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一名媒體人,九段深知最近兩年隨身耳塞市場的競爭有多麼的慘烈。兩年來,巨量的新品牌加入市場,各家都在瘋狂出新,耳塞原本就不長的生命週期變得越來越短,甚至有些品牌的產品兩三個月就要換代。對於很多大牌老廠,爲了應對以上亂象,紛紛推出更加高端的產品以期打開新的市場,而也有的品牌選擇了降維打擊的思路,在原本的價位線上投放遠超這一檔次耳塞水準的產品來獲得更好的競爭實力,最近達音科推出的Studio系列就可以看作是這類產品的代表,而新旗艦SA6更是把降維打擊做到了極致。

SA6是如何降維打擊的?我想這是大家最關心的話題。達音科最近幾年一直在沉迷於動圈耳塞產品的研發,但大家不能忘卻的一點是這家品牌其實一直都是國內動鐵耳塞研發的引領者,國內第一條動鐵耳塞I3C就是由這家品牌所推出的。在多動鐵耳塞的研發上,達音科擁有近二十年的經驗以及衆多的專利技術。雖然最近兩年達音科一直在推出動圈產品,但根據九段的瞭解,Studio系列多動鐵產品的研發甚至比這些動圈產品還要早,只是因爲市場規劃的原因一直沒有露出而已。其中,SA6在最初設計定位上就是以旗艦市場爲參考的產品,多年來達音科爲其嘗試了各種單元搭配方案和分頻設計,以期在最終聲音表現方面可以媲美萬元主流價位產品的實力。

作爲一款六單元動鐵產品,SA6上市版本最後確定的單元方案是兩顆聲揚定製開孔低音單元,兩顆樓氏獨立中高音單元,以及兩顆特選的樓氏高音單元的組合。與普通六單元動鐵耳塞不同,SA6的單元組合並非簡單的堆疊,更不是公版方案的應用。其中,爲了發揮兩顆聲揚開孔低音單元的最佳性能,達音科的工程師爲SA6的腔體設計了十字型透氣孔,一般只有在動圈耳塞上我們纔可以看到類似的設計。爲什麼這樣設計?因爲帶有開孔的聲揚兩顆低音單元在工作時比常見低音單元能量釋放更加強大,需要類似動圈單元的空氣流動性和腔體空間才能保障其獲得最佳的低頻效果。達音科設計師特別設計的十字型透氣孔可以更好的提供充足的空氣流動性,匹配腔體內最合適的壓力,這也是SA6的低頻表現非常類似動圈單元的根本原因。

中高頻部分設計亦有不同,SA6沒有選用大部分六單元動鐵耳塞常用的複合單元,而是使用了兩顆完全獨立的單元來實現中高頻的發聲。這兩顆體積明顯比競品「碩大」很多的單元能夠提供更多的聲音訊息和能量感,在聲音厚度和氛圍營造方面也有更加優秀的表現。在極高頻部分,兩顆樓氏特選的複合極高頻單元被用在了SA6裏面,相比於其他同類型單元,這兩顆極高頻單元的響應速度更佳,高頻延展性等等指標都是業界最頂級的。

作爲定位旗艦的作品,僅僅具備優秀的單元配置肯定是不夠的,爲了提高SA6的可玩性和適用面,達音科第一次在自己的動鐵旗艦上植入了聲音模式選擇組件,通過特殊的撥杆用戶可以在「標準模式」與「氛圍增強」兩種工作模式中靈活切換,從而獲得區別甚大的聽感。而這裏需要特別提到的是,達音科並沒有爲其設置過多的模式類型,模式撥杆也通過優化做成了無需藉助工具直接手撥即可調節的結構,這些細節考慮都是爲了儘可能的方便用戶使用,減少大家不必要的入手難度而來的。

當然,以上還不是全部,作爲業界最知名的「配件」大廠,達音科的耳塞產品向來都會配送巨量且高質的隨機配件,SA6作爲旗艦定位產品必然不會讓人失望。除了喜聞樂見的多對耳塞套外,還有一隻質感相當在線的「騷藍」皮套,內部植絨的處理可以非常好的保護到樹脂外殼的SA6耳機本體。不過這些只是「涼菜」,「正餐」必須是隨機的0.78 2Pin 8股高純度古河單晶銅鍍銀耳機線。這根非常高規格的耳塞線的每根導體都外覆絕緣層,同軸雙層導體結構,雙層導體間設置獨立HDPE絕緣層,市面類似規格的升級線的零售價幾乎都跟SA6耳機相仿,甚至還要高出一些,達音我竟然隨機送了.......降維打擊的「典範」。當然,這根線也具備了達音科專利的靈活切換插頭技術,可以隨意更換從3.5mm單端、2.5mm平衡和4.4mm平衡插頭,這些接頭也都有隨機一併附送。當然如果你還想升級其它規格的插頭也是可以的,達音科官方有巨量且齊全的零配件售賣,活生生的「配件大廠」是不?

如果Studio SA6按照原本的定位,零售價定在8K~10K元左右,我覺得它可能並不是特別出彩的產品,唯一讓我覺得具備吸引力的點就是它的低頻表現。上文提到,SA6的低頻部分設計靈感來自動圈結構,聲揚的開孔低音單元也有着相比常規動鐵低音單元更加出色的量感與彈性。綜上,SA6的低頻表現實際聽感確實有一些「動圈」的,並不是量感的彌散,並不是彈性的匹配,而是自然度的體現,不會像所有動鐵耳塞的低頻一樣聽感那麼的「假」,SA6的低頻是「活生」的,這一點可能是它的最大賣點!但是,在近萬元價位論基礎素質,中高頻細節,它只能說是中規中矩的表現。

然而,誰又能想到達音科這老辣的「行銷哲學」竟然可以這樣不講道理,Studio SA6的最終零售價竟然不足4K。當一款準「旗艦」水準的耳塞被放在5K以下的進階市場後,化學反應來了,基礎素質、中高頻細節反而成爲了它的絕對優勢,然後再考慮到它的低頻特色,SA6不管從哪方面研究都是這個價位裏最值得購買的那副耳塞了,只要你能接受它的品牌、外觀。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典型的降維打擊選擇,是達音科深謀後的選擇。

SA6的聲音到底是怎樣的?最近的試聽讓我有了些許聽感和搭配感受,下面用實例來分享給大家。首先是ARGERICH的「SHOSTAKOVICH第一鋼琴協奏曲」,用Cayin N3Pro電子管模式,3.5mm單端推動SA6,鋼琴音色亮麗的聲響快速滑過琴鍵,銅管輕聲回應,然後是低沉的左手音符,管弦樂團逐漸墊高和聲,隨後鋼琴快速展開,樂團跟着強烈的回應,一路拉高氣勢。其實從鋼琴亮麗的音符迸出,我就嚇了一跳,第一次在隨身系統上聽到了「膽機」的音色,雖然絕對不是「高保真」的鋼琴聲呈現,但「潤」的好聽,動聽,伴着溫暖的色澤,讓人不由得想再回復這一樂章。

再聽Eva Cassidy的「Nightbird」現場錄音,「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中電吉他彈奏着分解和絃前奏,錄音背景還有細碎的杯盤碰撞聲響,Eva Cassidy的嗓音唱起「When you‘re weary,feeling small......」,SA6的人聲是厚實且溫潤的,旗艦定位與進階產品最大的區別也在這裏呈現,稍有厚度的中高頻部分細節依然可以呈現,而不是爲了追求厚實人聲而掩蓋掉了所有細節,Eva Cassidy的脣齒音與喉韻細部的變化,SA6用自然的表情呈現,隨後電貝斯與爵士鼓加入,音樂場面熱鬧了起來,現場演繹總是喜歡把低頻調得重一點,SA6的低頻風格正好與之呼應,不會像動圈那樣量感失去了控制瀰漫四周,但軟彈的風格還是把現場的樣貌唱得鮮活了起來。

Studio SA6除了鮮活明亮的音樂表情之外,音色的鑑別力也很好,是的,你甚至可以把它作爲一副試機塞來使用,不管是搭配剛剛的N3Pro小「膽機」,還是搭配Astell&Kern SP2000這種音色不算厚重的播放器,它都可以清晰的表達前端的風格,以及所有樂器的音色。像是陳明章的「一把吉他」,裏面的曲子真的用了一堆吉他來錄製,有的聲音厚實,有的聲音粗糙,有的亮,有的暗,把這首專輯拷貝進不同的播放器,用SA6來聆聽還真的是趣味十足。一開始的「Kirin Beer」,用的是尼龍弦吉他,音符顆粒錄得粗壯飽滿,一聽就知道是尼龍弦,第二段的「Krin Beer」中吉他加入更多的效果,營造空靈的聽感,襯托長笛的主奏地位,第三段的吉他音色更暗,指尖摩擦琴絃的細節更多,第四段換上鋼弦吉他,Delay效果加得更大,配上陳明章鄉土氣息濃厚的歌聲,還有小朋友近距離的收音,充滿了歡樂的氣氛。用N3Pro聆聽你會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的濃郁且熱情,而換成SP2000後陳明章則像是站上了舞臺,而不是在人羣中間,細節多了,但歡快的感覺卻不減。

最後說活SA6的兩種模式,我個人所有的試聽都是基於「標準模式」。「氛圍增強」開啓後你會明顯聽到更多的低頻量感,但其他頻段似乎「瘦」了許多,「遠」了些許,甚至連信息量都變得「模糊」了。可能這種「熱鬧」的聽感是很多小夥伴的菜,或是用來聽一些搖滾、說唱或是追求低頻表現的音樂會更加出彩,但卻不是我個人所喜歡的。所以我幾乎不會觸摸那個模式撥杆,「標準模式」對我來說是完全足夠的。

市面上其實有很多六單元的高端耳塞,他們或擁有更出衆的素質,更具特色的聽感,更多的可玩性功能等等,但他們的售價無疑都要比達音科Studio SA6貴出1/3到一倍。別的我並不確認,只有一點:Studio SA6的上市會給達音科在行業內拉上一堆的仇恨!3980,買一副準「旗艦」動鐵耳塞,它不香嗎?「完」

【本文轉自曾經是九段,若需轉載請標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