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兩條主線不斷交織融合,《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不僅豐富了敘事層次,更實現了紀錄片內容的主題化,思想的高度化,情感的真摯化。

文 | 旋山

在衆多旨在觀照和記錄歷史進程的文藝作品中,以紀實爲基礎的紀錄片是一種極爲重要的表現形態。近日,以“爲國家留史,爲民族留記,爲人物立傳”爲宗旨的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國家記憶》欄目播出二十集大型紀錄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該紀錄片以抗美援朝真實時代背景爲創作素材、以抗美援朝戰爭歷程爲敘事主線,高度還原且全面回顧了抗美援朝戰爭歷程,並首次全景、真實、權威地披露了關於這場戰爭的決策內幕與歷史細節,這不僅發揮出以真實影像紀錄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獨特優勢和責任擔當,更展現出對革命先烈的深切緬懷,對抗美援朝精神的展示與傳頌,實現了思想導向與藝術趣味的有機統一。

影像中觸摸歷史,

親歷者講述真實

影像屢屢給人具象的畫面感和深刻的感染力,《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通過影像還原一個剛從戰火中獲得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再次面臨血與火的考驗,同美國兵戎相見的歷史事件,並且通過旁白對此歷史事件進行補充,還原給觀衆一個真實客觀立體的史實。

在此基礎上,影片用“具象化”、“數字化”的方式使觀衆對中美兩國實力差距懸殊直觀可感。例如,在《艱難決策》一集中以“1950年,美國鋼產量爲8772萬噸,國民生產總值爲2848億美元,而中國的鋼產量爲60.6萬噸,僅相當於同期美國的一百四十四分之一,工農業生產總值爲574億元人民幣,尚不足同期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十二分之一”的表述,影像在此刻發揮了具象化的作用,以直觀的視角突顯了面對重重困難,毛澤東與黨中央選擇抗美援朝這一高瞻遠矚的政治智慧和戰略眼光,打破了抽象的、大而化之的“艱難決策”的表述,令觀衆在可知可感中增強了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這段歷史的認同感。

宏大的戰爭場面令人心潮澎湃、蕩氣迴腸,豐富的歷史細節也讓人觸景生情。爲確保史實細節嚴謹準確,一方面,紀錄片對抗美援朝的很多親歷者進行了“搶救式採訪”。如對時任彭德懷軍事祕書楊鳳安(生前採訪)、時任第40軍第118師政治部主任劉振華、時任美軍第5戰史分遣隊指揮官貝文·亞歷山大等進行採訪,講述戰爭前夕一張保家衛國的防護網如何在悄然間織就;另一方面,攝製團隊跑遍國內外採訪權威專家,如中共黨史專家邵維正,軍事科學院原世界軍事研究部羅援,美國佐治亞大學教授威廉·斯圖克,麥克阿瑟紀念館檔案管理員詹姆斯·佐貝爾等,對抗美援朝戰爭的國際背景、戰役經過和歷史細節進行了權威解讀和深度剖析。

多維度穿插結合,

立體化視覺呈現

爲更加全面、深入、準確地向觀衆呈現抗美援朝戰爭全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採用了“紀實拍攝”“影像資料”“時代背景”等多個維度相結合的形式,最大限度還原現場。攝製團隊通過詳細調研和梳理,充分利用拍攝素材和挖掘而來的大量珍貴歷史影像、文物、檔案對節目內容進行忠實呈現,如片中首次解密了部分珍貴檔案和電報,首次公開部分歷史影像畫面,最大程度保證了節目內容的真實性與歷史厚重感。

該片在視覺呈現上採用高清畫質,融合歷史資料、三維動畫、虛擬技術等極具科技感的歷史場景穿越等多種視覺元素,用觸手可及的真實代替了模糊不清的歷史疏離感。年輕一代的觀衆對於抗美援朝的主題雖已熟悉,但具體到如何保家衛國,志願軍如何祕密入朝、如何在戰場上選擇行軍路線等歷史細節依然模糊,因此影片並未採取傳統歷史課本式的情景再現,反而充分運用三維動畫輔助歷史影像資料,如在《祕密入朝》一集中,爲高度還原志願軍入朝現場,用動畫的形式呈現志願軍在鴨綠江水面下鋪設橋的場景,給人聲臨其境之感;同時鏡頭將空間地域拓寬,在虛擬地圖上標註出40軍、39軍、38軍和42軍分別從安東(丹東)、長甸河口、輯安(集安)跨過鴨綠江祕密入朝的動態箭頭畫面,爲觀衆營造出一種穿越到歷史現場的震撼感。

以懸念結構全片,

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作爲歷史題材類紀錄片,用鏡頭串聯起過去散落的片段,在展現給觀衆連貫的時代故事時突破平鋪直敘的表現手法,通過設置懸念來引人入勝。該片在每集之內設置若干懸念,同時集與集之間又環環相扣,每集結尾爲下集設置懸念。例如在第四集《首戰告捷》中,開篇便直接指出毛澤東在指揮志願軍出國作戰慎之又慎,第一仗到底要怎麼打?初戰必勝將決定志願軍入朝後能否站穩腳跟,在如此緊迫之間,該作何選擇?這成爲了本集的懸念。本集結尾,解說詞響起:面對咄咄逼人的麥克阿瑟,毛澤東與彭德懷又將如何面對?下一集懸念由此而埋下。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從黑白影像到彩色畫面,從直觀講述到“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配樂渲染,從經典影像記錄到親歷者解說,用真實的鏡頭語言對黨中央艱難決策,志願軍祕密赴朝,歷次重大戰役,朝鮮停戰談判,志願軍凱旋歸國等重大歷史事件的全過程。同時,這部紀錄片對部分志願軍英模、戰鬥集體和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進行解構,力圖以宏觀與具象兩條主線不斷交織融合,豐富了敘事層次,從而實現了紀錄片內容的主題化,思想的高度化,情感的真摯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