紀90年代,“掙現錢”的念頭勝過了日復一日風吹日曬地種桑養蠶,大量村民外出務工,村裏的蠶桑產業因此越來越低迷。

轉機出現在2017年。樂至縣蠶桑局的專家們給三元廟村的蠶桑產業“把了脈”:桑樹零星分散、品種落後,制約養蠶規模;種桑養蠶技術落後,勞動強度過大。

找到了病根,縣委、縣政府便對症下藥。2017年,村裏修起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戶;2018年連片打造桑樹林,同時更換桑樹品種。三元廟村第一書記康小寧指着鮮嫩的桑葉說:“從前一畝地只能種100多棵桑樹,桑葉薄又小。換了新品種後,桑樹生長速度快,當年種樹當年就能養蠶,一畝地能種600多棵,產量是原來6倍多。”

養了一輩子蠶的林春秀,這幾年也靠着養蠶脫了貧,“現在養一張比原來半張還省力,能掙6000多元。平時有時間還能在村裏的桑樹林裏打零工。”

勁頭十足

蠶桑產業提檔升級

“改變桑樹品質,提升蠶桑產業產量,只是第一步。”康小林說,三元廟村正不斷嘗試延長產業鏈條。

走進三元廟村的旺億生態園,只見園區內道路通達、綠植密佈,垂釣區、餐飲區等休閒娛樂區域一應俱全。旺億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鄧如濤介紹,園區自2017年開始,種植了果桑、櫻桃、桃子等水果約80畝,種植桑樹240餘畝,初步建成集觀光旅遊、休閒娛樂、水果採摘等於一體的特色蠶桑基地,每年接待遊客約1000人,年產值約40萬元。

在距離旺億生態園十餘米的地方就是蠶絲被加工房,“90後”回鄉創業大學生肖勇正忙着拉絲引線,動作沒有一絲拖泥帶水,“現在天氣轉涼,蠶絲被訂單增多了,要趕緊加工出來。”

2018年,5名“90後”理工科大學生肖勇、張耀、吳樂意、陸佳、吳成茂瞄準三元廟村“渾身是寶”的蠶桑產業,共流轉了近900畝土地,種下桑樹、建起蠶房。

僅一年多的時間,肖勇就建起了蠶絲被加工廠,形成 “生產、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其他4人也做起延伸產業:種蛋白桑、茶葉桑,喂桑葉雞,做桑葚酒……

“家鄉的蠶桑產業蘊藏着很多機會,大有可爲,而且樂至大力打造 ‘中國桑都’,產業扶持力度很大。”張耀告訴記者,明年他們將繼續擴大養殖規模,計劃養蠶1000張,做好延伸產業。

“現在村裏蠶桑產業發展勢頭很足,成爲村民精準脫貧的一個重要產業。”康小寧介紹,這幾年,三元廟村不再只侷限於最基礎的養蠶賣繭,而逐漸形成了集種桑養蠶、蠶絲加工銷售等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體系,三元廟村也從過去的貧困村變爲了省級“四好”村。此外,該村還加快蠶桑產業園的提檔升級,重點打造桑海長廊、蠶桑文化主題環湖公園建設,做強蠶桑文旅經濟。

這個昔日的小村落在跌宕起伏的歷程中走出了一條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新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