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區花園裏,小朋友在老師的指導下記錄花草的特徵。

從化良口碧水新村社區花園改造前。

社區花園改造中,附近居民村民與師生參與其中。

改造後,荒地變了鳥語花香的小花園。

排頭兵報告96

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新實踐

聯合村民共建的社區生態花園、匯聚村民的幸福食堂、傾聽村民意見的“村民乜都傾”茶話會……2019年,從化區被確定爲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今年5月,《廣州市從化區創建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國家試點示範區工作實施方案》提出目標,從化區力爭在2021年年底,基本形成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政府主導的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鄉村治理體系。今年,從化區民政局推出衆多推動村民共建的項目,引導和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到鄉村建設中,讓村民從過去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助力全區形成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政府主導的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鄉村治理體系。目前,部分試點項目初見成效。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鑽瑩 通訊員譚秀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韻樺

案例聚焦:

幸福溫馨 餃子一起包

集思廣益 花園一起建

午飯時段,從化區鳳二村70多歲的歐陽阿姨來到村裏的幸福食堂打飯,她跟其他老人聊着上次包餃子探訪低保戶的活動,還提出下一次想一起裹糉子;晚飯後,從化區碧水新村的村民謝秀媚帶着兒子到離家不遠的社區生態花園散步,這裏的花花草草有一部分是母子倆栽種的……

近年,從化區通過打造鄉村公共平臺以及開發村民共建項目讓村民深度參與到鄉村建設當中,從過去的旁觀者變成建設者和參與者,從而激發鄉村內生動力,推動鄉村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聯歡活動繪畫培訓 幸福食堂很幸福

“我們的食堂好啊,有得喫也有得玩。”中午11點許,歐陽阿姨來到鳳二村的幸福食堂打飯。兩葷一素,還帶一個湯,口味也符合她的胃口。

那好玩是什麼呢?歐陽阿姨說起了中秋節前在食堂參與的包餃子活動。當時鳳二村的社工組織了一些在幸福食堂就餐的老人家包餃子,之後和老人一起將餃子和中秋禮品送到村裏的低保戶家裏。“以前在家偶爾也包餃子,但包多了也喫不完,現在一起包,包完一起送給村裏的低保戶。大家都很開心。”歐陽阿姨說道,“平時除了在食堂喫飯,社工都會在食堂組織很多活動,村裏的老人家都很積極參加。”歐陽阿姨如今已逐漸成爲幸福食堂裏一名志願者。

30多歲的劉先生同樣如此。週末,他帶着上小學的兒子來參與幸福食堂的繪畫班。從前的週末,兒子一寫完作業就看電視,劉先生希望兒子在課餘時間能培養一些興趣愛好。但此前村裏沒有培訓班,要到街口街上培訓班,一是學費貴,二是忙於工作的劉先生經常沒有時間接送兒子。

9月,鄉村兒童學堂在幸福食堂開班,免費爲村裏的小孩提供美術和主持人培訓班,學堂解決了劉先生的煩惱。劉先生看過幾次兒子上課,“老師特別耐心,我很放心。”之後,劉先生還把侄女也帶了過來。

一來二去,劉先生和鳳二村的社工熟了起來。平時幸福食堂有活動,劉先生會積極地幫助聯繫村民。前段時間,幸福食堂在廣益聯募上發起了募捐,籌集一筆資金用於成立社區慈善基金,主要用作補貼幸福食堂的運營資金。劉先生得知後,先是自己捐了款,後又主動聯繫了親朋和鄰里。“我是本地人,我對我們村的村民比較瞭解,我給他們介紹這個捐款項目,他們也比較信任我。”

小小的一個食堂,將村裏的兒童、中年人和老年人都聚了起來。據鳳二村社工站負責人周堪照介紹,鳳二村幸福食堂是8月21日揭牌的,目前由鳳二村的社工和村委會運營,是從化區民政局指導建設的首個鄉村幸福食堂,是對過去長者食堂的一次優化升級。過去村裏的長者食堂僅停留在給長者提供用餐服務,而幸福食堂則將爲長者和有需要的人配餐作爲核心服務,同時增設了兒童之家、志願服務基地等機構的部分功能,通過開展各式的志願服務和公益活動,凝聚了鄰里、鄉賢、鄉村婦女等鄉村力量。“最開始是我們有活動,叫村民來參與,現在還有村民主動提出想辦活動,大家一起來討論怎麼辦。”

沙池鞦韆昆蟲屋 一花一草都共建

沙池、小水池、鞦韆、感知路徑、昆蟲屋、香草花園、輪胎花園、喂鳥架……從化區碧水新村裏藏了一座800平方米的花園,在碧水新村開了一家民宿的本地人謝秀媚總是推薦客人來花園裏走走。“這個花園是我們村的人一起建的。”

今年4月,在從化區民政局的主導下,良口鎮社工站聯合多個單位在碧水新村籌建社區生態花園。碧水新村是一個大型回遷住宅區,5個行政村的村民回遷於此,不同村的村民被動聚居,正需要一個契機團結起來。

5月的一天,良口鎮的社工、碧水新村的村民、米埗村委代表、塘料村委代表、良口鎮第二幼兒園老師等30多人聚在一起,在協作者的引導下,開始設計社區花園。

協作者給大家發放了便利貼,讓大家“頭腦風暴”在花園裏要建一些什麼?有的人寫建一個沙池,有的人建議修一個水池,有的人提出加一座假山……之後全部人的想法都放在一起討論,看在已有資源的基礎上,哪些想法可行,哪些要暫時擱置,最後確定出花園的雛形。

花園的建設花了兩個月。在兩個月的建設時間裏,良口鎮第二幼兒園的老師帶着小孩來撿鵝卵石鋪石子路;良口鎮的社工拾荒地的樹枝來鋪感知路徑的木材路段;華南農業大學的學生打造了昆蟲屋;花園附近的村民捐來自家的小樹苗……整座社區花園的一磚一瓦幾乎都是由社工、村民甚至外來的遊客一起建起來的。

花園落成之後,村民紛紛充當起園丁。花兒蔫了,附近的村民會來澆水;地上有垃圾了,村民會主動撿起來……“這個花園是我們做的,肯定一起來愛護它。”謝秀媚說。

專家點評: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民政部社會組織評估專家周如南:

希望形成自我循環

自我運營的生態系統

我之前牽頭組織過從化區碧水新村的一個村民茶話會,是村委會協助召集村民的,村民起初以爲是一個普通的會議,但是我們在會議上採取了去中心化、參與性的手法,由過去的領導講話變成每個羣衆都充分發言,我發現其實村民的參與熱情是比較高的。

從化的農村各不相同,但是總體來說,傳統村莊在進行村民共建共治共享過程中最大的優勢在於它是熟人社會,村民之間都比較熟悉,村裏的傳統文化、地方信仰等都可以作爲引導村民共建共治的抓手。而劣勢在於,第一,村民不光是社會治理的主體,還是一個經濟體。在農村,涉及徵地拆遷、股份分紅等問題的時候,村委會是集體經濟權力的持有者,村民和村委會有可能因爲利益產生衝突。第二,由村民實施共建共治的話,這需要加強相關法律培訓和民主鍛鍊,進一步增強村民的法律意識和素質。

目前,從化打造了一系列推動村民共建的試點項目,處於建設鄉村治理體系的探索階段。在未來,要將良好的經驗上升到地方性政策上,把這些模式制度化,使其便於推廣。要加強黨建引領,在推動村民共建的過程中,黨員要發揮先鋒作用,要由一部分黨員、社區能人、先進工作者帶動村民。同時,政府要加大重視力度,鄉村治理涉及的方面很多,各個相關的政府職能部門應該高度重視,形成合力。要提升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能力,未來希望鄉村能形成一個自我循環、自我運營的生態系統。

基層思考:

從化區民政局局長汪中芳

村民從旁觀者變建設者

提升鄉村自我服務能力

鄉村治理工作最堅實的力量在基層,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最大的困難是激發鄉村的內生力量和村民的主體意識。從化區是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區,如何進行鄉村治理?如何發揮基層的力量?如何激發鄉村的內生動力和村民的主體意識都是我們長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今年,從化區民政局緊抓全國鄉村治理示範區建設試點的契機,推行了一系列試點項目,激發多方主體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其中包括團結社會力量的如願行動,激發社會組織力量的公益創投大賽,還有諸如幸福食堂、社區花園、社區造節等衆多讓村民共同參與建設的項目。

其實建設社區花園、升級幸福食堂都只是一個切入點,我們通過這些平臺能凝聚各方力量,推動村民有序、有效地參與鄉村建設。這種自上而下的公共空間營造方式實現了自下而上的建設思維轉變。村民深度參與到鄉村公共空間的建設中,重新建立了與鄉村、與自然、與他人的聯繫。村民過去是鄉村公共空間的旁觀者、消費者、過往者,現在是設計創造者和維護管理者。

下一步,從化區民政局將深入實施鄉村社工站試點,深化鄉村社會組織公益創投,鏈接更多的社會資源,讓更多社會組織和村民參與到鄉村建設和治理中,讓鄉村提升自我服務的能力。

專家點評:

全國基層建設和社區治理專家委員劉義強

推動村民共建公共平臺

讓鄉村發展更有向心力

鄉村社會是比較分散的,村民的需求和其他人的幫扶都是分散的。目前,鄉村發展和治理面臨比較大的難題是羣衆很難組織起來,缺乏一個公共的平臺和機制。推動村民共建需要打造一個鄉村公共平臺,形成發展向心力。

而從化打造的幸福食堂實際就是打造了一個以鄉村長者食堂爲中心的鄉村公共平臺。它首先從鄉村最需要幫助的人羣出發,再把其他能提供幫助的,能夠推動鄉村發展的人羣凝聚在鄉村食堂的周圍,讓他們參與服務,提供服務,從而激發村莊的活力,這比僅僅在社會治理的鏈條上進行上下級的管理更細膩、更有效,也更容易獲得羣衆的支持。幸福食堂表面看起來是服務了老人,但在農村,很多老人要帶孩子,同時幸福食堂還與兒童之家結合,如此孩子也可以通過這一平臺聚集起來。老人和孩子組織起來之後,一些鄉村婦女也會隨之納進來,整個服務體系還可能延伸到鄉村的家庭裏。建立這樣一個多功能的幸福食堂,其實是在短時間內,用較低的成本形成一股巨大的鄉村發展向心力。

中心工作室出品

專欄統籌:湯新穎、王晨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