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梅是我的朋友,她因爲育兒分歧跟家裏人鬧得不太愉快。

她給孩子立的規矩或提的要求,只有她在的時候才能執行,她不在,爺爺奶奶就會“胡亂來”。

比如,她規定如果孩子不喫正餐,就不能喫零食。老人總是表面上同意,轉身就帶孩子去超市買零食。面對質問,老人總是振振有詞:我怕孩子餓壞了呀。

比如,她規定孩子看電視不能超過40分鐘,在孩子跟她討價還價時,老人總是過來插話:你讓他看完唄,幹嘛那麼較真。

還比如,孩子打了別的小朋友,她要求孩子去給人家道歉,老人又是心疼又是不忿:誰讓那娃說髒話,憑什麼給他道歉,我娃不要面子了!

如此種種,老人的話總結起來就是“你幹嘛那麼較真”“你幹嘛那麼嚴厲”“小孩子懂什麼”......

“親愛的,你不知道,我成了家裏脾氣最差的人,但越發火越感到無力,唉......”曉梅感慨道。更要命的,這種分歧帶來的焦慮讓她夜不能寐,都說“慣子如殺子”,她害怕孩子長大一事無成,只會啃老。

我認識很多像曉梅這樣的媽媽,生完孩子後,便迅速進入狀態,拿出拼高考的勁頭學習怎麼育兒,但走着走着,發現最後只剩下她這一個火車頭了。本來應該跟她並駕齊驅的老公,除了詐屍式地出現就是和和稀泥。家裏的老人,能不給你使反作用力就謝天謝地了!

其實,解決這種問題有個最好最快的辦法就是——自!己!帶!當然,很多家庭是做不到的,條件不允許嘛,所以這個方法自行忽略。

那麼,接下來就是接受現實。我告訴了曉梅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試試:

01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再談其它

通過跟曉梅的談話,我發現她很不注意情緒管理,我能想象她跟老人爭論時歇斯底里的樣子。孫瑞雪在《完整的成長》一書中說過,在兒童期,孩子和媽媽是情緒共生的,這使得兒童對媽媽的情緒有着天然的敏感度和覺察力。

媽媽不開心,孩子開心得起來嗎?再加上家裏整天因爲自己的事情爭吵,孩子身處其中,壓力可想而知。

我們本來是爲孩子好,到頭來卻無形中毀了孩子。這種本末倒置的教育方式,極其不可取。所以面對育兒分歧也好或其它問題也好,家長一定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談其它。

02向孩子解釋“分歧”,但原則還是要堅持

家庭是社會的縮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但我們的出發點都是因爲愛孩子,千萬不要當着孩子的面,指責老人。

溫和地告訴孩子爺爺奶奶對他的愛,但要堅定地執行規則。

比如可以告訴孩子:爺爺奶奶心疼你,怕你餓了纔給你零食喫,但咱們說好了,不喫飯不能喫零食的,你要遵守。

03 不把老人當敵人,幫他們調整愛孩子的方式

中國家庭成員之間普遍缺乏界限感,尤其是老一輩,他們不是故意要怎麼樣,而是沒有這種意識,再加上隔代親,老人很容易忽視規則,溺愛孩子。我們不要妄圖改變他們,而要去影響他們。可以時不時跟老人聊聊身邊教育孩子失敗或成功的案例,這比那些生硬的育兒理論更能打動他們。

對於自己教育孩子時的某些做法,也要溝通充分。拿孩子打人要不要去道歉這件事來說,可以告訴老人,孩子打人就是錯了,如果我們不去道歉,那他永遠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別人也不願意跟他交朋友,這樣是害了孩子而不是愛孩子!

相信大部分老人都還是講道理的,在我們的影響下,他們會調整自己愛孩子的方式。

04做對孩子最有影響力的那個人

曾聽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說讓老人帶娃就像套餐服務,套餐裏有你喜歡的也有你不喜歡的,但你不能隨自己的愛好去選擇。

讓老人帶娃,你就要做好“好處、壞處全都有”的心理準備。

但話說回來,即使我們放棄工作,自己帶娃,捫心自問一下,我們能帶的更好嗎?我們是不是也會留有缺憾?所以媽媽們要放寬心,以後孩子還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沒我們想象的那麼不堪一擊。

我們現在要做的,是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做那個對孩子最有影響力的人,通過言傳身教,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判斷明辨是非。

而且放心,這點不難做到,因爲誰也取代不了爸爸媽媽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

05獲得爸爸的支持

關於育兒分歧,我們跟老人爭得多,但很少跟爸爸講,可能因爲第一爸爸忙,第二我們覺得跟他講也沒什麼作用,所以就自動屏蔽了爸爸的角色。從爸爸的角度看,工作一天回到家,家裏亂糟糟、鬧哄哄的,婆媳矛盾搞得自己心煩......

所以聰明的媽媽從來不會忽略爸爸的重要性,可以約個時間跟爸爸敞開心扉地談一談,注意談的時候要對事不對人,那些正確的育兒觀念爸爸接受起來肯定更容易。有了爸爸的支持,我們就會從容很多。

“誰說爲母則剛,誰不是百鍊成鋼”,看似段子的話,卻道盡做媽媽的辛苦。漫漫育兒路,育人先育己,從情緒管理到人際溝通,化解分歧的過程,也是自我成長的過程,願天下的媽媽,都能夠開心育兒,家庭和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