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熱點

是不是所有的帕金森病患者都可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和藥物控制那種更有效?……10月20日,蚌埠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學術報告廳內,一場腦起搏器治療成果推介會暨帕金森病義診活動吸引了衆多媒體和社會人士關注,醫學專家詳盡揭示帕金森病的早期鑑別、藥物控制和腦起搏器植入術,康復病友現身暢談術後幸福生活,多學科專家現場義診解惑答疑,活動現場暖情湧動,愛心感人。

十年痛楚一鍵終結,七旬漢子重獲幸福

邵先生是地道的蚌埠人,年輕時當過兵,身體倍兒棒,退伍後幹起了水果批發生意。可10年前邵先生卻突然患上了“怪”病。“開始隱隱覺得自己右臂發酸,還時不時地會出現輕微的顫抖,曾經到過許多醫院,遲遲無法找到癥結,醫生還說:“你這個病治不好的。”邵先生說,自那以後,他四處詢醫問診,內服外用、鍼灸拔罐、偏方祕方都嘗試過,錢沒少花,雙手抖動的越發厲害,走路也開始失去平衡。

後來,邵先生被確診爲帕金森病,開始接受藥物治療。起初病情得到了一定緩解,令他欣喜若狂,但好景不長,隨着時間的推移,藥物的劑量越加越多,療效卻越來越差, 盜汗、失眠、心慌、腎積水等藥物副作用也開始顯現,殘酷地現實幾度讓邵先生絕望。“那個時候不願意出門,也不願意與旁人溝通,覺得自己是家人的累贅與負擔。”老邵回憶道。

今年6月,老邵從老戰友那裏得知蚌醫二附院開展了治療帕金森病新技術,於是來到醫院接受了全面專業檢查與評估,在徵得邵先生及家屬同意後,王大巍教授爲他實施了腦起搏器植入,術後邵先生迅速恢復了以前生龍活虎的樣子,做飯、拖地、看店、搬水果,樣樣都行,他變得愛笑了,也愛出門了。

“已經有很多年不知道穩穩地走路、慢跑是什麼滋味了,我太激動了。”邵先生激動地感慨道:“人這輩子啊,沒有什麼比有尊嚴地、好好地活着更重要了!”

專家揭祕帕金森病,精準治療見證奇蹟

帕金森病是常見中老年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多在60歲以後發病,是繼心腦血管病、腫瘤之後的中老年人“第三殺手”。醫學博士王大巍教授呼籲帕金森病關鍵在“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如果出現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肉僵硬等症狀,須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並在專業醫生指導下科學治療。

王大巍博士介紹,蚌埠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2018年就成立了以醫學博士王大巍主任領銜的帕金森病診療專業團隊,致力於帕金森病的科學的全程管理。近年來,他們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爲目標,經精準科學評估,可爲患者提供個性化用藥調整、DBS手術、術後調整藥物和程控參數、康復訓練、合理營養膳食、心理疏導等完善的指導和治療,近三年已經讓300餘名患者擺脫了帕金森病的困擾。王大巍強調,帕金森病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疾病,目前尚沒有有效治癒方法,藥物或手術方式都只能延緩患者發病。當患者出現劑末現象至嚴重癡呆、抑鬱症狀建議患者接受起搏器植入術,且手術越早效果越好,受益時間越長。同時他坦言,雖然起搏器治療效果顯著,但並非每位患者都適合接受手術治療。其適應症是原發帕金森病,病程超過4年,年齡小於75歲,藥物治療效果衰減,且對手術期望值比較合理的患者。

記者瞭解到,腦起搏器,即腦深部電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技術,是當前國際廣泛認同的神經調控技術之一,它可通過植入大腦中的細微電極發射電脈衝刺激腦內核團,進而達到控制患者症狀的目的,該技術具有微創、可調和可逆的優勢,治療疾病覆蓋帕金森病、特發性震顫、肌張力障礙等,絕大部分患者接受腦起搏器治療後,運動症狀得到全面改善,生活質量獲得明顯提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