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9日,中國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此時距離新中國建立僅僅過去1年零十九天,距離海南島宣告解放更是僅僅只有5個月。新中國的這一舉動令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措手不及,因爲他們認爲剛剛立國不久的中國沒有能力也沒有膽量介入朝鮮戰場。但是他們錯了,中國,剛剛從二戰和內戰中走出來的,還帶有戰火餘燼的中國,真的參戰了。

從1950年10月19日誌願軍入朝作戰開始,直到1953年7月27日中、朝、美三方簽訂停戰協議,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令參戰各方均損失巨大。朝鮮人民無疑是損失最爲慘重的一方,首先由於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的介入,原本大有可能一統朝鮮半島的金日成政府失去了這一機會,朝鮮半島可能在幾百年間都會是一個分裂的狀態。其次,戰爭讓朝鮮人民死傷慘重(約250萬人傷亡),僅是南韓政府內部製造的保導聯盟事件便有近20萬朝鮮民衆被屠殺,他們大都是生活在南韓的普通的朝鮮人,與北朝政府毫無瓜葛。

南韓政權處決“政治犯”

除去生活在朝鮮半島的朝鮮人民,損失最大的當屬新中國的志願軍將士們,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令志願軍付出了50餘萬傷亡的沉重代價,其中183108名將士永遠戰死在異國的土地上,至今還有爲數衆多的英烈埋骨在朝鮮半島、埋骨在異國他鄉。

如此沉重的代價,值得嗎?我想這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問題,前些天,在跟朋友(國際關係出身)聊天的時候就聊到了這個話題。他大學的導師就曾問過他這個問題,抗美援朝戰爭中國志願軍50餘萬傷亡,國內也是付出了各類作戰物資560餘萬噸,支付了62.5億元人民幣的戰爭經費(相當於當時的25億美元)。這對剛剛成立的新中國而言絕對稱得上傷筋動骨(可見朝鮮的存續中國人民付出良多)。

行進的美方軍隊與路邊的屍體

因爲朝鮮戰爭,新中國暫時降低了對國內建設“五年計劃”的支持力度,把朝鮮戰爭和國防放在第一位。當然,憑藉抗美援朝的勝利,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幅度提升,這場勝利也令中國贏得了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發展時期。當然精神層面的勝利果實也是甘甜無比的,抗美援朝戰爭,這是中國近代百餘年積貧積弱、備受欺凌之後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對外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一戰雪恥,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中國真的從此就不一樣了。

美國《紐約時報》曾寫道:美國在朝鮮打了兩場戰爭,贏了北朝鮮,卻輸給了紅色中國。中美作爲戰爭的主要參戰方,都付出了不菲的代價,新中國喪失瞭解放臺灣的最佳時機,而美國也因深陷朝鮮戰爭給了蘇聯一個舔舐傷口的機會,一頭健碩的北極熊,令六七十年代的美國苦不堪言。

一隊美軍士兵駐守在釜山環形防禦圈內

當然,作爲國力更弱的一方,中國損失的利益相比美國太大了,雖然新中國通過抗美援朝成功獲得蘇聯的建設支持,可是美國長時間的經濟禁運和外交封鎖也讓新中國的發展受阻,並且中印戰爭期間,遭受大規模自然災害侵襲和外交封鎖以及美國軍事壓力的中國不得不放棄了既得的軍事利益,而且最重要的臺灣問題也一拖再拖,直到如今都懸而未決。

所以,其實抗美援朝新中國除了伸張正義外實際收益甚微?請原諒我說的如此直接,國家之間永遠是利益至上,美國宣揚的所謂的人權民主只是鱷魚的眼淚而已,只是他們擴張的牌坊,我想大家都瞭解牌坊這個梗。

朝鮮難民

抗美援朝雖然新中國沒有一戰功成,但一戰,功成大半還是有的。首先解放臺灣,新中國的海軍可能缺乏必要的武器裝備,並且臺灣不同於海南,人民基礎相對比薄弱。至於同美國一戰交惡,即使沒有抗美援朝戰爭,中美當時在臺灣問題上也必有一戰。所以朝鮮戰爭,新中國出不出兵,這兩件事的結果差別不大。

在當時意識形態的對抗是絕對的,美國絕對不允許東亞誕生一個完整的沒有內部問題的紅色國家。美國之所以在朝鮮半島投入兵力也是因此,一個紅色的朝鮮半島無法成爲美國遏制蘇聯的基地。當然,現在的韓國也成爲美國遏制中國與俄羅斯的跳板,所以南韓政權的存續對美國而言便是最大的勝利。

在朝韓非軍事區的美軍軍官

朝鮮的存續對中國而言有着同樣的意義,一個安定的東北、一個堅定盟友、一個戰略的緩衝,新中國同樣取得了最大的勝利。至於之後中美幾十年交惡,經濟禁運、外交封鎖之類的手段,對中國的確影響巨大。但是地大物博擁有極大戰爭潛力的新中國只有支持蘇聯或者美國這兩個選項,中國的龐大不允許它同其它效果一樣左右逢源(新中國建立初期國力依舊很弱),所以倒向蘇聯是當時最優的選項。

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中蘇交惡之後,中美關係則開始迅速升溫,幾年之後朝鮮戰爭中打生打死的中美兩國便成功建交,臺灣問題在當時都爲美國用來贏得中國人民友誼的籌碼,所以國家永遠利益至上,抗美援朝依舊是當時中國的最優方案,即使它的風險最高,好在我們贏了,這是用50餘萬將士傷亡爲代價換了的一場勝利,值得被國人銘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