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陶宝篇-5#

亲爱的小伙伴们,感谢您一路支持、跟随“走遍世界博物馆”从文明古国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腊墨西哥伊朗、中国一直走到欧洲系列的俄罗斯以及亚洲系列的土耳其等。现在,世界博物馆陶器瑰宝系列——宝篇正在进行中……速度围观啦!

前面说了,博物馆里占据独立展柜的文物都是重中之重的宝物,都有令其他文物望其项背的重要价值。

今天,咱们要说的这件陶器——裸体浮雕彩陶壶(上图),就是这样一件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独立展柜中的稀罕之物,无论从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的角度,它都是它那个时代的杰出者。它的两性人造型,让后人对那一时期的宗教、民风以及艺术表达有了直观的感知与认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下面咱们就聊聊这件宝物。

(本文图片由M·辰、色影拍摄,版权所有

器物简介

裸体浮雕彩陶壶,又称“彩陶堆塑人形壶”,约公元前3200—前2000年,新石器时期;高33.4厘米,口径9.2厘米;侈口、短颈、鼓腹、平底;泥质红陶;器身施有红色陶衣,上堆塑裸体人像;以黑彩绘纹饰;1974年青海乐都柳湾出土;国家一级(国宝级)文物。

这件陶壶最大的亮点、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外壁上的堆塑人像——男女复合体浮雕。

由上图可见,在陶壶的外壁上有一个凸起的人形雕塑。人头在壶的颈部,五官俱全:小眼、高鼻、阔耳、大嘴;人像双手捧腹,胸部有一对似乳房状的小凸起;中部有肚脐以及既像男性、也像女性的模棱两可的性器官;下部为两条直立的腿。

研究表明,这是一件表达两性特征,也即两性人的陶器作品。其似大又不够大的乳房以及既像男又像女的性具特征,表明它是一个合男女为一身的两性人。

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制作这样一个怪异形象的陶器?我们后面再说。

陶壶的背后,壶颈处是一些交叉的斜线条纹用来表示人的头发,由此推论壶的背后代表了人的后背。后背由蛙形纹饰进行装饰,表明设计者意喻人蛙相融、合为一体的状态。壶体下部围绕壶的一周有一圈水波纹,说明这件器物与水有关。

现在咱们来说说,这件“两性人”陶壶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它又因何成为了国宝级文物。

萨满教

萨满(Saman),通古斯语,意为“知者”。这里指具有通神能力的巫师。

出现、形成于史前时期的萨满教是世界上部分地区原始民族的一种宗教信仰,它曾对我国北方民族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信仰萨满教的原始先民认为,罕见的、具有男女性别特征的两性人是天生具有神性的一类特殊之人,这类两性人被认为是天、地、人、神的中介——萨满。由于两性人在现实生活中比较罕见,当老的两性人(萨满)过世后,他所在的部族或许没有能接替他的新的两性人,因此,一些性别正常的人便替代两性人成为萨满。这些代萨满者为获取两性人萨满的神性,便将自己装扮成两性人:将胸部装饰成隆起状,穿戴女性服装,做针线活等。

另外,萨满教信仰万物皆有灵,相信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灵魂可以互转,当萨满请某种动物附体时,人们就认为萨满即是这个动物的化身。而青蛙在萨满的观念中是具有很大神力的动物,它不仅具有强烈的蜕变再生能力(蝌蚪—青蛙),还具有穿梭于下界(水下世界)和天界的神力。因此,萨满在做法时常请蛙神附体,这也是这件陶壶的背后绘以蛙纹的重要原因。

在信仰萨满教的民族中,流传着许多萨满变蛙的传说。

中国历史上,匈奴、乌桓、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都信奉过萨满教。现在,萨满教在中国北方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蒙古族、锡伯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中还有保留。

裸体浮雕彩陶壶,作为早期以捏塑手法制作的陶器,反映了堆塑工艺的初创形态;又因其两性人浮雕形象与蛙纹的组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以及社会观念,对于研究原始宗教、堆塑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故定级为国家一级文物。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百家“走遍世界博物馆”,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馆。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