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古石器時期人們對於身後之事其實看得並不重,在屍體上蓋些雜草就此作罷。但是隨着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部落中的等級制度也逐漸顯現出來,而部落中的高層就會在自己的墓中設置陪葬品。像是山東出土的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大汶口遺蹟就出現了部落首領用玉器和陶器做陪葬品的行爲。

到了秦始皇修建自己驪山陵的時候,厚葬發展到了頂峯。嬴政從繼任秦王當年就開始命人修建秦始皇陵,用了39年才修建完成。根據《史記》的記載,嬴政陸陸續續派了72萬人修建陵墓,在墓中還有秦始皇爲自己打造的地下江山。

不過從百家爭鳴的時候開始就有很多的文學先賢提倡薄葬,例如荀子的“太古薄葬,棺厚三寸,衣衾三領。”韓非子的“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執喪二日”等等。根據歷史考證我國第一位實行薄葬的帝王就是魏武帝曹操,在《終令》中曹操要求後人修墳墓的時候找個山頭埋了就行,爲了防止自己被盜墓曹操還留了72疑冢。同時期諸葛亮、司馬懿等名人使用的也是薄葬。只是薄葬還是不符合封建時期的思想,所以大多數帝王將相或是富商官吏都帶了很多陪葬品和自己一同入土,薄葬的人少之又少。而明朝的清官王士琦就實行了薄葬,一直都沒有盜墓賊打過王士琦墓葬的主意。可是等到王士琦去世三百多年之後,當地的農民卻在墓中發現了107件金器,難道王士琦的薄葬是故佈疑陣嗎?王士琦1551年出生台州,他的父親王宗沐是山西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之後又升職到刑部左侍郎。而王士琦在父親的影響下一直努力讀書考取功名想要繼承父親的輝煌。王士琦32歲的時候考上了進士,之後先後任職工部主事和兵部郎中。在兵部工作14年之後,日本的豐臣秀吉1597年進攻半島,王士琦受到調遣出兵赴朝,王士琦最輝煌的戰績就是在全州時力挽狂瀾,克粟林、奪曳橋,現在的全州市(韓國西南城市)還有紀念王士琦的《去思碑》

經過一年多的苦戰之後,王士琦帶領軍隊力破倭寇,將豐成秀吉趕回了日本。因爲王士琦在戰役中表現突出,王士琦被萬曆皇帝委任到河南、山西等地任職,軍政一把抓。1616年王士琦自願前往北疆鎮守,於是將被派去了雲中(現內蒙地區)。在雲中任職期間王士琦操練軍隊,同時又處理民間事務,剛柔相濟,威信素著,雲中的百姓都稱他爲包拯、范仲淹在世。

1618年王士琦病逝,遵循他的遺願,他的遺體僅僅是裹着草蓆下葬。當時河南等地的百姓非常悲痛,自發爲王士琦出殯。有相關歷史記載爲證:“士庶臥轅而流涕,若有不容一日舍先生去者。”

1954年臺州的一位農民在農作的時候意外發現了王士琦的墓葬,考古隊趕到之後發現王士琦的墓葬一點都不簡陋,在其中藏有107件精美的金器,總價值過億。難道王士琦並沒有薄葬?原來在王士琦死後萬曆皇帝感念王士琦的逝世,特意賜給了王士琦一塊石匾,也賜給了他很多金器,這件事情在《明神宗實錄》中也有記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