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很多的信息不斷爆出村莊合併和新農村規劃的消息,讓一些農村人有些不知所措,老房子不敢翻修,已經蓋好的唯恐村莊合併,但是議論最多的還是要不要村莊合併,究竟是尊重農民自己的意願,還是政策下的統一,不要說農民願不願意,要看農民村莊合併居住能夠得到什麼,打個比方,在城裏一坼遷就成爲了百萬、千萬富翁,這個能打到嗎?換低處說,農民能夠坼遷能夠按照宅基地和住房面積等同補償嗎?如果這些都達不到,而且還要再拿出很多的錢進行補償才能住進新社區,農民能願意嗎。

今年以來山東的村莊合併可以說沸沸揚揚,很多的專家學着也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而在農村更是吵成一片,褒貶不一,但是絕大多數的專家學着和鄉里的農民都反對村莊的合併,這讓當地的一些官員忙於解釋。其實政府的出發點是好的,這個毋庸置疑,因爲我們的中心工作就是讓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好,可爲什麼沒有得到農民的歡迎,這裏面就有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就是不切合實際,沒有從農民的角度去考慮,而是一味的爲了表面文章,同時也能出現一些政績,在這樣利益的驅使下,這樣的工作註定不受農民的歡迎。

首先,目前的農民還並不富裕,雖然很多的農民都擺脫了貧困,但是真正達到富裕的路子還有一段時間,因爲目前僅僅依靠種植糧食還是隻能解決溫飽,而農民能夠掙到錢就需要外出打工,可是農民外出打工是沒有一定的保障的,沒有固定的收入,農民就有後顧之憂,可是積攢的錢都用在了房子上,以後怎麼辦,這些都是一個問題。

第二就是村莊合併,農民上樓這曾經是農民羨慕城裏人生活的標準,可是一旦農民真的上樓了,才感到根本不是一回事,農民需要的生活方式和城裏人不同,他們要存糧,要生產,在最近的視頻上多次看到合併過的村莊農民下田地都需要很長時間,以前幾分鐘到地裏,現在竟然需要開着車半個小時以上,而且還要拿着中午飯,主要是怕把時間浪費在路上,如果是這樣,每年的三夏大忙和秋收秋種搶時間的時候,農民會不會因爲時間而影響顆粒歸倉。同時也看到很多合併過後的社區因爲沒有地方晾曬糧食,有的竟然在社區的綠化帶裏曬糧食,這樣的情況就說明村莊合併的不合理性。

第三農村人的感情會越來越淡,在傳統的農村,居住方式大多都是以生產隊爲單位,而且這個生產隊又都是集中居住,同時家族關係也十分明顯,這樣不但便於勞動生產,同時也是鄰里感情交流的最原始方式,鄰里之間串個門,拉拉家常,誰家改善生活都可以在一起分享一下,家裏有個紅白喜事不用喊都知道,一起幫忙。這樣纔是農村人的感情氛圍,而一旦到了社區,就和城裏人一樣,只聞對面開門聲,不知是何人,這樣一來鄰里的感情就會疏遠,農村的和諧氛圍也就沒有了。

第三就要說居住條件了,要說進了大的社區,各種的設施,交通條件,以及子女上學都會改善很多,畢竟政府是往好處去考慮的,這樣的情況對於目前90後的年輕人來說的確很有吸引力,可是也應該看到樓房的很多不方便,首先就是家裏有老人的,一般的情況下農村的老人相對來說沒有城裏人乾淨會收拾房間,畢竟常年和土地打交道,有庭院還好一些,試想在樓上能行嗎。農村人自己家裏有庭院,能夠在家裏種植一些蔬菜瓜果,這樣有時候一年都不需要購買很多的菜,節省了大量的開支,可是在社區有時候還要繳納物業費,這一進一出,農民就需要多消費很多的錢。

其實農民不願意合併的原因很多,從傳統村落的傳承和文化的延續都有很大的差異,農村就是要有“晨有雞鳴,晚有犬吠”的充滿自然的和諧環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