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主旋律的影視劇不好拍,那麼主旋律的綜藝更不好拍。

面對當下的脫貧工作,留給影視劇的再創作空間比較大,無論人物還是故事,可以比原型更戲劇一些,也可以綜合多個真實人物與故事,重塑一個擁有多個看點的人物形象。

而綜藝則講究真實、有趣。但只有真實,很容易就把扶貧人物拍成紀錄片,受衆羣體窄,扶貧的人物與故事無法被更多人知道。只有有趣,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扶貧工作似乎是件輕而易舉、談笑間便能完成的事,也很容易讓觀者忘記重點。

國內關注脫貧攻堅主題的綜藝節目其實也不少,也都有各自的創新,但爲何說湖南衛視推出的《青春在大地》刷新了我的認知呢?

1.形式上,綜藝模式的升級

無論是講主旋律還是關於明星、素人,綜藝節目都得有看點纔行。素人類的節目,相比較明星參與的節目來說,不論是關注度還是收視率,大多數不在一個量級。即便有個別表現突出的素人類節目,也多是因爲爭議而引來關注。

講述扶貧攻堅工作,本身可以看作是一個素人類的節目。但又因爲題材的原因,不會允許有爭議的存在,這就使得節目在看點的延伸上比較受限。所以,常規操作就是引入明星。

此前的相關綜藝節目,多是以明星體驗扶貧成果後幫助當地農民賣貨爲主。看點主要着重於明星的體驗過程上:設置不同的環節,或讓明星出糗,或讓明星之間開展趣味競賽。

《青春在大地》則進行了模式上的升級,節目由鄉村採風和舞臺劇表演兩大部分組成,由何炅擔任“青春發起人”,每期邀請不同的明星去不同的鄉村,在不與扶貧榜樣見面的情況下,通過在鄉村的所見所聞了解自己飾演的人物,最終以舞臺劇的形式將扶貧人物與故事呈現出來。

節目雖然同樣以體驗爲基礎,但這個體驗並不是走馬觀花如旅遊一般,而是將村民引入到節目中。明星需要與村民進行交流,才能去了解村子的變化,瞭解扶貧幹部的付出。這讓節目更爲接地氣,畢竟,村民們是扶貧攻堅工作的真正見證者,也是受益者。

雖然是明星全程參與,扶貧幹部在最後出現。但每期的內容,重點都在扶貧幹部上:前期瞭解他,後期演繹他。以點帶面,通過人物將扶貧工作、脫貧成效呈現出來。

2.內容上,從物質到精神的升級

脫貧攻堅,發揮核心力量、落地執行的是扶貧幹部。

但扶貧幹部的付出,是以往同題材綜藝節目很少呈現出的內容。

此前的綜藝節目,以明星爲當地土特產代言、旅遊體驗的形式,利用明星的影響力,將土特產、旅遊產品賣出去。整個過程,類似於當下的直播賣貨:選品、體驗、賣貨。

關於扶貧工作成成效,關注點也多是以錢爲衡量單位。雖然脫沒脫貧、致沒致富,收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衡量標準,但一個鄉村的精神風貌有無變化也同樣重要。

《青春在大地》利用明星與村民的互動,將這一方面體現的淋漓盡致。

最最重要的是,賣貨是扶貧最直接的物質表現,而榜樣是扶貧最直接的精神力量。關注扶貧幹部,重視榜樣的宣傳,《青春在大地》開了一個很好的頭。

同是扶貧工作,因爲地點以及人物不同,而各自有不同的故事及側重點。有女承父志扶貧接力,有輪椅上的美麗苗族姑娘,也有立志控輟保學的……

塑造典型人物,鑄就榜樣力量,節目讓社會了解這個羣體的付出,瞭解他們將汗水揮灑在大地的青春,對於塑造當下年輕人的時代精神有着積極意義,影響也更爲深遠。

3.實力派演員演技爆表,增添看點

令人驚喜的還有。

《青春在大地》請來了諸多實力派演員,谷智鑫、楊玏、許亞軍、韓雪等等。在體驗環節,稍顯笨拙的他們帶給了我們妙趣橫生,在演繹環節,他們則用精湛的演技讓我們熱淚盈眶。

許亞軍演繹的郭建平是臺北村的一個普通幹部,倒在了工作崗位上。

張雪迎飾演的女兒郭子涵痛哭之後,接棒扶貧。“老郭書記”和“小郭書記”的跨時空對話,催人淚下。

韓雪與王智,淚流滿面上演輪椅上的“生死抉擇”。

俞灝明幾分鐘的獨白,訴出扶貧幹部的艱辛。

面對選擇,他會很堅定:能讓村子裏的人孩子喫上一口肉,這件事值得。

面對困境,他也會有退縮:我想回成都。

熱淚之後,《青春在大地》給當下稍顯浮躁的年輕一代注入了應該有的青春力量,用時代精神來引領他們的人生方向。

什麼纔是有營養的綜藝節目?《青春在大地》就是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