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新時代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和北京市委的實施意見,做好委員聯繫羣衆工作,按照出臺的《政協北京市委員會關於加強委員聯繫羣衆工作的意見》中“不建機構建機制”的要求,發揮市政協委員界別代表性強和區政協貼近基層的優勢,探索在有條件的街鄉、社區、大型居住區建立委員工作站,是北京市政協2020年的重點工作之一。

北京市政協主席吉林認爲,建立委員工作室(站)的重要意義,就是要在建言獻策和凝聚共識上雙向發力,廣泛凝聚社會共識,使政協履職活動能夠更多地辦在基層、放在一線、開在羣衆身邊,實現了政協工作緊緊地聯繫羣衆,與社會和人民羣衆的所思所想所盼同頻共振。

換句話說,探索建立委員工作室(站),加強委員聯繫羣衆工作,就是探索如何在新形勢下走好羣衆路線、做好羣衆工作,通過搭建平臺和機制,探索建立一個比較通暢的渠道,把黨和政府的聲音更及時有效地傳遞到羣衆中,更好實現委員反映羣衆的意願和訴求。

在委員工作室的探索建立中,北京市政協堅持黨的領導,充分考慮政協委員履職特點,做到不重形式、注重實效,不唯數量、講求質量,不求一時、堅持長遠,不全覆蓋、試點先行,同時力戒形式主義,不給基層增添負擔,探索建立政協委員聯繫羣衆的暢通渠道。

7月31日,北京市政協共青團、青聯界別委員工作室正式啓動。隨着委員工作室“首秀”登場,各具特色的北京市政協委員工作室陸續創設。截至目前,北京市政協已先後成立北京市政協共青團青聯界別委員工作室、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市政協委員工作室、九三學社市政協委員工作室、中山堂委員工作室、科協界市政協委員工作室、“迴天地區”市政協委員工作室等6個線下委員工作室,並開辦了委員工作室線上講座。委員工作室怎樣設、怎樣運行,委員聯繫羣衆工作怎麼做,我們從中擷取幾個頗具代表性的工作室,通過現場去感受一下委員聯繫羣衆的具體實踐。

01 搭建青年溝通的“橋樑”

7月31日,北京市東城區海運倉小區社區青年活動室裏,一場別開生面的“面對面”活動正在進行。

這場北京市政協共青團、青聯界別委員與社區青年“面對面”活動,是北京市政協推動建立委員工作室以來的第一場活動,也標誌着北京市政協共青團、青聯界別委員工作室正式啓動。

工作室活動如何開展?剛好藉助啓動之機,大家一同來聊一聊。

“面對面”現場,餐飲、保安、社工、教練、快遞小哥、網絡作家、自由職業者、大學生等各行各業的青年代表應邀而來,與委員們比鄰而坐。剛開始青年們還有些放不開,隨着“左鄰右舍”的身份穿插,委員們就坐在青年們身邊,大家像朋友一樣你一句我一句地聊了起來,真正地溝通早就開始了。

“我是一名餐飲行業的從業者,我們這個行業受疫情影響還挺大的,就業壓力也比較大,就想問問在這個行業怎麼能提升競爭力。”

“現在社會真正缺的還是技術和技能人才,具體在餐飲行業要注意自己經驗和技術上的提升,提升服務能力,能提供高品質的服務纔有競爭力。”

“我是今年的應屆畢業生,雖然已經找好了工作,但從大學突然走進職場,一下子有不少精神和心理上的困惑,也不知道能找誰說說。”

這不,通過此次活動,青年們找到了瞭解情況、反映問題的又一渠道——北京市政協委員工作室,再加上與委員們現場加入了同一個微信羣,青年們心裏更有底了。“太有收穫了,有這樣的機會認識這麼多的政協委員,以後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咱心裏至少知道可以找誰問問。”青年們說。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與社區青年的面對面中,針對大家關心的就業以及職業發展等熱點問題,工作室也是“有備而來”,除了人力社保局有關負責人現場答疑,更有法院、大學、企業、醫院、團市委、律師事務所、媒體等領域委員出謀劃策,讓青年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穫。

02 在千米高山上播灑“希望”

“這無人機灑農藥真高級!一個機器比人工噴灑的還均勻,我估計10來個人幹半天也頂不上它飛這麼一圈。現在留在村裏幹農活的歲數都大,缺壯勞力,要是每個村都能用上這個,那就太棒了。”

“這種高山蘆筍一次種植可連續採收15年,進入豐產期後畝產可達1.5噸,畝產值能到1萬多元,非常適合咱們百花山這樣的山區種植。”

“咱們很多大哥大姐想把自家閒置的農宅利用起來搞民宿,可又怕經營不好,那您可以隨時跟我聯繫,我上門給您提供各種指導服務,我們之所以把委員工作室設在村裏,就是爲了方便大家,把服務送到您身邊。”

……

在1091米高山上播撒“希望”

8月21日,在平均海拔1045米的門頭溝區清水鎮黃安坨村,北京市政協設立的首個民主黨派界別委員工作室——九三學社市政協委員工作室啓動。

村頭的檳果林旁,在工作室開展的“走進鄉村送服務”活動中,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專家爲農民講解如何使用無人機噴灑農藥防治果樹病蟲害。“用了它,咱們10個壯勞力3天才能噴灑完的面積,現在兩個人半天就能做好,而且質量還高。”“你們能上我們村也演示一下嗎。”“這連片噴最少要多大面積合適啊。”“咱們村是不是也湊錢買上一個。”看着這個能在田地間自由起降、噴灑自如的“小傢伙”,村民們圍着專家問這問那,科技農業爲高山的農民打開了一扇認識新事物的大門。

“咱們這兒海拔足夠高,土質也合格,如果種植高山蘆筍,第二年就可以有收成。”在村東側已經收割完的高山蘆筍基地,同樣身爲九三學社成員的農業專家則正在爲農民們講解如何做好蘆筍培根過冬以便來年豐產。“2019年通過‘幫扶企業+專業企業+村集體’三方合作,咱們附近4個村的蘆筍種植基地就累計安排低收入戶575戶658人就業,帶動勞務收入增加200餘萬元。我們九三學社也在咱們這兒設立了委員工作室,能及時爲大家提供服務。”

而在“百花山社”院內,附近幾個村的村民圍坐在一起,懷着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認真聆聽吳宜夏委員關於精品民宿的培訓講座。從選址、合作、管理、服務到打造品牌、進行網絡營銷,吳宜夏委員通俗易懂的講解,讓村民們對打造精品民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九三學社市政協委員工作室是九三學社踐行政治協商制度與鄉村建設相結合的一次探索實踐,是北京市第一個民主黨派界別委員工作室,也可以說是咱們北京市海拔最高的一個委員工作室。”在委員工作室揭牌儀式上,市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北京市委主委劉忠範希望界別委員們充分發揮個人專業特長和資源優勢,走近基層羣衆,解民情、紓民憂,架起黨委政府與基層羣衆的“連心橋”,持續爲村民送上優質的專業化服務,爲村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貢獻更大的力量。

夜色已深,委員們關於委員工作室後續活動的探討還在繼續。“我們政協委員履職時就要當羣衆需要的人,做羣衆需要的事。我們委員工作室不僅是政協委員之家,也是農民朋友的家。”正如吳宜夏委員所講的那樣,在北京海拔最高的村莊建立市政協委員工作室,不僅意味着市政協委員密切聯繫羣衆工作在高山上安了家,也意味着會通過政協委員與民主黨派成員高水平的服務,爲農民的增收致富夢想找到一個可以實現的家。

03 與企業家們面對面,才能心貼心

8月6日,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

一場經開區負責同志、駐經開區市政協委員與駐區企業代表共同參與的“聽心聲解難題,服務企業發展”交流活動,是北京市政協設立的首個跨界別地區委員工作室——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市政協委員工作室的第一場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時期,爲助力企業更好地經營與發展,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市政協委員工作室的首次活動根據企業需求,細分了“疫情期間優企惠企政策解讀與實施”、“後疫情時期區內企業市場拓展”及“中小企業融資難對策措施”三個議題。爲了聚焦主題充分溝通,現場根據議題同樣分成三個小組進行深入交流,並邀請金融領域專家、經開區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進行政策宣講與現場答疑。

跨界別地區委員工作室首次活動,竟有如此規模,企業家們對這一平臺的期待可見一斑。

“經開區很多企業都是同一產業的‘上下游’關係,建議經開區政府部門加強引導,開展產業鏈協同發展。”

“現在引進人才很難,留住人才更難,建議出臺一些優惠政策,幫助我們把優秀人才留住。”

……

原定60分鐘的交流時間已經延長到了90分鐘,許多企業代表還意猶未盡。“融資難是我們中小企業面臨的共同問題,委員工作室聚焦中小企業融資難宣講相關政策,與我們共同探討解決辦法,交流的內容非常務實,大家都爭着、搶着舉手發言,沒有片刻停頓。”坤鼎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邱明說。“今天這樣各方面聚在一起交流討論,聽心聲、解難題,對企業的經營發展幫助很大,我們組已經約好了明後天繼續開展交流。”

“這樣面對面、心貼心的形式,真的讓我們覺得很暖心。”匯龍森國際企業孵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泳說,政協委員工作室是企業與政協委員建立聯繫的一個開端,通過這樣的渠道進行交流,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相關政策,也可以將我們企業的呼聲、願望反映出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相信經開區和駐區企業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04 “回到”中山公園中山堂

1949年8月9日至14日,北平市各界代表會議在中山公園中山堂召開,併成立了常設機構協議委員會。同年11月13日,協議委員會更名爲協商委員會,即北京市政協的前身。因此中山公園中山堂也可稱作北京市政協的誕生地。

9月15日,“委員羣衆齊參與,同心獻計‘十四五’”北京市政協科技界別共商“十四五”規劃編制座談會在中山堂召開。來自科研單位、高校、科技企業的科技界政協委員、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圍繞“十四五”時期“增強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展開了一場“頭腦風暴”。

“回到”中山堂

這場活動也標誌着北京市政協跨界別委員工作室“開進”了北京市政協的誕生地。

“圍繞‘十四五’規劃編制開展專題協商,是市政協今年的重要協商議題。”市政協科技界別召集人房自正委員介紹,中山堂委員工作室作爲市政協成立的跨界別委員工作室,是委員聯繫羣衆的公共平臺。各界別、各專委會、各區政協都可利用中山堂委員工作室開展聯繫羣衆活動。當前,中山堂委員工作室的主要任務就是承擔各專委會、各界別圍繞北京市“十四五”規劃綱要編制,舉辦“委員羣衆齊參與,同心獻計‘十四五’”系列活動。今天這場邀請科學家們參與的建言活動,也正是中山堂委員工作室的首場活動。

“創新的關鍵在於人才。激發現有人才創造力,吸引國際高端人才,培養未來創新人才,是增強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能力的三個重要抓手。”丁洪委員建議對關鍵領域、關鍵人才給予長期支持,高度重視青年科技人才成長,對科研水平的考覈應更側重代表作制度,在“卡脖子”項目上可採用揭榜制和項目經理人制,推動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

“目前國內使用的高端科研儀器大多從國外進口,如果儀器研發硬實力上不去,我們自己無法發展高端科學儀器,不僅要花費大量的資金購買,而且易受制於人。一旦出現問題,對中國科研,特別是原始創新的影響會很大。”同樣來自中科院的趙蘭香委員建議應高度關注高端科研儀器方面的供給,進一步加大在科研儀器開發上的投入。

一位位科技工作者聚焦科技創新發展問題,針對科技體制改革、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良好科研生態構建、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深化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

“在中山堂這個非常有歷史意義的場所,我們參與委員工作室活動,討論科技這個影響未來發展的重要問題,尤應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中科院院士周琪表示,在做科技規劃時,科學家既要有想象力,也要有科技鑑賞力,更要保持科研定力,要充分把握北京自身優勢,切實承擔起服務國家創新戰略的重大職責和使命,精心謀劃科技創新戰略佈局,聚焦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大力推動創新進程加速,努力將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爲現實生產力,爲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匯聚磅礴力量。

05 在百姓“家門口”開展活動

9月27日上午,“迴天地區”市政協委員工作室掛牌,隨着首次活動“委員居民面對面,共繪‘迴天’美好家園”活動的進行,委員工作室正式來到了咱老百姓的“家門口”。

擁有80萬居住人口的回龍觀、天通苑地區(“迴天地區”)是北京市最大的居住社區,迅速聚集的人口,造成了“迴天地區”交通擁堵、職住不平衡、公共服務配套不足等諸多問題。面對發展瓶頸,《優化提升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開始實施。

今年是三年行動計劃的最後一年,“迴天地區”的變化有目共睹。

老百姓的生活,必須走到羣衆中去感受。這不,爲了實地感受社區羣衆生活,工作室專門在座談會之前組織了考察活動。

“迴天地區”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成果第一站,委員們來到了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瞭解到這個運動與綠地融合的體育文化公園每天都吸引周邊五六千居民前來鍛鍊休閒後,委員們建議,不要追求大而全,應突破理念,依託遍地開花的公園綠地見縫插針地建設小而散的運動場地,讓市民尤其是孩子們擁有更多更便捷的運動場地。隨後,委員們還到昌平區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樂心苑頤養中心進行了考察。

考察結束後,生活工作在這裏的社區居民、基層幹部、青年創業者、社會組織負責人、企業負責人等居民代表來到會場,就三年行動計劃取得的成果以及下一步怎樣更好地推進“迴天地區”的建設和治理,與相關職能部門、委員們進行了座談交流。大家都對三年行動計劃取得的實實在在的、看得見的變化表示肯定,也都期待三年行動計劃“收官”之後,針對“迴天地區”的建設和治理能持續下去。

“我們小區有一棟樓因爲歷史遺留問題不通燃氣,能不能通過跨區協調解決呢?”

“我們小區門口的那條路上有學校,早晚高峯車多人多特別危險,能不能具體細化道路出行區域,讓大家都有一個保障。”

“我是一個創業者,在‘迴天地區’發展多年,沒想過要轉移到別的區域去。如果相關部門能在本地區引入更多的孵化器機構,一定能吸引更多的創業者。”

……

提問題,談建議,羣衆說的都是自己身邊的事,而民生“無小事”,昌平區和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對羣衆代表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一一解答回應,給了大家“定心丸”,也給了羣衆建設美好家園更大的信心。

其實今年5月,北京市政協通過了《政協北京市委員會關於加強委員聯繫羣衆工作的意見》,市政協相關負責人表示,“迴天地區”委員工作室的設立,作爲聯繫羣衆的新平臺和載體,將組織政協委員深入迴天地區,圍繞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和“迴天地區”廣大羣衆所期所盼,做好下情上達、上情下傳工作,圍繞實現共同目標,匯聚起廣泛合力,把黨和政府與人民羣衆的橋樑紐帶作用發揮好、落到位,爲更好地推進“迴天地區”的建設和治理建言獻策,讓生活工作在這裏的人們更好地共享首都改革發展成果。

記者:包松婭

編輯:黃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