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點選“設爲星標”

添加★標 不再錯過推送

每天 8點 12點 20點不見不散~

“己亥歲末,庚子年初,荊楚大疫,染者數萬,八方馳援,封城數地,設隘郡縣,商業不彰,衆愕然,皆閉戶,舉國防。”

從年初的春節到國慶中秋,歷經八個月餘,從一片沉寂到萬物復甦,武漢方艙醫院變回體育館,黃鶴樓開放夜間體驗,猶如滄海桑田的變遷。

沒有親身經歷過這場特殊戰役的人們,無從瞭解真實戰役現場的萬分之一。

所幸,電視劇《在一起》幫我們還原。

抗疫時代報告劇,全明星陣容出演。開播至今,微博話題瀏覽量近16億,豆瓣4萬多人評價,從8.4到8.9,口碑持續上升,廣受好評,穩居今年國產劇前三。

八個多月間,出現過不少抗疫影視作品,爲什麼只有《在一起》擁有如此之高的口碑?

衆多的網友評論中,“真實“二字頻頻出現。

對於抗疫

最好的紀念就是真實還原

《在一起》沒有對這場特殊戰疫的殘酷與真實加以多少粉飾。

開篇,2019年12月底,武漢出現不明原因肺炎。還在休假的張老院長和ICU陸主任被譚院長緊急召回:出事了。

一場影響空前巨大的病毒悄無聲息地來臨。

爲了方便工作,許多醫護人員,毅然決定剪了短髮。

那時候的醫院有多可怕?

剛剛來到武漢支援的上海專家黎主任,面對的情形足以說明:

病房中到處都是血,一具剛剛過世的屍體,停在搶救室中央,和那些正在被搶救的肺炎患者並排放着,沒有家屬,也沒有醫護能騰出手來把他裝進裹屍袋移走。

走廊裏,患者的衣服晾滿了天花板,一側全部是被裝在裹屍袋裏的屍體,單一個鏡頭裏就有6具。

一個個細節,還原出那個時候的危難,殘酷之下的恐慌,焦灼。

抗疫紀實文學《呼吸在一米之外》中,一位醫生親筆記錄了當時被迫處理屍體的情況:

我做醫生6年了,我還是第一次聽說,處理屍體這件事需要醫生來幹。

他在支援前線的一天內,學到了一項以爲永遠不會知道的“感悟”——原來,剛死去的屍體會異常沉重,靠兩位壯實的男醫生,根本抬不動。

這場瘟疫,讓他們上一秒還在搶救的病人,下一秒就會脈搏消失,瞬間死去。

這場瘟疫,讓科室裏的女醫生第一次遇到了死亡患者,而且還需要親自處理屍體。

這些真實的細節,不僅僅還原了事件的真實,更讓我們感受到平凡人內心最真實的驚濤駭浪。正是這樣的高度還原,才讓人感受到切身的揪心。

《在一起》的十個單元故事皆爲真實故事改編,處於疫情風暴之中的人都有其原型人物。

張嘉益飾演的被緊急召回的張老院長,原型是武漢金銀譚醫院院長“人民英雄”張定宇。身患漸凍症的他,雙腿日漸萎縮,但在疫情爆發後,卻始終堅守在第一線組織抗疫。

週一圍飾演的譚院長,原型是金銀潭醫院副院長黃朝林,疫情期間不幸感染,既是醫生、專家,也是重症病人、藥物受試者……然而在治癒並按規定隔離14天后,他又回到了抗疫一線。

在與死神的對抗中,他們衝在最前方,與患者在一起,同呼吸,共命運,生死連接。

對於病人

最好的治療是關懷

劇中朱亞文飾演的黎主任,其原型爲上海第一位支援武漢的專家鐘鳴,他對護士小周說:

對於病人,最好的治療是關懷。鐵石心腸的人,是幹不了我們這行的。

ICU主任陸醫生也對患者坦誠說,她只能幫助患者提高自身免疫力。最好的藥,是白細胞。

但是“不用擔心,我們醫生護士都跟你一邊的”。

影視之外,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位魏醫生用他特殊的方式,與患者溝通,他的故事由其本人親筆記述,收錄在了抗疫紀實文學《呼吸在一米之外》中。

接診當地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人,魏醫生的內心也忐忑不安,但他選擇跟患者“在一起”。

因爲穿着防護服彼此都看不出樣子,醫護人員會在各自的防護服上做標記。我在胸口左邊寫了自己的名字,又畫上一顆紅色的愛心,右邊寫了一句對老萬說的話:別怕,我跟你在一起。

——《呼吸在一米之外》

圖/《呼吸在一米之外》,穿着全套防護服的魏醫生

魏醫生是老萬被確診以來,跟他說話離得最近的人。老萬沒法跟別人接觸,別人也不敢跟他接觸,這是非常真實的“被隔離”,仿若被關進籠子,非常孤獨。

魏醫生坦率地告訴老萬:

對於這個疾病,你比我瞭解得多,你是我的第一例。說實話,現在我沒有什麼切實有效的治療方案,請你理解,但是也請你相信我,我會和你一起面對它,好嗎?

疫情防控中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就是像老萬這樣的確診患者的心理問題。對這些被隔離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其實是“希望”。老萬甚至請求試未知的治療方案。

鍾南山院士說醫者初心,“健康所繫,性命所託”。在危機面前,醫護人員們選擇置個人安危於不顧,做每個醫患的守護神。但其實他們也只是一個個穿白大褂的普通人。

圖/《呼吸在一米之外》,老萬寫給魏醫生的感謝信

大年初一,老萬的哥哥給魏醫生送來了餃子,表達謝意:

您辛苦了。我弟打電話都說了,我知道您很勇敢,但是您也要保護好自己。今天是大年初一,我給您拜個年吧。

說完深深鞠了一躬。

那一刻,我真的差點繃不住。我突然意識到,我們和病人之間其實是互相支撐的。

我一直把自己想象成戰士,在戰場上堅決不能退縮,不能有任何思想波動。但其實我也清楚,自己就是個穿着白大褂的普通人。

從1月15日開始一直到現在,沒有晝夜、不知陰晴、連續不斷地工作,聽見老萬哥哥那句話的時候,我特別想家,想往家打個電話。

我想告訴老萬,也告訴那一晚的自己:別怕,有很多人跟我們在一起。

——《呼吸在一米之外》

在這樣的特殊時刻,醫生與患者在一起,全國與武漢在一起。當一座城市陷入危難,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像我們這樣,衆志成城,萬衆一心,匯聚在一起。

如同鍾南山院士所說:“這就是中華民族,這就是中國人,什麼都壓不倒!”

對於危難

恐懼是人性,勇敢是人格

在動輒關乎生死的疫情面前,恐懼是人性,勇敢是人格。逃避是本能,留下是選擇。

“你怕嗎?”不少醫生都被問過這個問題,可是哪個普通人不怕?

倪妮飾演的小護士平小安,想臨陣脫逃。她受不了病人不斷死在病牀上,同事不斷倒下,而自己的防護設備又遠遠不足。

她也是人,也有父母家人需要照顧,沒辦法去直面疫情的恐怖與死亡。

她就是疫情中每個人的真實縮影,會害怕、會哭泣、會退縮。

鄧倫飾演誤入武漢的大連小夥宋小強也怕過,第一次進病房都是小心地貼着牆挪進去的,碰到患者盒飯裏的水擔心被感染,當一嘴鮮血噴在他身上的時候,他也還是崩潰了,想逃。

我必須承認,我不是勇士,我的心裏充滿了恐懼,除了恐懼還是恐懼。我覺得每一寸空氣裏都充滿了病毒,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能活着出去。

這大概是當時每一位在武漢的人的心理。

《呼吸在一米之外》中的武漢青年羊駝,在封城兩天後,深夜偷偷離開家人,騎共享單車來回32公里給朋友送去物資。

騎行在空曠的馬路上,有輛電動車貼着他肘尖掠過,暴露在外的皮膚感受到陌生人帶來的氣流,他屏住呼吸,直到徹底看不見那個人才大口呼氣。

這件事使我驚魂未定,越騎越靠裏,不停回頭張望,我意識到我在想什麼:我在恐懼人,同時又渴望看見人。 在這個城市,人就是這樣開始害怕自己的同類的。

——《呼吸在一米之外》

圖/《呼吸在一米之外》,羊駝騎行路上

但恐懼過後,他們也選擇了義無反顧的堅守。

護士平小安,在平復了情緒之後,依然頂着壓力衝到一線。

大連小夥逐漸被周圍人感染:警察大哥的默默堅守,志願者的無私奉獻,醫護人員的捨生忘死,這些力量重新給了他直面病毒的勇氣,繼續在醫院工作,守護醫護人員。

武漢青年羊駝化身志願者,選擇繼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給流浪漢送口罩、給感染的老人聯繫製氧機、給報道真相的記者聯繫住處。

因爲武漢“是吾鄉”。

除了醫生與武漢市民,《呼吸在一米之外》中還記錄了疫情中鮮少被關注的人物。緊急尋找隔離病人的警察,爲了讓兒女放心去做檢驗的老人,難以就醫的非新冠肺炎患者,在鄉下小鎮無法拿到藥的抑鬱症女孩......

不管是《在一起》還是《呼吸在一米之外》,我們看到的不止是別人的人生,也是自己的歷史。

苦難之中,我們都是朝着希望掙扎前行的人。我們經歷了不幸,也見證了不幸中守護我們的英雄;我們身處過危難,也感受到危難中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歷史不該被遺忘,對這個極端時期帶給我們生活上的改變,所激發的對生活、對人的感受與反思,也不該被遺忘。

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記住的日子。

如同書中所寫,或許這些記憶,是註定不久後會被遺忘的至深恐懼,會被用來自嘲,會被忘記,所以也就不會有人知道自己多麼幸運。

但總有人會選擇銘記。不該忘記。不要忘記。永遠銘記。

14段私人記憶,還原大危機時期平凡人的悲喜。聯繫了超700位一線醫生、警察、病患者與普通讀者,共同親筆記錄,致力於捕捉真實好故事的“天才捕手計劃”全新紀實力作《呼吸在一米之外》。

#留言有禮# 在留言中分享你印象中最深刻的抗疫故事,小編會在留言中選擇5人,贈送由博集天卷提供的好書《呼吸在一米之外》1本。

▽ 更多推薦閱讀 ▽

鞏俐:醜陋的勝利

被藏20年的偷拍照曝光:那一年,周迅還沒紅,高圓圓沒結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