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其长子去世后,没有选择其他儿子当继承人,而是让长子的儿子接自己的班,这个不同寻常的决定,留下了无穷的祸患。

其四儿子朱棣为了彰显自己造反的正当性,声称父亲的皇位应该由自己来继承,还说这首朱元璋的意思。

其实,这是他自己抬高身价的说辞,因为朱元璋生前的种种安排,其实已经把他排除在皇位继承人之外了。

朱元璋确立的继承人标准是孝而不是武力

朱元璋的儿子多,但皇位继承人只有一个,所以,由谁来继承自己的位置,朱元璋是有标准的。

朱元璋

朱元璋没有什么文化,但能够在群雄并起的时代成为最大的赢家,足以说明他天资不凡。所以,在建立明朝后,朱元璋就把孝悌作为国本。而在选继承人时,他作为马上皇帝,却不看重后代的武功,而是看重后代是否具有孝心。

太子朱标还活着时,朱元璋就确定了他是自己唯一的继承人,而太子最大的优点就是仁孝,对弟弟们非常爱护,每当他们犯错要受到朱元璋惩罚时,朱标都会流泪为他们求情。

朱标死后,朱元璋把他的儿子立为继承人,就是后来的建文当皇帝,朱元璋这个选择,很出人意料,因为其他几个儿子,也够格当继承人,而且还能避免日后皇位陷入争夺的风波。

朱标

但是,朱元璋认为建文在仁爱方面和朱标很像,也很关爱他的几个弟弟,或许,朱元璋少时家贫,只好到处流浪,缺乏家庭生活。因此,看到自己的长子和孙子的这种行为,感到无比欣慰。

因此,朱元璋在确立继承人时,考察的是仁孝而不是武功,这样,建文皇帝的地位才得以确立,相反,朱棣在这方面就远远不如了。

朱元璋封朱棣为燕王,就是要让他远离京城

朱棣在·朱元璋时候,以建文皇帝违反祖制为借口,说他不能当皇帝,只有他才够格当朱元璋的继承人,其实,这是他在胡说。

朱元璋再重新确立太子时,有好几个儿子可选,但这也不会轮到朱棣,这可以从他封几个儿子为王中看出来。

朱棣

朱棣被封燕王,就藩地在北京,交给他的任务就是防范蒙古人。朱元璋属意的首都是西安或者山西,南京只是暂时定都的地方,所以,在封自己的儿子为王时,朱元璋把这两个重要的地方封给了另外两个儿子,一个当秦王,一个当晋王。可见,燕王朱棣的在朱元璋心中的分量还不如这两个儿子。

朱元璋生前采取了许多措施打压燕王,就是防备他日后造反

朱棣为朱元璋平定天下立过战功,他的能力也以军事见长,这在和平时期,是很危险的。因此,朱元璋把他封在北京,就是要让蒙古人拖住他。而且在生前,朱元璋多次找借口惩罚他,打击他的气焰。

朱元璋

有一次在南京, 朱棣依仗自己资格老,辈分大,见到建文皇帝,对他摆起了皇叔的架子,结果被朱元璋看见了,当面训斥了他一顿,幸亏建文息事宁人,不然他就要倒霉了。

朱元璋知道朱棣在自己死后可能会闹事,所以,在临死前,特定下圣旨,规定各地藩王只能掌控亲近的护卫官军,而且人数不能超过2万人。这就削弱了朱棣的力量。同时,他还命令各藩王的官吏不能由藩王任免,而这一权力必须由中央政府承担。这样一来,朱棣对军队的控制就大大减弱了。

朱允炆的削藩行动,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许

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即位,削藩是他上任后采取的第一个行动,目的就是削弱朱棣的权势。这样,自然就遭到了他的反对。于是,他借口藩王的权力是朱元璋给的,建文皇帝这么做,就违反了祖制,于是,就召集其他藩王造反。

但建文这么做,其实是符合朱元璋的本意的。在朱元璋活着时,虽然威力巩固王朝的统治力,加封自己的儿子为王,目的就是让诸王拱卫首都,求得王朝长治久安。但大臣们都对朱元璋说,这样做是取祸之道,劝他改变主意。

朱允炆

但是,朱元璋认定自己的意见是对的,所以,不接受大臣的意见,还对提意见的大臣进行处置。而他也对建文皇帝说,你的几个叔叔都有本事,他们在四方边境为你站岗,你可以安心当皇帝了。

建文皇帝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对朱元璋说,四方造反,有王叔们去镇压,但要是叔叔们造反,怎么办?

朱元璋没想到自己的孙子会想到这个问题,在他看来,自己的儿子是会听从自己的安排的,怎么会造反?所以,他反问建文应该怎么做?建文皇帝回答说,如果王叔们想造反,我先做到以德服人,然后在以礼制人,如果道德和礼法都不能让王叔们回头,那么,我就要削夺叔叔们的封地,如果他们还不悔改,我就把他们改封到其他地方,如果他们还一意孤行,那么,就只好和他们刀兵相见了。

朱元璋听了孙子的话,沉默了许久,才点头表示,这也是一个好办法。

建文皇帝在朱元璋死后,立刻对自己的叔叔们采取了行动,这表明他在削藩上应该得到了朱元璋的同意,至少是默许他这样做的。要知道,朱元璋是一位铁血皇帝,为了保障自己的皇位安全,他可是杀了不少功臣的。这表明,在保障皇位安全方面,朱元璋认为什么人都是可以杀的。

所以,朱棣说建文削藩是违背朱元璋的意愿,是难以说服人的。

考察史料,基本上可以断定,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方面,朱元璋是不会考虑朱棣的,朱棣要当皇帝,就只有靠自己造反,以武力获得,除此之外,他没有其他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