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153,《三國史話》連載23,歡迎收看。

在改革政治、安定內部的同時,諸葛亮着手與孫吳恢復和加強盟好關係。

01、內憂外患

223年六月,益州郡(今雲南晉寧)耆帥、大姓雍闓乘劉備死去,劉禪剛繼位的時機,發動武裝叛亂,殺死蜀漢太守正昂,並將繼任的太守張裔抓起來,送往東吳,以換取孫權的支持。

孫權遙任雍開爲永昌(今雲南保山北)太守,還任劉璋子劉闡爲益州刺史,去益州、交州交界處屯駐。

叛亂髮生後,諸葛亮先採取“撫而不討"的方針,企圖用和平的方式解決。他讓李嚴寫信給雍闓,陳說利害,希望雍闓停止叛亂活動,但遭到拒絕。雍闓在回信中說:“天無二日,地無二王, 現在天下分裂,三國鼎立,使我們不知所歸。”

這說明雍闓捨近求遠,投降東吳,並非出於真心,而是想稱王稱霸,割據一方。和平解決辦法被雍闓視爲軟弱可欺,他的氣焰更爲囂張。因此,諸葛亮 便毅然決定採取軍事行動,親自南征。

正在這時,曹丕針對蜀漢元氣大傷,內部不穩定的情況,給諸葛亮施加壓力,授意一些依附於曹魏的東漢遺老,如華歆、王朗、 陳羣等人,分別給諸葛亮寫信,要他聽“天命”,知“人事”,屈從於曹魏。

諸葛亮發表了一篇名叫《正議》的文告,表明自己決不妥協的立場。他說:“從前項羽起事,由於自己沒有道德,雖然佔據中原,握有帝王權勢,終於身敗名裂。如今曹操不認真吸取教訓,重蹈項羽覆轍。昔日世祖(光武帝劉秀)率領少數士兵,終於打敗王莽幾十萬大軍。用道義去討伐邪惡,不在人數多少,曹操率幾十萬兵馬到陽平救張郃,後來還是失敗逃走,丟了漢中。 他很清楚帝位不是隨意篡奪的,不久就得病鬱郁而死。現在曹丕終於篡奪了帝位。過去軒轅氏整卒數萬,制服四方,平定海內,況且我們以數十萬之衆,以道義臨制罪逆,怎麼能不成功呢!”

諸葛亮以蜀漢繼承漢朝的正統自居,和篡奪漢政權的曹魏勢不兩立,並把這稱之爲“以道義臨制罪逆"。

雖然蜀魏之間的矛盾鬥爭,實質上是兩個地方集團間爭奪統治權力的鬥爭,並無所 謂“正統”、''旁統”之分,也無“道義”、“罪逆”之別,但在當時,這種正統思想還是有相當影響,起相當作用的。

這時,孫吳雖然同蜀漢解除了戰爭狀態,雙方在劉備去世前,就已經互派使者講和了。但孫權仍然臣服於曹魏,對蜀漢並不友好,他支持雍闓叛蜀,又以劉闡爲益州刺史就表明這一點。

這種情況對諸葛亮南征平叛,以及以後的北伐曹魏,都是不利的,諸葛亮感到很有必要恢復和加強吳蜀聯盟關係。

02、鄧芝使吳

可是,諸葛亮不能像赤壁之戰以前那樣,親自去東吳說服孫權;他在考慮合適的人選時,想到了鄧芝。正在這時,鄧芝向諸葛亮建議說:“現在主上(指劉禪)幼弱,初即帝位,應該派遣使者出使東吳,重新結好纔是。“

諸葛亮一聽,很高興。鄧芝是東漢司徒鄧禹之後,劉備生前曾任縣令、郡守,“所在清嚴有治績”,入爲尚書,很有政治見解,現在又很懂得與孫權結好的重要性,諸葛亮便決定派他出使東吳。

諸葛亮對鄧芝說:“這件事我考慮很久了,一直沒找到合適的人選,今天才找到。"

鄧芝問:“這個人是誰?”

諸葛亮說:“就是你呀!”於是,諸葛亮派鄧芝以中郎將的身份,帶着名馬、蜀錦等禮物去東吳,以完成這一重要使命。

223年十月,鄧芝到達東吳。這時孫權還沒有和曹丕斷絕君臣關係,他沒有立刻接見鄧芝。鄧芝便給孫權寫信表明來意說:“我這次出使,並非單爲蜀漢,也是爲了東吳。“

孫權不好推辭,便接見了他。孫權對鄧芝坦率地說:“我誠然願意與蜀和好,但蜀君幼弱,國小力薄,一旦爲魏國所敗,我也就自身難保了,所以猶豫未定。"

鄧芝聽罷,針對孫權的矛盾心理,指明瞭兩國恢復和好的重要性,說:“吳蜀兩國佔據四個州,大王是當世的英雄,諸葛亮也是一時的俊傑。蜀國地勢險要,可以固守;吳國有長江天險,以爲屏障。兩國的長處合在一起,脣齒相依,進可以併兼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這是很明顯的道理。現在大王怕和蜀國聯合,得罪魏國,而和魏保持臣屬關係,曹丕必然要大王入朝,要太子去作人質。如果你不從命,他就以討伐叛逆爲由,領兵南下,蜀國的兵馬也會順流東下。到那時,江南的土地恐怕再也不歸大王所有了!”

孫權聽了鄧芝這番透徹的分析,沉默了很長時間,才說:“你講的很有道理。”於是決定同曹魏斷絕關係,同蜀漢重新結盟,並派使者到蜀。雙方正式言歸於好。

鄧芝在出使東吳的時候,諸葛亮還交給他另一使命,就是同孫權交涉,要回張裔。雙方既然和好,當鄧芝一提出這個要求,孫權就答應了。張裔臨走之前,孫權同他談了一次話,發現他很有才華,很是器重他。事後,孫權後悔把張裔放走,趕忙派人去追。但張裔倍道兼行,早已進入蜀境,追趕不上了。

次年(224),孫權派張溫以輔義中郎將使蜀,臨行前孫權對張溫說:“本來你不應該遠出,唯恐諸葛孔明不知我所以同曹氏相通之意,所以煩勞你走一趟。“

張溫回答說:“諸葛亮達見計數,一定知道大王屈伸的道理,推斷諸葛亮不會有什麼疑惑的地方。”

03、秦宓妙對

張溫到蜀國之後,按孫權的旨意,“稱美蜀政” , ''通致情好”,順利地完成了使命,諸葛亮很是讚許他。

張溫臨別時,諸葛亮率百官爲其餞行。衆人都到齊了,唯有諸葛亮提拔的長水校尉秦宓未到。諸葛亮幾次派人去催。張溫間諸葛亮:“他是何人?“

諸葛亮回答說:“益州學士。”

張溫在東吳是很有名氣的才子,做過孫權的太子太傅,很想找機會顯示自己的才學。當秦宓到後,張溫當着諸葛亮的面問秦宓:“你讀書嗎?“

秦宓回答說:“五尺高的兒童都讀書,何況小人呢?“

張溫問:“天有頭嗎?“

秦宓回答說:“有的。“

張溫問:“天的頭在哪個方向?“

秦宓回答說:“在西方。《詩經》說:‘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

張溫問:“天有耳嗎?“

秦宓回答說:“天的位置在高處,還要聽低處的聲音。《詩經》說:‘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如果天沒耳朵,怎麼能聽呢?”

張溫問:“天有腳嗎?“

秦宓回答說:“有。《詩經》說:‘夭步艱難,之子不猶。’如果天沒有腳,用什麼去行走呢?“

張溫問: “天有姓嗎?“

秦宓回答說:“有。“

張溫問:"姓什麼?“

秦宓回答說:"姓劉。“

張溫問:"憑什麼知道姓劉?“

秦宓回答說:“當今天子姓劉,因此知道天姓劉。“

張溫問:“太陽不是從東方升起的嗎(吳在東)?”

秦宓回答說:“雖然從東方升起來,但是從西邊落下去(蜀在西)。“

張溫的提問,絲毫沒有難住秦宓,而且回答得很有政治水平。歷史記載說:秦宓“答問如響,應聲而出”,使張溫爲之“大敬服”。

就在這一年,諸葛亮派鄧芝再次出使東吳。

由於吳、蜀聯盟是魏、蜀、吳三方相互鬥爭、相互制約的產物,是在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雙方互相利用的結果。所以雙方誰都沒把聯盟當作目的,而是作爲保存和發展自己勢力的一種手段。

當孫權問鄧芝:“如果將來滅掉曹魏,天下太平,我們兩國君主分別治理國家,不也是快樂的事情嗎?"

鄧芝坦率地回答說:“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果將來滅掉曹魏,兩國的君主都要各行其德,兩國的臣下也都要各盡其忠,然後整頓兵馬,戰個高低,見個分曉,哪裏還談得到兩國相安無事呢?“

孫權大笑說:“先生真坦率,講的是實在話。“

儘管如此,當時雙方恢復和加強了聯盟關係,還是有意義的。

04、費禕使吳

孫權同曹魏斷絕關係,吳蜀雙方互派使者,“通致情好”,激怒了魏文帝曹丕,決定對孫權興師問罪。

次年(225)三月,曹丕以舟師徵吳。宮正(即御史中丞)鮑勳諫阻說:“王師屢次征伐沒有取勝的原因,是因爲吳蜀脣齒相依,憑藉山水險阻,有着很難攻取的地理形勢。往年徵吳時,龍舟飄蕩,很是危險,大臣們都嚇破了膽。如今又要勞師遠襲,耗費錢財,臣以爲不可。”

曹丕大怒,把鮑勳降了職。五月,曹丕到達譙縣,八月入淮河,十月到達廣陵舊城,在江邊進行閱兵儀式, 顯示軍威。“兵有十餘萬,旌旗彌數百里。”

曹丕有渡江之志,但在吳軍的固守下,又遇到天寒,河流結冰,戰船不能進入長江。 曹丕也無計可施,望江興嘆道: "固天所以隔南北也!”只好率軍退回北方。

差不多與曹丕這次南征的同時,諸葛亮也於這年三月率軍南征平叛。由於吳、蜀雙方的聯盟關係,孫權不便公開支持向他表示臣服的雍闓叛亂勢力。

在曹丕親率大軍南征東吳的情況下,孫權將他所任命的益州刺史劉闡,也從交州、益州交界處召回了。

同年十月,諸葛亮南征平叛勝利班師回成都,接着派費禕以昭信校尉出使東 吳,向孫權致以友好之意。

費禕字文偉,江夏人,年輕時遊學入蜀。劉備立劉禪爲太子,費禕爲太子舍人。劉禪稱帝后,費禕爲黃門侍郎。

孫權性情滑稽,調笑起來沒有限度,諸葛恪、羊衜等人才學淵博,果決善辯,當他們一起向費禕提出詰難時,話鋒所到之處,費禕都能文辭通順,語義篤實,據理回答,無所遺失。

孫權因此很器重費禕,對他說:“您是天下有美德的人,必當成爲蜀漢的肱骨之臣,恐怕您不會多次來吳國了。“

孫權想把自已經常佩帶的寶刀贈送給他,費禕答謝說:“臣以不才,何堪受此恩待?刀是用來討伐叛逆、禁止暴亂的,但願大王勉建功業,同興漢室。臣雖愚弱,絕不辜負這次結好相待之意。“孫權表示讚許。

費禕完成任務回到蜀國後,諸葛亮提拔他爲侍中。接着孫權派使者去成都,向諸葛亮表示慰勞,並贈給後主劉禪兩頭馴象,以示親善之意。

諸葛亮同孫權重修盟好,不僅解除了他南征平叛時的外部威脅, 減少了統一南中地區的阻力,而且爲他以後北伐曹魏,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05、南中叛亂

蜀漢南部的越嶲、益州、永昌、牂柯四郡,即今四川南部、雲南東北部和貴州西北部一帶,當時稱爲“南中”地區。這裏居住的少數民族,漢代把他們統稱爲“西南夷”。

東漢時期,漢族統治者對他們進行了殘酷的掠奪和壓迫,民族矛盾非常尖銳,他們經常進行反抗鬥爭。

諸葛亮早在《隆中對策》 裏就注意到這種情況,提出了“南撫夷越”的方針。劉備佔據益州後,選派了一個很有才能的將軍鄧方作庲降都督,進駐南昌縣(今雲南鎮雄)負責治理南中地區。鄧方死後,李恢繼任。李恢把都督府由南昌縣遷到平夷縣(今貴州畢節)。

他們都注意不過重剝削壓迫少數民族,不輕易施用武力,並且對當地的漢族和少數民族上層人物有一定的約束,不許他們過於橫行霸道。史書記載鄧方在南中“輕財果毅,夷漢敬其威信”。這說明劉備集團對這個地區的鎮撫工作,是有成效的,蜀漢政權對這個地區的控制加強了。

但是,那些貪殘暴戾、曾經稱霸一方的漢族豪強地主和少數民族的夷帥,總想割據自立,爲所欲爲。

223年,雍闓發動叛亂之後,越嶲(今四川西昌)的少數民族上層分子高定(或稱高定元)、牂柯郡(今貴州西部)的太守朱褒也叛蜀,響應雍闓。

叛亂髮生後,諸葛亮非常鎮定。他一方面“務農殖穀,閉關息民”,鞏固內部,準備力量;另一方面派鄧芝使吳與孫權恢復盟好,減少外部阻力。對南中則採取“撫而不討",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叛亂問題。他讓李嚴寫信給雍闓,勸說雍闓停止叛亂,遭到雍闓的拒絕。

雍闓叛軍先向永昌郡進攻,郡功曹呂凱、府丞王伉率領吏士,抗擊雍闓,使其不得進入永昌郡。雍闓只好退走。這時少數民族羣衆跟從他的並不多。爲了擴大反叛勢力,雍闓採用卑鄙手段,指使叛亂集團的另一個頭目孟獲在少數民族中散佈謠言說:“蜀漢要向你們徵收胸前都是黑色的烏狗三百頭,蟎腦三鬥、三丈長的斷木三千根,你們能辦得到嗎?“

實際上這些都是辦不到的,如斷木最高的不過兩丈,三丈長的根本找不到。經過雍闓的欺騙煽動,不少少數民族羣衆參加了叛亂隊伍。一時間叛亂幾乎遍於整個南中地區。

225年三月,當吳蜀聯盟關係恢復,內部經過整頓已經穩定之後,諸葛亮便親率大軍南征平叛。

06、攻心爲上

諸葛亮率軍出發時,參軍馬謖前來送行。諸葛亮向他詢問破敵之策。馬謖說:“南中依靠地勢險要偏遠,不服從朝廷已經很久了。即使今天我們用武力打敗他們,大軍一退他們還會反叛。丞相即將全力北伐曹魏,與強賊相抗,他們到時得知國內空虛,還會舉行叛亂。如果用武力把他們趕盡殺絕,以除後患,這既不是仁者之情,又不可倉促從事。用兵的道理,應以攻心爲上,攻城爲下;心戰爲上,兵戰爲下。希望丞相不要專用武力,要注意征服他們的心。”

諸葛亮聽了馬謖的建議,很高興,表示接受,因爲這和他的南撫夷越方針是一致的。

蜀軍分三路前進。諸葛亮率大軍進攻越嶲郡,先從西路進擊高定叛軍。另一路由馬忠帶領,由僰道(今四川宜賓)向東南攻打牂柯郡。駐在平夷縣的庲降都督李恢率軍從中路向叛亂中心益州郡方向進攻,先吸引和牽制雍闓等人的力量,等待諸葛亮主力軍的到來。

諸葛亮的西路大軍由安上(今四川屏山)經水路進入越嶲地區的時候,高定的軍隊已分別在旌牛(今四川漢源)、定莋(今四川鹽源)、卑水(今四川昭覺附近)等地築壘防守。

爲了將高定的軍隊集中到一起,以便全殲,諸葛亮進軍卑水以後,就停止前 進,誘使高定集結軍隊決戰。等到高定把分散在各地的軍隊收攏到一起,諸葛亮便以突然的行動,打敗了這股叛軍,殺死高定,佔據了越嶲郡。

當諸葛亮大軍進逼高定時,高定派人通知雍闓前來救援。雍闓到達後,反爲高定部曲所殺。與此同時,東路的馬忠,也打敗了朱褒,佔領了牂柯郡。

東西兩冀的叛亂勢力肅清後,諸葛亮便指揮大軍進攻叛亂的最後據點益州郡。

07、七擒孟獲

225年五月,諸葛亮率軍穿過人煙稀少的山嶺,渡過波濤洶湧的瀘水(金沙江),經過艱苦的行軍,終於逼近益州郡。這時雍闓已被高定的部下殺死,孟獲代替雍闓成爲叛軍首領,繼續頑抗,戰爭在益州郡內進行。

孟獲是少數民族首領,在南中地區很有威信和影響。諸葛亮爲了更好地解決少數民族和蜀漢政權的關係,使在南中地區的統治能夠安定下來,在軍事做後盾的前提下,採用攻心戰術,下令軍隊在同孟獲作戰時不能傷害他,只能生擒。

經過一次接戰,孟獲果然中計被活捉了,諸葛亮對他不殺不辱。爲了使他心服,還有意在他面前顯示一下自己士兵的戰鬥力,命令軍隊列成陣勢,親自把他領到陣前,說:“這樣的軍隊你能打得贏嗎?“

孟獲回答說:“以前我不知道你軍的虛實,被你用計打敗。現在我看過你軍的陣勢,瞭解了實情,只不過如此。如果給我機會再戰,我是能夠取勝的。“

諸葛亮見他還沒心服,就把他放了回去。孟獲回去集合部衆,又來戰鬥,結果還是兵敗被捉。這次他還不服氣,諸葛亮又把他放了回去。

就這樣,一捉一放前後有七次。最後諸葛亮又要放他的時候,他確實感到諸葛亮軍力強大、智謀高深,又不是存心與自已爲敵,便心悅誠服地投降了。

孟獲對諸葛亮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降服孟獲之後,諸葛亮領兵繼續南下。這時中路的李恢也突破了沿途叛軍的阻擊,進入益州郡;東路的馬忠攻下牂柯後,也向益州郡推進。三路大軍終於最後消滅叛亂勢力,在滇池(今雲南晉寧東)勝利會師。

唐朝詩人胡曾在《瀘水》一詩中,對諸葛亮不避艱險,率軍南征一事,給予熱情的讚頌:

五月驅兵入不毛,月明瀘水瘴煙高。

誓將雄略酬三顧,豈憚徵蠻七縱勞。

08、軟硬兼施

爲了鞏固和擴大勝利成果,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亂以後,採取了加強控制、改善民族關係、發展生產等“軟硬相結合”之措施。

諸葛亮在南中擴大和健全了郡縣制。他把原來的四個郡,增改爲越嶲、建寧、永昌、雲南、牂柯、興古六個郡,加上沒有叛亂的朱提郡,庲降都督所轄共七個郡,選派得力的人當各郡太守。他儘量安排熟悉當地情況的人,擔任這一重要職務,如永昌太守王伉、越嶲太守龔祿,原來都是南中地區的官吏;建寧太守李恢、雲南太守呂凱,不僅長期在南中地區當官,而且本人就是當地土著(李恢是建寧人,呂凱是永昌人)。這些人以後一般都能貫徹諸葛亮的政策措施,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爲了加強對南中地區的控制,諸葛亮把一些態度惡劣的大姓豪紳,強制遷到成都和內地,使他們離開本地,不准他們干預地方行政;還把一些強壯的少數民族男子編爲軍隊,連同其家屬一萬多戶遷到蜀中。這支軍隊後來驍勇善戰,號稱“飛軍”,是蜀漢軍隊中的一支精銳力量。

爲了改善同少數民族的關係,諸葛亮注意籠絡他們的上層人物,縣以下的官吏,基本上由少數民族上層人士擔任;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保留他們原來 的部落組織和"渠帥"的首領地位和特權;同當地有影響的大姓豪帥合作,給他們以官爵,對一部分在少數民族中威望高、同蜀漢政權關係好的大姓豪帥,則讓他們到成都去做官。如孟獲官至御史中丞,?習官至領軍將軍,孟琰官至輔漢將軍。

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後,除把一部分強壯的少數民族男子收編爲軍隊外,還把一些民戶配給焦、雍、婁、?、孟、量、毛、李等大姓爲部曲。他們不願意依附大姓,諸葛亮便勸令豪帥們出金帛收買他們爲部曲,對擁有部曲多的給以優待。

這樣一來,封建隸屬關係在西南地區便有所發展,客觀上對南中地區社會的進一步封建化,起一定的促進作用。

諸葛亮對南中地區經濟的發展也很重視。當地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有的還過着原始部落的生活,生產力相當低下。爲了迅速發展經濟,諸葛亮積極推廣漢族地區的先進生產技術,派人教當地的少數民族使用牛耕,改變原來落後的耕作方法,使生產得到了發展。一些原來居住在深山密林中,過著原始狩獵生活的少數民 族,"漸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務農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他設置鹽鐵官,管理煮鹽冶鐵;還派人傳授織錦方法,提高生產技術。還修復了久已不通的旌牛道(從今四川雅安到西昌的古道)和沿途亭驛,方便商旅往來,有利於各族間的經濟聯繫。

諸葛亮這些發展生產的措施,有利於我國西南地區的開發。直到現在,雲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流傳着不少諸葛亮的故事,如佤族說他們的祖先蓋房子、編竹蘿,是孔明教的,稻種也是孔明給的。這些傳說反映了對諸葛亮民族政策的肯定。

總之,諸葛亮實行的“南撫夷越”政策,突破了“德以柔中國 (中原地區),刑以威四夷”的傳統,改變了東漢統治者單純仇殺“異類”(少數民族)的做法。他發展南中地區生產的措施,有利於調整民族關係,有利於漢族和少數民族間聯繫的加強和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在歷史上起了一定的進步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