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鄧亞萍退役22年,昔日魔王佛系育娃,送兒子學電競全因“不想培養世界冠軍”?

今年五一小長假剛剛結束的時候,鄧亞萍久違地待在家裏,和丈夫林志剛兩人陪同兒子林瀚銘打乒乓球。一家人用木桌拼湊出了一張簡易的球檯,擺上一排瓶瓶罐罐,就成了可供“切磋技藝”的桌臺。

在視頻中,鄧亞萍再現了自己在奧運賽場上的經典姿勢,引發一衆回憶殺,還不忘調侃說:“沒想到昔日的兩位世界冠軍,現在竟已經淪落到只能擔任陪練。”

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鄧亞萍這個名字耳熟能詳,而她的職業道路更堪稱體壇的一段勵志神話,“前無古人,後也難有來者”。

5歲開始打球,在14年的運動生涯中,鄧亞萍一共拿到了18個世界冠軍,是女子乒乓球大滿貫第一人。一直到退役前,她都是公認的歷史上最優秀的女運動員之一。

世界賽、奧運會、亞運會,乒乓排名曾連續8年保持世界第一,各項冠軍獎盃拿到手軟。

她就是鄧亞萍,人稱乒乓球初代“大魔王”。

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提到中國體育,鄧亞萍是繞不開的中國標誌,她身上所代表的不服輸、不氣餒、堅韌卓絕的體育精神,激勵地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在鄧亞萍自己的成長經歷中,身高只有155的她每天訓練13個小時,每週7天無休,頂住壓力,憋住淚水,把一切苦和累都拋在腦後,只爲能贏。

和她相比起來,今年剛剛14歲的兒子林瀚銘則沒有那麼多的進取心和好勝心,甚至對乒乓球都少了一些熱愛。

退役22年之後,當這位“初代大魔王”遭遇愛打遊戲的“佛系兒子”,她對教育會產生怎樣新的理解?又會不會和普通媽媽一樣,陷入焦慮的困境呢?

好的教育應尊重個性

這一代的小孩,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從小就暴露在各種電子產品的“輻射”之中,手機、微信、互聯網成爲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科技帶給人類的進步和便利毋庸置疑,但與此同時,電子產品的“入侵”對孩子生理及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樣顯而易見。因此,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電子遊戲無異於洪水猛獸。

但對此,鄧亞萍有自己的理解。她認爲:孩子如果不玩遊戲,就會和小夥伴們沒有共同語言,脫離社會,這樣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對於這一代的孩子們來說,電子產品帶來的不僅僅是新鮮有趣的遊戲世界,它同樣承擔着社交性的需求。

在日常的玩耍中,他們需要和同學、朋友們聊一聊最近流行的新遊戲、出現的網絡熱點等等,如果沒有這些談資,就會缺少溝通的素材,這也是大多數青春期孩子所不能接受的。

而鄧亞萍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點,相比於一般家長的嚴防死守,她更多地選擇去了解兒子的愛好,並探究背後的原因。

她發現,兒子身邊的小夥伴經常邀請他一起打遊戲,驚訝於兒子的好人緣和號召力,她問道:“爲什麼他們都來找你打遊戲?”

兒子回答說:“因爲我打得好,我能帶他們上分。”並驕傲地和媽媽炫耀,自己能在北京的業餘選手中打進前八名。

爲了更多地瞭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她有時候也會抽空陪兒子一起打王者榮耀。每天8小時的學習和練球任務完成了,鄧亞萍也會給兒子一個半小時的放鬆時間去打遊戲。

她覺得,作爲一個運動項目,電競同樣也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當面對“如果孩子希望把電競當專業”的問題時,鄧亞萍表示自己完全可以接受。

“他喜歡打電競,並稱自己能在北京的業餘選手中打進前八名。我覺得他有這個熱情和天賦,可以去嘗試。

鄧亞萍說,“我覺得尊重孩子的選擇很重要。他喜歡什麼,就給他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他自己做決策,因爲這是他的人生。

其實這樣的教育態度,來源於鄧亞萍的父親。

從小到大,對於鄧亞萍來說,父親一直都是一個非常溫和的人,從來不會強迫性地要求孩子去做某件事。家庭教育環境相對民主,孩子們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不害怕被忽視。

當年她因爲身高問題,屢次被省隊和國家隊拒之門外,父親知道她走這條路很難,但還是讓她自己做選擇,無論如何,作爲父親,他都將始終支持她的決定。

鄧亞萍對此非常感激,因此在面對兒子時,她同樣要求自己把“尊重”擺在前面。

兒子才只有2歲的時候,鄧亞萍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就表示,自己並不會對兒子未來的職業道路設限:“看他的選擇吧,如果他自己喜歡,會支持他。”

不僅如此,她還特意去了兩家電競俱樂部實地考察,瞭解電競運動員的訓練生活,並把自己的所見所感,如實地傳達給了兒子。

和體育運動一樣,作爲一名專業的電競選手,天賦和努力缺一不可。艱苦的訓練、拼搏的精神,如果孩子願意去嘗試,同樣是不可多得的人生磨礪。

人生在世,要敢於去拼、去闖、去追求,這也是鄧亞萍貫徹一生的人生信條。無論如何,她希望兒子可以堅持做自己。因爲這個世界上沒有第二個你,所以相信自己,堅定自己,這一點非常重要。

在相互的領域中發掘興趣

生於兩大乒乓球“國手”家庭,林瀚銘不可避免地承接到來自父母的期待,但無奈的是,小時候的兒子對乒乓球並不怎麼感冒。

對此,鄧亞萍也沒有過於強求,她心裏明白,如果不能激發孩子對乒乓球的熱愛,那麼嚴苛的訓練計劃只會適得其反,反而刺激到孩子的逆反心理。

於是她帶着兒子在各項體育運動裏轉了個遍,從跆拳道到羽毛球,從籃球到足球,都有涉獵。

一直到兒子9歲時,鄧亞萍覺得不能再這樣東學一下、西學一下,要找到自己真正擅長和感興趣的運動,主攻一項,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她知道兒子喜歡籃球和足球,於是叫來兒子,平和地與兒子溝通,分析利弊,並給出了自己的意見:練籃球,需要的基本素質:身高和彈跳力,需要跟人去搶球,跟人有衝撞,你在身高上並不佔據優勢,要仔細考慮自己是否適合這項運動。

抱着自己的一點小私心,她也在日常教育中嘗試引導和激發孩子對於乒乓球的興趣。

她說:“任何一個孩子,他的天性就是想要贏,不管他多大多小,他再佛系,也會有那麼一點點的勁。”所以,她要做的就是激發孩子的好勝心,當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現出足夠的優勢和天賦時,那麼他的滿足感和自信心也會隨之而來。

爲此,鄧亞萍花了很長一段時間訓練兒子的發球技術,要求十分嚴苛。

有一次,她要求兒子側身位,髮長球,就這一個發球動作,足足練了兩個半小時。

不過,正因爲練好了發球,兒子上場的時候總能出其不意,得上幾分,在勝利中漸漸燃起了對乒乓球的興趣,也終於在9歲的時候堅定了學習乒乓球的信念,現在已經是北京二隊的隊員了。

和外界想的完全不同,鄧亞萍對兒子的訓練雖然要求嚴格,但並沒有超過負荷,她和丈夫結合兒子的個人條件,給出合適的建議和訓練策略,不強勢控制,而是選擇默默支持。

對於兒子未來是否要像自己一樣,走上職業乒乓球運動員的道路,鄧亞萍表示:

成爲職業運動員,是一件十分殘酷的事,每天都要面對比賽、面對輸贏,如果沒有強烈的進取心和熱情,根本無法堅持。所以,她不替自己的孩子做選擇,如果他自己不喜歡,選擇了也做不好,那就沒有意義。

在家裏的時候,鄧亞萍常常手裏拿着炒菜的鏟子,讓兒子手中則拿着小案板,兩人就地取材,切磋一二,她忍不住調侃說:“在家裏只需要一個乒乓球就可以了。”

其實,關於乒乓球,鄧亞萍一直想要傳遞給兒子的,並不是一種奪冠的執念,而是這項體育運動在她身上所賦予的卓絕意義。

在鄧亞萍的記憶中,乒乓球帶給她的不僅僅是贏的榮譽,更多的是輸的艱難。

鄧亞萍從小跟着自己的父親練習乒乓球,在父親的規定之下,鄧亞萍每天要練習體能課,在體能修煉結束後還要做一百個發球的動作,因此練就了十分紮實的基本功,有時候訓練得太辛苦,父親看見了都心疼地掉眼淚。

但因爲個子矮,省隊拒絕她,被判定爲“沒有培養價值”。年幼的鄧亞萍回去把這番話告訴父親,父親對她說:“別人說你不行,你就要自己爭口氣,要加倍苦練”

於是,鄧亞萍進入鄭州女子乒乓球隊訓練,那裏條件艱苦,環境簡陋,但鄧亞萍不在乎,她摒棄了外界的一切質疑,四年時間裏,努力訓練,艱苦奮鬥,由此奠定了她一生輝煌歷程的開始。

即使後來進入了國家隊,鄧亞萍依舊對自己嚴格要求,每天都要超額完成自己的訓練量,就連晚上的封閉訓練,都要多加上兩個小時。

她表示:“我更看重的是體育給予我的一種精神,因爲它天天讓我面對的是輸和贏,而且訓練異常艱苦。需要一個持之以恆的訓練,你纔可能能贏我,你纔可能贏一場比賽。”

而所謂人生,有時候輸,是爲了更好地贏。

不要有優越感,

更不要甩鍋給人生

對於兒子林瀚銘來說,頂着父母都是世界冠軍的光環,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便真切地體會到了什麼叫做榮耀與壓力並存......

當談到不許兒子有優越感的時候,鄧亞萍的眼神中出現了幾分少有的認真的嚴肅,她表示,自己“非常嚴格”,並且“決不允許”兒子有任何的優越感。

“運動員是苦出來的,也是拼出來的,我們來自於普通的家庭,通過乒乓球運動,拿到冠軍,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所以並不存在任何的優越感。”

對於兒子的未來,她更多的期待是:他要通過他自己的努力,去實現他的夢想,體現他的價值,而不是因爲父母的成就,產生一些無謂而天然的優越感。

誠然,優越感是無形的,但父母的資源是有形的。

鄧亞萍並不吝嗇於向兒子展示自己的資源,她帶着兒子參與節目的錄製,出席一些大的場合,更多的是爲了給兒子見見世面,鍛鍊他在不同場合下的應變能力,表現出良好的家教和修養,而這種能力是需要自己努力學習的,並不是父母資源可以堆砌出來。

在訪談節目《春妮的週末時光》中,鄧亞萍曾朗讀過一封寫給兒子的家書。

她明白,擁有一個世界冠軍的老媽對於兒子來說,光環之下,隱藏着許多無形的壓力。她望子成龍,卻不想他的人生道路被自己的成就束縛。

“媽媽並不想要培養一個世界冠軍,媽媽真正想帶給你的,其實是那種霸氣,那種精神素質,無論遇到什麼挑戰,都敢打敢拼的意志品質。

比起甩鍋給人生,跟自己較勁是非常辛苦的……但情願痛,也不要甩鍋給人生。”

圖片來源自網絡

雖然自己與兒子的起點並不相同,但傳承兩代的教育理念卻有着相似之處,在相對寬鬆的氛圍中,鄧亞萍努力向兒子傳遞更多關於尊重、自律和拼搏的觀念。

她說:“最終出來的人一定是死磕的人,是拼搏的人,一定是不會那麼容易原諒自己的人,對自己極其要求嚴格的人。”

她自己是如此,對兒子的要求同樣如此。我不苛求你重複我成功的道路,但你要對自己的選擇全然負責,問心無愧。

從鄧亞萍的家庭教育中,我們不難看到一位世界冠軍的坦蕩取捨和平等尊重,還有一位母親的堅強執着與柔軟智慧。

“我希望通過我的經歷去教育我的孩子,希望他正直,很難期待他會有多麼的成功,但是他一定要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

而這,正是一位母親對孩子最真誠的期待!

作者:Cheryl,精英說90後作者,英國海歸,用心寫字。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佈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裏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爲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Reference:

東南訪談錄:“大魔王”鄧亞萍:最好的教育是尊重個性,百花齊放

人文歷史洞悉:鄧亞萍:好的教育應尊重個性因材施教,讓自己的優勢無人可及

王者榮耀:兒子當媽媽的電競導師?鄧亞萍:大人管不住自己,憑什麼管孩子?

老師請回答20190412期:鄧亞萍教育孩子“不設限”

春妮的週末時光 : 鄧亞萍的堅強與柔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