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隋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和中原地區的關係並不融洽,直到李淵建立大唐這種局面纔有所改善。到了唐太宗時期,他親自到靈州的鐵勒部落招降鐵勒部族,還爲少數民族建了"六州七府",唐朝名將渾瑊就出生在其中的皋蘭州,後來唐高宗李治又設置了更多安置區域,用以安置歸順的西北少數民族,而渾氏家族的人有許多人在皋蘭州擔任官員。

十一歲在戰場嶄露頭角

渾瑊的父親本就是一個武將,戰功無數,官至寧朔郡王,渾瑊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喜歡排兵佈陣舞刀弄槍。他11歲的時候父親帶他參加例檢的冬季邊防工程,因爲隊伍裏只有他一個小孩子,所以很惹人注意。朔方節度使張奇丘還開玩笑說他是一個沒有斷奶的孩子,結果後來渾瑊的表現讓他大喫一驚。

剛開始渾瑊通過了爲少年設置的軍功跳蕩功,兩年後他參與了龍駒島戰役,立下不小的功勞很快在軍中嶄露頭角,獲得上司的賞識當上了果毅將軍,頭一次真正率領軍隊深入到敵軍境內,靠着自己的勇敢指揮,大破敵軍,戰功多的數都數不過來,朝廷賜予他中郎將的職位。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曾有着一箭射死叛軍驍將李立節的事蹟。隨後跟在郭子儀身邊奮力和叛軍搏鬥,以功被提拔成武峯軍使。在和僕固懷恩平定史朝義的時候更是所有將士中立功最多的,因此又官拜太常卿。

後來僕固懷恩不滿於朝廷對有功之臣的打壓和猜忌,與回訖和吐蕃等小國勾結,把矛頭指向了大唐。渾瑊很會審時度勢,面對這種局面他把自己的兵權交給郭子儀,向朝廷表明自己的忠貞不二。其實渾瑊的這一舉動也不難理解,因爲僕固懷恩率領的叛軍殺死了時任朔方節度使的渾瑊父親渾釋之,朝廷讓渾瑊做了朔方行營兵馬使,在郭子儀的帶領下平息僕固懷恩等人的謀反,之後郭子儀就頂替了渾瑊父親的職位做了朔方節度使。

此後的幾年裏僕固懷恩的軍隊給唐朝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好在都被郭子儀一一化解,最後這場戰爭隨着僕固懷恩的死矛盾逐漸削弱,吐蕃撤退而結束,大唐的又一次危機被解除了。唐代宗打算討伐反叛的華州節度使周智光,可這個消息送不到郭子儀和渾瑊那裏去,因爲代宗和郭子儀之間的必經之路是周智光的地盤,想盡一切辦法終於把密詔安全送到郭子儀手裏。

郭子儀派渾瑊前去討伐,渾瑊很快平息戰亂,因爲他的威名太盛,周智光的部下一聽主帥是他,已經沒有了反叛之心,一個一個的都投降了。周智光被貶爲澄州刺史,其他投降的人官職不變,可週智光根本就不服從,渾瑊派人取了他的首級,把他的兒子腰斬,自此周智光反叛被徹底平息。

看得出來,渾瑊是非常有才能的一個將領,難怪朝廷和郭子儀都對他非常重視。他軍功累積被封爲太子賓客,率部駐守奉天,奉天是大唐的西大門,有他在猖狂的吐蕃根本進不來。唐德宗繼位後,試圖改變因爲內亂帶來的困擾,希望權利從地方迴歸到朝廷。於是開始削藩,第一個開刀的就是郭子儀,解除了他的兵權,渾瑊也被明升暗降給了一個閒職。

因爲唐德宗的削藩觸及到了藩鎮的利益,尤其是一些節度使去世以後,他們的兒子自任留後節度使,但事實上這個職位的任命必須得朝廷認可,沒有軍功和經驗根本不可能勝任,特別是唐朝的節度使相當於封疆大吏,朝廷肯定在選人上非常重視。這場削藩的結果就是好幾個想做節度使的人包括李希烈在內因爲沒有得逞,就集合起來起兵造反,而這場仗打了整整五年。

平定叛亂,收復失地,得皇帝信任

更加令人擔憂的一點是,唐德宗雖然廟號爲德宗,但卻並不是一位明君聖主,甚至可以說是一位空有其表的君王。除了剛即位時尚能強明自任之外,隨即便成了昏聵之君,十分貪婪,肆意搜刮民脂民膏,這也導致怨聲載道。而在他在位第四年,唐德宗調兵遣將剿滅淮寧軍節度使李希烈之時,士兵因爲賞賜問題發生了譁變,甚至連都城長安也被兵士佔領,史稱涇原兵變。

涇源兵變的發生讓本來就歷經內亂的大唐雪上加霜,叛軍隨即擁立太尉朱泚爲帝,而此時在唐德宗身邊失意許久的一批政客和將領也紛紛站隊選擇擁立朱泚。

有了這麼多人的支持,朱泚自然不甘如此,在建立起新的朝廷,自稱大秦皇帝之後,他帶兵攻打逃到了奉天的唐德宗。此時的唐德宗剛剛逃到奉天,還沒來得及喘口氣,朱泚就來了,我們故事中的主人公渾瑊沉寂了這麼久終於再次出現在了能夠改變唐王朝歷史的政治舞臺之上,有他在,將士們心裏有了靠山,軍心很快穩定下來。

唐德宗給了渾瑊最大的權利,兵力調遣官員認命都由他掌握,臨行前唐德宗心裏明白這一次渾瑊去九死一生,弄不好這就是皇帝和臣子之間的最後一面,皇帝淚流滿面,渾瑊心裏也很不是滋味。最終渾瑊的部隊守住了奉天,大破叛軍,等到李懷光率領的援軍來到時,戰事已經到了尾聲,朱泚撤出奉天退到長安。

李懷光和渾瑊前來收復長安,誰知道李懷光居然和朱泚勾結到一起反唐,渾瑊的處境非常危險。渾瑊並不是一個坐以待斃的人,他想盡辦法激勵士氣,甚至長安附近的唐軍都願意受他差遣,李懷光的部下都不願意跟着他反叛,被孤立的李懷光自己先跑了,朱泚成了孤軍奮戰,沒了抵抗渾瑊的實力。朱泚被殺,渾瑊等人順利收復長安,後來又去殲滅了李懷光,他爲大唐的安定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

因爲渾瑊的存在,吐蕃贊普甚至直言他是心腹大患,也是因此而不敢進犯大唐。於是,吐蕃方面就想辦法破壞渾瑊和皇帝的關係,可經歷過生死之戰之後,唐德宗對渾瑊無比信任,多少的猜忌和離間都沒能改變他對大唐和皇帝的忠誠,君臣之間的信任深得後世稱讚。

吐蕃眼見陰謀沒有得逞,就決意放手一搏,打算殺了他。吐蕃先是假意和大唐結盟,準備在宴會上動手,而大唐在歷經了諸多戰事之後也有和平之心,不做堤防,便選擇前往平涼會盟。但一到平涼,吐蕃的伏兵盡出,渾瑊身經百戰又怎麼會怕,他搶得一匹馬,順利的逃離了險境,返回了大唐。但是與他同行的扈從則死傷慘重。

他爲此深感自責,向皇帝請罪,皇帝並沒有怪罪他,而是給他兵力讓他攻打吐蕃,保護大唐和百姓安危,所有的一切他都做的非常好,深受百姓愛戴和皇帝信任。

直至799年,64歲的渾瑊去世。他去世後唐德宗非常悲痛甚至痛苦落淚,在贈他太師的基礎上,就連渾瑊的兒子也獲得了封賞。

小結

對於渾瑊的評價,趙元一在《奉天錄》中將他比之陳平、謝安石一般的人物,羅隱、李商隱、蘇軾等人也是不吝美言。

渾瑊的一生,也確實值得稱道。11歲便能初顯其名,一生中更是平安史之亂,攻僕固懷恩,御吐蕃可謂是戰功赫赫。而且難能可貴的是,在立下赫赫戰功的同時,他卻能做到不爲君主所疑,這一點比之陳平等人做的還要更好。

至於其中的緣由,司馬光在他的《資治通鑑》中有語:瑊性謙謹,雖位窮將相,無自矜大之色,每貢物必躬自閱視……。

這也體現了在驍勇善戰的武將本色背後,渾瑊細心、聰慧的一面,這些都值得我們後人學習。

如何能夠如渾瑊一般變得優秀,同時還能不爲君上所疑?這個問題,是我們生活、工作中都要面對的問題,至於答案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我們便可以窺見一斑。

作爲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這本書是史書,更是權謀之書、帝王之書。在其中記載的1300多年的歷史中,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極其全面。宋神宗更是以"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之意,命名爲《資治通鑑》。

後世之中,曾國藩、偉人等都對此書推崇備至,也正是以書中的歷史人物爲鑑,他們纔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