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印美將簽署軍事合作協議,但彼此都“留了一手”)

印美將簽署軍事合作協議,但彼此都“留了一手”

▲資料圖。

連日來,美國、印度兩國政府頻頻高調放風,兩國將簽署雙邊《地理空間合作基本交流與合作協定》(BCEA)。

有些國際輿論預言,此舉將令印度-美國軍事合作“攀上第四層樓”。

第三次“2+2”的重頭戲

11月3日就是美國大選投票日,特朗普政府的“心腹”們近日愈發忙碌:10月26日-27日,國務卿蓬佩奧、國防部長埃斯珀將飛赴印度首都新德里,出席第三屆美國-印度“2+2”部長級會議,和印度外長賈山卡爾(S Jaishankar)、國防部長辛格(Rajnath Singh)會談,並拜訪印度總理莫迪。

此後,蓬佩奧還要馬不停蹄地走訪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和印度尼西亞三國。

在這一系列緊湊行程中,印度之行無疑是重中之重,爲此雙方都做了許多鋪墊。

今年2月,特朗普訪問印度,雙方在聯合聲明中強調“期待BCEA早日到來”;6月第三週,蓬佩奧會晤了賈山卡爾;此後不久,美國國家安全局(NSA)負責人奧布里恩(Robert NS O'Brien)和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Ajit Doval)、美國參聯會主席米爾利(Mark A Milley)和印度總參謀長拉瓦特將軍(Gen Bipin Rawat),也進行了雙邊會談。

7月第二週,埃斯珀和辛格互通電話;數日前,印度宣稱邀請澳大利亞參加擬於11月在孟加拉灣舉行的“馬拉巴爾”海軍演習;上週,美國副國務卿比根到訪印度,爲“2+2”打前站,並揚言“過去20年間美印間每個重大雙邊合作協定,都令彼此間關係更上一層樓”。

印美間在過去近20年裏,共簽署了3個關鍵性軍事協議:2002年的《印美一般軍事信息安全協議》(GSOMIA)、2016年的《印美運輸交換協議備忘錄》(LEMOA)、2018年的《通信、兼容性與安全安排》(COMCASA)。

這幾個雙邊軍事合作協議,均側重於信息、情報和通訊方面的合作。

GSOMIA僅僅是國與國之間最基本的軍事互信協議;LEMOA涉及彼此軍事基地、軍事物流體系的相互開放,表明雙方互信增強到“可彼此敞開大門,接納對方軍事力量到訪”。

COMCASA意味着雙方軍隊及重大軍事裝備間建立了鏈接彼此的加密通訊系統;至於BCEA,則表示雙方可實時共享高度機密信息,而不必擔心被對方算計。

四個協議分別代表軍事合作的不同層次,到了BCEA這一層面,雙方在軍事情報信息交流方面,至少在理論上已達到“準盟友”級別。

正因如此,路透社纔在報道這則消息時,使用了“印度就此拋棄其‘不結盟’的一貫立場”這一醒目標題。

也有評論家稱,此舉雖不涉及一槍一炮,卻意味着印度-美國軍事合作“攀上第四層樓”。

印美將簽署軍事合作協議,但彼此都“留了一手”

▲資料圖,圖/新京報網

各有各的小算盤

“2+2”是蓬佩奧在美國大選投票前最後一次重大外事活動,而特朗普政府對BCEA的重視,也確實是“超規格”的。

這並不奇怪。

所謂“印太戰略”(“Indo-Pacific”strategy)是特朗普上臺後所力推的,也是其在公認並不擅長的外交領域罕有的“自創概念”之一。說“印太戰略”是特朗普全球外交戰略的“主題詞”也並不爲過。

如今大選在即,選情卻始終膠着,在新冠疫情洶湧、美國國內“二元對立”,內政話題施展不開手腳的情況下,抓緊最後一點時間,借“印太戰略”的“重大突破”,爲自己的“第一個四年”樹碑立傳,從而高搭起照亮“第二個四年”的“業績燈塔”,自然至關重要。

不僅如此,特朗普政府明確將全面遏制、對抗中國,當作美國全球戰略的另一個“主題詞”,併力圖將“兩個主題詞”相互關聯,趁印度和中國在西部邊界地帶對峙之際軟硬兼施,將印度拉上美國與中國對抗的戰車,似乎也顯得恰逢其時。

除了中國因素,美國也希望借推動BCEA,加大對印度這個世界第二人口大國的市場和體系滲透;並通過“信息節點置換”,將印度軍事和信息通信等關鍵產業拉入“美國體系”,以便借體系之便,向令人垂涎的印度市場傾銷更多美國系統、裝備,以緩自身經濟放緩的燃眉之急。

印度方面,因經濟下行、社會矛盾激化、各項改革遭遇嚴重阻力,加上疫情失控,莫迪的日子並不好過。

爲轉移矛盾,他及其人民黨不斷加大民族主義情緒刺激,併力圖通過挑起邊境衝突轉移國內壓力。

但事與願違,“6·15”加勒萬河谷事件,印度有形和無形的損失慘重,遭遇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以來最沉重的實際及心理衝擊,這讓印方進退兩難,並開始認真對待所謂“與中國間裝備差距”的問題。

在印度看來,通過和美國簽署BCEA,在長達3488公里中印實控線(LAC)上“中國軍隊和武器部署數據”,印度就可從美方系統中分享,而無需喫力不討好地“自己折騰”。

通過BCEA,印度可分享美國高端衛星圖像、電信攔截成果,並提升印度通信裝備和制導武器的精度。

在中印邊界對峙地段,印度軍方至少已部署了5種美式重型裝備:C-17重型運輸機、CH-47運輸直升機、AH-64武裝直升機、P-8I電子偵察機和C-130I戰術運輸機。印度政府、軍方希望藉助BCEA,這些美式裝備可以裝上“千里眼、順風耳”,在和中國對抗時發揮更大作用。

印美將簽署軍事合作協議,但彼此都“留了一手”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效果存疑

然而BCEA真的這麼靈嗎?

部分印度分析家指出,其實類似的印美軍事合作早在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後,就曾緊鑼密鼓展開過一陣,但即便針對當時經濟困難、軍事裝備和科技水平落後的中國,此舉也並未發揮多大作用。

如今中國經濟、軍事和科技水平早已突飛猛進,印度相對中國的落後,是全方位和體系上的落後,具體到軍事層面,則是軍事戰略思想、裝備體系、後勤保障體系,尤其軍事裝備自給和軍事科技研發保障能力上的巨大落差,這些都不是BCEA所能彌補的。

BCEA主要涉及通信、情報、電子雷達等領域,即所謂“戰力倍增器”。

問題在於,印度軍事機器“萬國造”、“不成體系”的痼疾依舊,全換“美械”印度根本承受不起,美國也只想拉印度上戰車,及藉機推銷軍火發財,“只賣貴的不賣對的”。此前極力兜售在早已過時的F16基礎上“爲印度量身定製”的F21戰鬥機,就是明例。

如果基準戰力是1、甚至0,即便再如何“倍增”,又能怎樣?

更關鍵的是,不論美國、印度,都彼此“留了一手”。

美國嘴上雖然高調猛唱,但心裏對一直左右逢源的印度並非那麼放心,日前就印度執意進口俄製S-400地空導彈問題“連環施壓”,就清晰表明了這種“心中疙瘩”。

畢竟,美國拉攏印度,旨在爲自己的全球戰略、尤其“印太戰略”服務,而不是讓印度洋變成“印度的洋”,讓印度次大陸變成“印度的次大陸”——可這恰是印度朝野普遍的念想。

順便說,印度也絕不捨得拋掉“不結盟”這杆大旗,因爲唯有高擎這杆大旗,才能讓印度領導人和國內民衆,感受到一個“有聲有色大國”的無上榮光:印度可不想做美國在印度洋的“小弟”,它“天生是要當主角”的。

美國國內政治因素也不可忽視。

如果11月3日的大選以特朗普敗選而告終,繼任的民主黨政府將勢必迴歸奧巴馬時代的“重返亞太”戰略,將戰略中心重新轉移到西太平洋,轉移到關島和日美韓三角。

即便特朗普連任,迫於形勢和壓力,他也勢必要對全球戰略、對防務班底進行重大調整。以特朗普之多變,屆時一切恐怕免不了“重新來過”。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陳靜    校對:危卓

netease 本文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姚文廣_NN168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