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個人要想在社會立足,除了要有交際應酬的手段,還需要有一個好的口碑,而“孝順”則是判斷一個人好壞的最直觀體現。

有些商人左右逢源,原本生意可以做得更好更大,就因爲對父母不孝順,從而使路越走越窄。雖然作爲旁觀者,或許別人管不了你的家務事,可人在做天在看,對於那些對父母不能盡孝的人,大部分人都會本能地產生反感,甚至避而遠之。

其實,每個人都是父母生,父母養。旁的不說,就看在父母將我們辛苦拉扯大的情分上,身爲子女也該責無旁貸去盡孝,這不僅是一項應盡的義務,更是人之常情。

然而,並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幸運地享受到:“你養我小,我養你老”。當老人上年紀後,依舊爲了一日三餐奔波,這恐怕是世上最心酸的事情了。有些子女在老人生前時候不孝,死了大辦葬禮,這種“後養厚葬”的做法,實在顯得有些諷刺。

02

劉大媽83歲了,在外人眼裏她福氣滿滿,有着一個5兒1女的大家庭。但是知情人卻對劉大媽無比同情,老伴去世早,她中年守寡,一個人含辛茹苦將6個兒女拉扯大,如今到了晚年,依然還是一個勞碌命。

劉大媽和很多村婦一樣,有着深深的重男輕女觀念,哪怕家裏再窮,每年也堅持餵養幾十只雞,保證兒子們每天都能喫上一隻煮雞蛋,而女兒只有眼饞的份。女兒體諒當媽的心情,畢竟家裏需要勞力,母親偏心自然有她的苦衷。

可一到幹活時候,哥哥弟弟一個比一個滑頭,劉大媽也捨不得讓兒子們勞累,於是家裏的農活又落到她和女兒身上。三兒子腦袋不靈光,卻心善人勤勞,雖然他語言上表達不利索,但是幹起活來一點不含糊,總是跟着母親和姐姐起五更睡半夜。

那時候雖說家裏時常吵吵鬧鬧,但是彼此大矛盾沒有,兄弟姐妹之間相處得倒也和諧。然而隨着兒子們陸續結婚,兒媳過門後,劉大媽開始感覺到無能爲力,兒媳一個比一個刁鑽,愛攀比,她實在管理不好這個家了。

03

情急之下,舅舅出面主持,劉大媽與兒子們分了家。在二女兒出嫁,小兒子娶妻後,偌大的家裏,只剩下劉大媽和三兒子作伴。外人都喊老三叫傻子,更無人給他說親,他每天樂呵呵地,逢人便絮絮叨叨說着家長裏短。母子倆每天一起下地幹活,一起收工回家做飯,生活過得雖清貧卻倒也知足。

劉大媽4個兒子,3個結婚後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怕老婆,只要老婆不點頭,他們連回去看母親也不敢。另外一個兒子,兒媳剛開始倒挺和善,可見嫂子和弟媳都不拿婆婆當回事,生怕自家喫虧,也就跟着有模學樣。

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受兒媳們的薰陶,劉大媽的4個兒子與她日益生疏。除了逢年過節實在躲不過去了,纔給劉大媽送點節禮,平時誰也不把老人和傻子放在心上。即便母子倆日子過得青黃不接,兒子兒媳依舊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一致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

特別是大兒子,小時候最得劉大媽夫妻倆寵愛,如今兩家只隔着幾百米,還不如鄰居和睦。大兒媳是個厲害角色,對婆婆稍有不滿,便站在門口如潑婦一般咒罵,大兒子完全置身事外,對婆媳矛盾素來不插手不解決。劉大媽聽了不敢應戰,只得躲在屋裏抹眼淚,老三雖然聽不懂,但是見母親傷心,他也跟着心急如焚。

04

一場拆遷,改變了劉大媽和老三的生活,母子倆不僅分到一套住房,還分得30多萬拆遷款。有了這筆錢,母子倆再也衣食不愁,劉大媽每天積極鍛鍊身體,倒不是她年齡大怕死,之所以想盡可能活久一點,是擔心自己走後,老三沒人照顧。

然而,母子倆只過了幾年的安逸生活,83歲的劉大媽查出患有嚴重疾病。在住院治療的兩個多月裏,兄弟姐妹一致協商決定,除了老三,每家輪流陪護。得知母親住院後,這可急壞了老三,整天一個勁嚷着要找媽媽,他連方向都分不清,大夥只能哄着他在家耐心等待媽媽病癒。

可並不是所有的等待都有歸期,最終劉大媽還是去世了。見家裏佈置靈堂,一向愚鈍的老三突然回過味,坐地嚎啕大哭。相比較老三的失態,劉大媽其餘的4個兒子顯得很平靜,他們有條不紊地通知衆親友,張羅母親的身後事。

此時,4個兒媳一個比一個孝順,這次她們意見出奇的一致:搭戲臺請戲班,讓婆婆風風光光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至於費用,越貴越好,越能彰顯孝心。

05

聽到敲鑼打鼓的聲音,小區裏的人被吸引過來看戲。見圍觀的人多了,4個兒媳開始戲精表演,一個個撲在劉大媽的遺像前,哭訴婆婆走得太突然,沒給他們好好盡孝的時間。因爲表演得太賣力,哀痛感染到圍觀的人,大家紛紛跟着垂淚。

可虛情假意永遠代替不了真情實感,隔天劉大媽剛入土,4個兒媳便精神抖擻要求分遺產。親戚們的意見兄弟姐們5個輪流照顧老三,劉大媽留下的40多萬存款足夠他生活,可嫂子和弟媳卻一個勁推脫,要將老三送到養老院,然後4家平分賣房子的錢和婆婆的存款。

商議無果,最終只得隨了劉大媽兒子兒媳的意見,畢竟這是人家的家務事,親戚們無權做主。但是這件事使大夥看到人性的惡,原來在利益面前,親情和家人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父母像大樹一樣,爲子女遮風擋雨,撐起一片天空。他們撫養子女不求回報,圖的無非是在年老時能有個依靠,能有人端茶遞水,僅此而已。

而兄弟姐妹也只有今生的緣分,能有幸成爲一家人,彼此應該珍惜這份情誼,在對方有困難的時候拉一把,對得起“血濃於水”的親情。

可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有些人生來冷漠自私,心裏只裝着自己。其實,人生只不過短短几十載,擁有再多的財富,最終還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必錙銖必較,傷了一家人的情分?

任何時候,都別小瞧了榜樣的力量,身爲子女,你如何對待父母,你的孩子會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所以說,拋開責任與道義不說,哪怕是爲了自己的晚年,也要去善待父母,孝順老人!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圖文無關,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