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輪美奐 王府建築

清咸豐十年(1860)六月,太平軍攻克嘉興。駐守嘉興的主要將領爲陳炳文、廖發壽。

是年十二月,陳炳文晉封聽王。不久,陳炳文即調集府屬七縣建築工匠、畫工、刻工於原府衙內營建聽王府,有正屋七進,每進七間。前三進爲平房,後四進爲樓房。

門窗樓板均用楠木,銀杏等珍貴木材。據時人黃慎言所云:“每進房屋之門窗。皆刻花紋,以花卉鳥獸爲限,精美異常。”

太平天國時期,英國人呤喇曾兩次親歷嘉興。在他撰著的《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中,對嘉興聽王府建築精美絕倫讚口不已,說:“根據我在中國的見聞來判斷,我認爲這樣一種建築,誠爲數百年來所未有。”

並寫道:“我在這裏見到了我在中國從未見到過的最華美的建築”。這是一所尚未竣工的新王府,爲該省長官聽王修建的。這件事證明,如果英國人聽任太平軍取得勝利,那麼他們就可以恢復中國的藝術,尤其是那些自從清朝統治以來已經衰微的建築工程。

這座王府的輪廓與我曾經記述過的南京城中的王府相仿,但所有的細節更美麗、更華貴。我在中國或其他國家從未見過這樣富麗堂皇的石刻和木雕。泥金彩繪自然是中國式的,光彩耀目,極盡變化之能事,雕刻極爲精緻,構圖之奇異與生動曾使我駐足觀賞了數小時之久。

至同治三年(1864)三月太平軍撤出嘉興時,聽王府尚未竣工,該處復又成爲清朝府衙。其時上任的嘉興知府許瑤光又在聽王府建築基礎上,加建西廊房屋,又新建書屋三楹、補蘭軒一座。補蘭軒之東築牆爲圃,培土爲山可登眺,並題“東瓶”二字。周栽花木,以與瓶山相對。

光緒二十八年(1902)五月,府衙失火,付之一炬,樓房焚燬殆盡。

民國二年(1913),浙江都督朱瑞(海鹽人)將府衙前三進平房正屋拆往海鹽,營造其私宅。至此,這座美輪美奐的聽王府徹底化爲烏有。

後黃慎言又云:“聽王府舊物,餘猶見之。門窗刻花甚精,壁畫亦有,未全。至拆建爲二十一團營房時,舊時建築只剩下大門外三個牌坊石柱而已。”

花月亭中 千古絕唱

“花月亭”是子城的名勝。自宋代起,已名揚天下,爲歷代文人雅士詠史憑弔之處。“花月”之名,源於北宋詞人張先的名作《天仙子》一詞。詞中“雲破月來花弄影”,以古今絕唱而廣爲流傳。

張先(990-1078),北宋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字子野,天聖八年(1030)進士。曾任吳江縣知縣,官至尚書都官郎中,著有《安陸集》。長於詩詞,語言工巧。

因詞中常有“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時稱“張三中”;又以“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柳徑無人,墮輕絮無影”等句,而自稱“張三影”。

晚年退仕家居,常往來於杭嘉湖之間。並與蘇軾、蔡襄、鄭獬、李常諸名士吟唱往返,作詞自娛。直至逝世之年,尚有詞作。他是一位上承晏殊、歐陽修,下啓蘇軾、秦觀的重要詞人,其詞成就與柳永齊名。

張先於宋慶曆元年(1041)任秀州通判,時52歲。因抑鬱不得志,以病眠,經常不赴府會,而在府中後園飲酒賞花,賦詞遣興。他著名的《天仙子》就作於子城“花月亭”中: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是年張先爲嘉禾小倅,雖對北宋詞體發展有一定貢獻,但不足以名震天下。此詞作成,則使張先盛名於世。蘇軾題《張先詞集》雲“子野詩筆老妙,歌詞乃其餘波耳。”“雲破”句非神來之筆實不可得,而名句亦雖詞壇大家也非能信手拈來,這詞句的出觀與子城當年的環境密不可分。詞中“沙上並禽”講的“沙上”,或許就是作者所見南湖灘上鴛禽交頸的情景,以及府中有池、有花、有徑、有亭。句自亭出,亭亦成名。

時隔一百餘年後,南宋乾道六年(1170),陸游由山陰(今紹興)到四川上任,沿途逐日記載旅行經歷並查考古蹟。

先沿浙東運河從山陰到臨安,再經嘉興、蘇州、常州,到鎮江進入長江,以後路程全是在長江中行進,至是年十月二十七日抵夔州,次年五月五日抵秀州,六日即往子城。

在《入蜀記》中,陸游寫道:“赴郡集於悴廨中。坐花月亭,有小碑,乃張先子野‘雲破月來花弄影’樂章,雲得句於此亭也。”

花月亭,自宋迄清留下不少名士題詠。宋代沈括、張堯同,元代僧人克斯,明代王士龍、許恂如,清代朱彝尊等,都有膾炙人口的佳作。

其中朱彝尊《鴛鴦湖掉歌》(之八)雲:“卒廨偏宜置酒過,亭前花月至今多。不知三影吟成後,可載兜娘此地歌?”可見在清康熙年間,花月亭還是存在的。據載,亭毀於清咸豐年間,存在前後有700餘年。

值得一提的是,宋治平元年(1064),張先作有《十詠圖》,使後人得以重新領略當年子城花月亭的情景。此圖爲山水畫卷,畫心縱52釐米,橫125.4釐米,絹本,原爲清宮收藏。

民國初,溥儀以賞溥傑名義將畫盜出。僞滿政府覆滅時,此畫被竊。此後50年不知下落。1995年,在北京拍賣會上本畫再度面世,由北京故宮博物院以1800萬元人民幣競價拍下收藏,成爲國寶級文物。

《十詠圖》畫前引首有清乾隆帝弘曆手書“誦芬寫妙”四字,拖尾有南宋陳振孫,金顏堯煥,元鮮于樞、脫脫木兒四人的題跋及閒章。此外,還有清乾隆帝、嘉慶帝寶璽十餘方,又溥儀印三方。

此畫主體建築爲一座重檐歇山頂樓閣,相配小亭欄杆迴環曲折,花草樹木掩映。庭中有鶴,亭角有花一株,環境幽雅而氣象宏偉。

樓閣內,太守正陪兩位老者對座弈棋;小亭內,有兩位老者手扶攔杆在賞景吟詩,另兩位老者攜琴曳杖款款而來。此外,有童僕衙役陪伴侍候。

畫中樓亭,臨水而建;近處湖岸,遠渚汀洲;村莊茅舍,樹木蔥蘢。畫面雖說南園之地,實爲當時“花月亭”的描繪寫照。張先的這幅繪畫作品,無論是歷史傳說,還是文獻記載,僅此一幅,與嘉興密切相關,當屬無疑。

這件作品因與“雲破”句有關,它所描繪記載的是當時文化活動及有關人物。對於宋時府內及後園情況,這件作品都是惟一現存的第一手資料;對子城再現宋時府內盛況,無疑是珍貴的文獻資料。府城圖中 諸多建築

據清光緒十四年(1888)《嘉興縣誌》“嘉興縣府城圖”載,子城內有常平倉、經歷署、司獄署。現將府內有關古建築介紹如下:

常平倉

漢宣帝在位(前73一前49)時,大司農中丞耿壽昌建議:於邊郡築糧舍,谷賤時用較高價糴進,谷貴時減價糶出,稱之爲“常平倉”。漢以後,歷代在“調節糧價,備荒賬恤”的名義下,常設這種糧倉。亦用於調節鹽價,稱之“常平鹽”。

經歷暑

“經歷”即經過、閱歷、親理事務之意。《北齊書·權會傳》:“且其職事處多,每項經歷,及其退食,非晚不歸。”《南史·王延之傳》:“凡所經歷,務存不擾。”金於樞密院、都察院等衙署設有“經歷”。清代,惟宗人府、通政司、都察院等中央機關及各省布政司、按察司、府等地方機關,鹽運使等專門機關置“經歷”一職,負責辦理文書、案卷。其品秩從正六品到從七品不等。

司獄暑

即掌管司法及管理監獄事務的辦公場所,與牢獄之地有別。

都司署

都司,官名。唐宋稱尚書省,亦稱尚書都省,其左右司爲尚書省各司的總彙,曰“都司”。元設都指揮使司,掌一方軍政。明洪武八年(1375)十月,詔各部衛並改爲都指揮使司,爲一省掌兵的最高機構,簡稱“都司”,職位甚重。清代指綠營軍官,職位次於遊擊,爲正四品武官。子城的都司署,據沈梓記雲,原位於子城東面,1864年被毀。

儀門

舊時官衙、府第大門內之第二重正門,亦稱儀門,取有儀可象之意。根據子城的等級及其規模,進城門內50米處必建有儀門,其規格應設置三扇拱券門,中大兩小,門油黑漆,上建有像屋頂樣的蓋,四角有下垂的短柱,柱的頂端雕花彩繪,這種門式亦通稱“垂花門”。

堂室廊廡

堂爲主體建築,一般作視朝、接待賓客等大典之用。大堂,即高大的廳堂,是官、署辦事的正房。堂前面兩旁的房屋叫廂;堂後的建築叫室,用於寢居。進入室內,需先歷階而上穿過堂(走陪弄),所以有登堂入室之說。太平天國聽王府共七進,前三進爲平房(第一進爲過堂,二至三進應爲大堂),後四進樓房用於寢室。室兩旁建築叫房或屋也。屋檐下的過道或獨立有頂的國道叫廊,正房對面和兩側的小屋子則稱爲廡廊或廡、常泛稱廊廡。

--END

文/黃國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