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也不大,一天懶得不想去地裏,在家淨幹些沒用的活!”最開始製作刺繡嬰兒服飾的時候,同村的人總這樣議論吉巧慧。誰能想到正是這個“不務正業”的農村婦女,開了合作社,把產品賣到了全國,還幫助好多貧困戶增收,目前正在籌建工廠……

頂着“不務正業”的壓力拼一把

吉巧慧出生在運城市鹽湖區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受長輩們薰陶,自幼就對刺繡感興趣。結婚後,她嘗試過經營製衣店,但生意沒做起來。回到家中,她開始設計製作嬰幼兒的刺繡連腳褲,一邊琢磨技藝一邊想着把成品賣出去。因爲整天都在刺繡、裁剪,沒時間幹農活,便有了文章一開始周圍人對她的那句議論。

村民的議論刺激了吉巧慧,爲了證明自己做的東西有市場價值,2011年,吉巧慧前往村委會爭取代表村裏的“一村一品”參加當時的農博會。她帶着自己純手工製作的40套衣服在農博會一展風采,最終賣出去36套。這樣的結果給吉巧慧帶來很大的信心,也讓村民們對她刮目相看。

那次的農博會,吉巧慧不僅收穫了一些知名度,還碰到了一位參觀者爲自己提建議,成爲自己的“引路人”。當時,參觀者得知她和幾個婦女一起做刺繡,收益並不理想時,給她提了一個陌生的詞語“合作社”,告訴她成立合作社可以帶動更多的婦女增收致富,整體效益也會越來越好。

摸索着成立合作社賭了一把

爲什麼不試一試呢?吉巧慧隱隱覺得“合作社有戲”。“那個時候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合作社,就自己去摸索着學習。”2012年,她用自己的名字成立了吉巧慧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地點就在自家小院。

“合作社剛開始的時候,只有7戶農戶加入進來,很多人都持觀望態度,怕效益沒有那麼好。”吉巧慧帶着社員們開始做各種刺繡的嬰幼兒服飾。

在農村,孩子滿月時都要做好幾套衣服,大量的市場需求加上在農博會賺來的知名度,吉巧慧和大家制作出來的衣服漸漸供不應求,合作社的收益逐漸增加,越來越多的婦女想要加入。

後來,吉巧慧參加了山西省婦聯組織的“三晉巧姐”培訓。在培訓時,吉巧慧再次碰到了那個“引路人”,這時她才知道,農博會上那個建議自己開合作社的參觀者是省婦聯的一名工作人員。

面對貧困戶必須幫一把

要帶着姐妹們脫貧增收,吉巧慧覺得自己肩上的責任重了。但是,吉巧慧的生意慢慢地開始走下坡路了。她急了,開始四處學習,請教老師,分析市場,想找尋新的出路……

她報名參加市、區婦聯組織的各種培訓學習。學習期間,吉巧慧認識了許多國家級、省級的非遺傳承人。在跟他們的交流中,她發現自己之前的繡法過於粗糙,而且圖案也沒有創新,和他們的作品根本沒法比。她開始虛心請教學習,還把非遺傳承人邀請到合作社給所有的成員進行培訓,提高她們的刺繡技藝。

通過培訓學習,吉巧慧帶領合作社繼承河東古代繪畫和刺繡的技藝,不斷探索創新,生產出虎頭鞋、帽子、肚兜、枕頭、虎頭馬甲、斗篷等200餘種刺繡手工製品,從圖案、配色、樣式等方面融入時尚元素,深得人們喜愛。

吉巧慧的合作社中,不乏有一些貧困戶因爲身體原因無法正常工作,她都從未放棄她們。一針一線地教,一天一天地練習,吉巧慧不遺餘力地教她們,耐心地幫她們準備材料。其他人兩天做一套,她們可能十天才做一套,吉巧慧從來不催促,不想讓她們有心理負擔。她總說:“能幫一點是一點,不能讓她們總閒在家中,這樣還能有點額外的收入。”

婦聯搭建平臺火了一把

2018年,吉巧慧的傳統民俗服飾製作技藝被評爲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9年,運城市婦聯在運城機場設立了“河東巧姐”手工精品展銷廳,借用人流量大的優勢,宣傳、推介“河東巧姐”們的各類產品。吉巧慧的手工製品也參與其中,銷量特別好。

今年,吉巧慧又參加了運城市婦聯組織的“河東巧姐”直播銷售活動。直播結束後,她收到了上海、廣州等外地客商的訂單,因爲品質精良,回頭客多了,還爲吉巧慧帶來了很多新客源。吉巧慧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步打開了全國的銷路。

最近,吉巧慧帶領社員們正在籌建工廠,希望通過自己的雙手,傳承發展家鄉的特色傳統技藝,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

文、圖 | 山西婦女報·生活潮·半邊天網

通訊員楊希 郭陽

編輯 |陳婧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