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爲什麼很多父母們和孩子們,都覺得和對方沒有辦法溝通?

今天刷手機聽到一個心理育兒專家說,父母要了解孩子在玩兒什麼遊戲,才能和孩子實現有相同的時間刻度,才能理解孩子,才能和孩子溝通。

“家長不知道王者榮耀是以一局爲單位的,在家長眼裏,王者榮耀和喫雞沒有任何的區別,但是,玩王者榮耀和玩兒喫一局雞用的時間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家長對這個東西沒有理解,他就不能很好地劃分區間、劃分單位,他只知道把孩子的插銷拔下來,這是他唯一的管理手段,而這種做法必然會遭到孩子極大的反抗和反彈。”

這麼說,父母應該就能明白,爲什麼每次制止孩子玩兒遊戲,孩子怎麼都不聽了吧。

因爲孩子在玩兒的遊戲是有單位的,是有隊友的,這一局不玩兒完,他會把其他隊友給坑了,所以他沒有辦法在爸爸媽媽喊停的時候停下來。

喜歡打牌的家長應該能理解,想要半途停下來,你需要打完這一圈,這個“一圈”,就是打牌遊戲的單位。

尤其是,父母喊孩子放下手機,往往是心血來潮,沒有預兆。

孩子在閒着的時候,爸爸媽媽沒有說待會兒要幹嘛,孩子決定開一局遊戲,結果爸爸媽媽過來告訴他現在要走了,或者是派孩子幫點忙,孩子喊不動,爸爸媽媽就生氣,說孩子沉迷遊戲。

孩子們很冤啊!除了遊戲,對於更小一點的孩子,家長是不許他們看電視。

有的父母規定,每天只能看半個小時,還有的父母規定,每週只能看半個小時,到時間之後就去粗暴的制止孩子,完全不顧孩子的意願,美其名曰堅持原則。

一位講考研英語的老師劉曉燕,她講課內容經常被分享到短視頻上,那天她講了一個她女兒和老公的事兒。

平時女兒的教育是爸爸負責的,爸爸給女兒規定,一週只能看半個小時的動畫片。

然後那天女兒正在看動畫片,過了半小時之後,女兒沒有意識到,爸爸也忘了要提醒孩子了,想起來的時候一看時間已經玩兒了40分鐘了,爸爸就趕快過來給孩子關了動畫片。女兒正在看《小馬寶莉》,那一集還剩最後2分鐘,而且劇情正好的關鍵地方,小馬寶莉正在飛躍山谷。孩子就不行了,哭鬧着要看完。

女兒來找媽媽,因爲她只需要兩分鐘孩子就能看完,但是爸爸就是不讓:“不能看了,你看了多長時間了?”

爸爸的做法不稀奇,好多家長經常這樣管孩子。

但是媽媽就指出來,爸爸這麼做沒有顧及到孩子的感受。

不管是出於防止孩子沉迷遊戲動畫片的目的也好,還是爲了讓孩子保護視力也好,亦或是怕孩子浪費學習時間,要求孩子有節制的看電視玩兒遊戲,都是應該的。

但是在具體操作上,家長真的不能太粗暴。

管理孩子玩手機和看電視,重點在於讓孩子建立自制力,養成習慣,而不是靠爸媽一直強行管着,否則在父母管不到的地方,孩子只會玩兒的更厲害。

那麼如何讓孩子建立自制力呢?

在《美國媽媽這樣教自信》當中,曾經說“朋友越多,童年越快樂”。很多兒童心理學家對此也十分認同。

手機和電視,在一定程度上是滿足了孩子的“交互需求”,有人向他輸出東西,他的情緒可以跟着調動起來,得到釋放,所以說,手機和電視是孩子社交需求的一種代替。

對孩子來說,所有玩兒的活動吸引力都是一樣的,所以一開始,孩子並不多麼對手機電視感興趣,你用別的東西就可以輕易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因爲孩子只是怕無聊,只是擁有無窮的好奇心和無盡的精力。

只不過有的家長曾經在帶娃的時候把孩子交給手機和電視,這樣大人可以安靜一會兒,所以孩子被手機和電視裏的東西吸引,並且養成了習慣。

這一點很多爸爸媽媽做的很好,他們從小就不過多讓孩子接觸手機,所以孩子也不覺得手機多麼好,因爲他有更多比看電視玩兒手機還有趣的事。

所以說,與人交流越多的孩子,生活越豐富的孩子,對手機電視的需求就越少,依賴也就越淺。

我們小時候沒有手機,每天也就放學之後看會兒動畫片,也不會覺得生活很無聊,這也和我們小時候夥伴比較多有關係。

而現在,我們也可以帶孩子多參與社交,多交朋友,多參與各式各樣的活動。

平時帶孩子到小區和其他小朋友玩兒一玩兒,找到和孩子比較合得來的,兩家建立一個友好的關係,沒事兒的時候可以約出來玩兒。孩子上幼兒園上小學之後,也可以幫孩子在家裏辦一些有意思的活動,邀請孩子的同學過來家裏玩兒。

另外,還可以多帶孩子試聽不同的興趣班,培養孩子真正感興趣的愛好和特長,這些孩子感興趣的事兒可以幫助孩子過得更充實。

很多小朋友同時報了很多興趣班,他們的生活就很豐富,時間分配的很合理,孩子的參與度也非常高。不要以爲興趣班孩子很排斥,現在很多孩子是主動想要報興趣班,因爲興趣班中可以接觸更多好玩兒新鮮的事兒,也可以結識更多的朋友。

這樣迂迴的方式,就可以在尊重意願的基礎上,合理的分配時間,得到效果的同時,讓親子關係不至於劍拔弩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