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賺錢,白手起家,聽起來很難。

確實很難。因爲只有你在老老實實地賣東西,別人都在玩兒金融,賣時間,和你的思維方式就不同。

到底怎麼個不同法?請大家聽我慢慢道來。

讓我們先從借了400億政府債的獨山縣說起。

01

獨山縣的事情出來之後,很多人都以爲地方債很嚇人。

但我專門寫了篇文章反駁,在文中(《獨山縣、地方債以及中國的未來》),基於數據與實證,我認爲,政府債務其實不嚴重,和歐美日比起來都是小兒科,真該警惕的,是企業債

中國的企業債,非金融行業的,也就是做實體經濟的企業,總體的負債率,2019年達到了GDP的160%,全球排第七,債務總量第一。

哪個行業負債最重呢?當然是房地產。如果把房地產行業負債總量設爲100%,那麼,整個工商行業的負債量只有70%。

2019年,全國新增貸款的45%,都來自於房地產。地產行業槓桿率達到了資本金的10倍,有的開發商可以到50倍,也就是手上只有1塊錢,他敢借50塊。

實際上,如果認爲地產公司就是“開發房子的”,只能說too simple,中國的地產公司,本質上就是圍繞“負債”,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槓桿搞起來的。從買地、開發再到預售,每一個環節,都竭盡全能地利用各種資源借錢。

整個流程一週轉,盡顯拆東牆補西牆的藝術:一看銷售額幾千億,再看淨資產幾十億。

但你不得不佩服,這套看似脆弱的擊鼓傳花遊戲,竟然玩兒出了好幾屆的中國首富。許家印、王健林……

後面的公司一看,這樣也行?那我也試試!把走在“時代前列腺”上的地產模式照着抄了一遍。

到今天,可以說,絕大多數公司,都是地產公司

比如瑞幸咖啡,實際上,它不是賣咖啡的,它借新債補舊債,和地產公司一樣,是個金融企業。還比如即將停牌的神州優車。

理解了這,可以說,纔算是入了怎麼在中國做生意的門。

02

也就是說,在中國做生意,首先要搞懂的,就是槓桿

槓桿,就是搞錢。然後像地產公司一樣,把這個錢附着在某個固定的模式上,提高整個流程的資金週轉速度,哪怕是空手,也能套到白狼。

拿個地產公司的具體例子來說吧。融創中國的前身,順馳,一個裝完逼沒有跑的公司。

它開發房子的模式是這樣的:買地的錢,先給30%,後面的分期付款;然後迅速開啓多核模式,讓投資、設計、開發與銷售,同時交叉作業;接着,想盡一切辦法拖延土地款,以及材料、工程、廣告……供應商的錢,等到供應商都快鬧上門的前一夜,再不緊不慢地掏出剛回籠的賣房子的錢。

順馳的開發速度驚人,拿地後平均6個月就可以開盤。2004年,順馳的銷售額,一度超越萬科,黑馬順馳,堪稱當年的拼多多。

利用槓桿,順馳開始可能一分錢都不出,先給各方欠着,然後讓造房子的速度足夠快,快到能用賣房子的錢來填補供應商的款。

現在地攤經濟比較火,我們用擺地攤打個比方。

你要去擺地攤,但是一分錢都沒有,咋辦呢?你想起你有一朋友,你跟他說,先借給我點,一個月之後還你,朋友借了你一萬;接着,你又去租了輛五菱宏光,租車的錢也是借的;你甚至連住的地方都沒有,找到朋友說最近有點困難,在你這兒住半個月,完了付給你租金。

你空手而來,所有東西都是借的,而且這些東西都有短期內歸還的期限。

又該咋辦呢?你仔細分析了整個地攤項目的產業鏈(哪種東西賣得最快)、政策環境(哪兒城管少)、營銷環境(哪兒適合掛牌子喊大喇叭)、市場環境(哪兒人多),賣力地賣了半個月,讓資金快速回籠,剛好在半個月的時候還上了租金、欠款。

也許你根本沒賺到錢,但你的生意,就這樣起步了。

考慮擺攤兒之前,你可能想了很多:我適合擺攤嗎?我適合經商嗎?從哪裏進貨?錢從哪兒來?怎麼跟我媽說?……其實,方向都錯了。

你唯一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利用槓桿,構建一個“快速資金鍊”。

拆東牆補西牆,這是一句罵人的話,但你仔細想想,它其實罵的是借債高消費的人。生產和消費不同,往往就是需要你拆東牆補西牆。

回頭思考:大家都在擺地攤、賣的東西都一樣的情況下,你憑什麼能活下來甚至活得最好?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對於地攤這種確定的商業模式,你的核心競爭力就一條,那就是你更快

只要你夠快,你的債務人就追不上你。你可以掐着表,讓你賺來的錢剛好補上借來的錢。作爲資金鍊的經營者,你咋賺錢呢?很簡單,每一個商業流程,都有自然利潤,只要你的自然利潤能超過你借錢的成本(利息),你就賺了,哪怕你的利潤率只有1%。

更重要的是,你的經營規模在擴大,規模擴大,自然利潤也會跟着規模一起擴大——一件賺1毛,100萬件就能賺10萬。另外,規模大了,你可抵押的資產也就多了,你甚至可以向銀行借錢。

你可以像滾雪球一樣,白手起家,快速致富。

實際上,這就是改革開放以來很多億萬富豪的發家史,他們的所有故事,歸根結底就這倆字:槓桿

可是問題來了:怎麼才能讓你的資金流轉速度足夠快呢?

03

作爲消費者,咱想想,你爲啥決定買一樣東西?

不管你咋想吧,我的話,比較實在,講求個物美價廉。說白了,就是便宜

創新需要一個很長的週期,但是,便宜,誰都能做到

再拿擺地攤來說吧。你可以先調查一下你準備擺攤的地方,前後左右友商的價格,然後呢,和你的進貨價格作比較。比較完了,你可以開個一樣的店,每樣商品都比隔壁便宜5毛錢

然後,拿出你的大喇叭,咳一咳嗓子,大聲滴喊出那句:

不好意思,是:“大甩賣了啊!大甩賣!原價99的名牌拖鞋,現在只要9塊9!玩具買一送一!零食全部半價。走過路過不要錯過,明天就恢復原價!”

但實際上,你的價格,只比旁邊便宜了5毛。

大夥兒一看,可以啊,真挺便宜的,每樣都便宜,趕緊買。你貨物的流轉速度就上來了。

貨物流轉速度,就是資金流轉速度

當然,你也不能所有東西都便宜,可以像超市那樣,感知比較強的、常用的東西,做到虧本,給別人一種“都很便宜”、“都物美價廉”的感覺,然後在這種錯覺中,順手買了別的其實挺貴的東西。

小米也是這樣的,讓拳頭產品——手機最具有性價比,然後呢,再讓商城裏面的東西,不那麼有性價比。

價格戰打得足夠好,雖然你暫時沒賺錢,但你可以把對方擠出市場,等對方玩兒不下去了(資金鍊斷裂),你就擁有了壟斷地位。你可以重新定價。

我願稱之爲:地攤經濟的黑暗森林

當然,你確實可以用心做產品,拿出你的祖傳貼膜技術,贏得街坊鄰居的一致好評,但請記住,這個週期很長,長到你的資金鍊受不了

所以,如果你想要一夜暴富,但是又沒錢,價格戰幾乎是你的必選。

放眼中國公司,從山寨抄襲、廉價傾銷起家,但今天才開始做精品,走的就是這條路線。

個人的奮鬥,與歷史的進程,實際上是一致的。

04

我曾經住在昆明大學城附近的一個小區,這個小區的門口,有一家店,賣蔬菜也賣水果。

雖然昆明人都喜歡說這裏的物價很貴,但作爲一個從廣州過來的人,我只覺得什麼東西都很便宜,看啥都想喫。

但是有一件事比較困擾我,就是水果雖然確實很便宜,可往往品相都比較差,桃子軟軟的,凹下去幾個坑;蘋果蔫蔫的,生出了皺紋;香蕉上也全是黑色斑點。

一開始,我以爲這是“便宜”的代價,便宜沒好貨嘛。

後來我發現,根本原因是這裏的人太少了,老闆的水果雖然很便宜,但買的人也不多。最後的結果就是,本來挺新鮮的水果,一賣賣好幾天,自然就不新鮮了。實際上,這構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那就是:水果賣不出—水果變差—水果更加賣不出

最後的結果就是:哪怕你打價格戰、你虧本賣,也沒用。

人少,拿現在時髦的話來說,叫啥呢?其實就是缺乏“流量”。有流量,也就是人多了,你的資金鍊自然週轉的就快,你賺錢的速度就快了。

可能很多朋友還沒搞懂“快速資金鍊”的好處。

實際上,賺錢不僅僅是個空間概念,也就是看你的商品的利潤率,它更是個時間概念,還要考慮一段時間內你的利潤率。

比如說,你的競爭對手,同樣的東西,賣一年,利潤率是7%。但是你呢,你便宜,利潤率只有5%,好處就是你半年就全賣出去了,一年賣兩趟,你的利潤率,就是10%!你賣的比他便宜,賺的卻比他多。

如果賣3趟呢?4趟呢?基於一個目標利潤率,你就可以繼續降價。

——這,也就是傳說中的:年化利(潤)率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說:年化利率是個金融概念啊,賣東西哪有年化利率呢?

這就對了,因爲你不是在賣東西,你就是在搞金融啊。

這裏的關鍵,顯然,就是流量。流量夠大,週轉的就夠快,週轉的越快,年化利率就越高。

拿我昨天發的那個廣告來說吧。

現在很多英語、編程的線上課程,賣的極爲便宜,有時候我作爲業內人都不懂他們怎麼賺錢的,後來才發現,原來這就是一趟空手套白狼的流量遊戲

哪怕利潤微薄,只要流量夠大,公司就可以維持兩個利好:1.輕資產;2.快速資金鍊

瑞幸咖啡何嘗不是如此?

還有現在很火的直播,其實也就是再比拼便宜,不也是如此嗎?

這樣一來,這種商業模式,就形成了一個閉環:低價獲得流量,流量維持資金鍊,資金鍊反哺低價,低價吸引流量。

閉環之外,資金鍊沒你牛逼的,自然就被擠出市場

不知道多少人還記得當年的美團對決餓了嗎,滴滴硬剛優步,以及OFO大戰摩拜。

表面看,是在搶佔市場,其實本質上是一場資金鍊戰爭,金融戰爭

看清了這個,再看近些年來崛起的各種互聯網公司,你將看到一副真正的全景。

05

所以,別覺得擺地攤兒磕磣,你跟做互聯網的,以及各種高大上的房地產公司,沒啥兩樣。首富王健林和你,那是同行。

玩兒的,都是金融

房地產是80年代就開始玩兒了,是中國企業賺錢模式的領頭人,90年代就基本摸清了高槓杆、快速資金鍊這一套。

它爲啥玩兒的起?因爲房地產和互聯網公司一樣,都依靠着巨大的流量——十幾億中國人支撐的、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城市化。

而互聯網時代,可以說是第二次,也更加劇烈的“城市化”,隨着聯網的人越多,流量效應也就越強,房地產的資金槓桿模式,也就越容易被借鑑。

熟悉金融知識的都知道,中國企業的融資模式,多以債市爲主,而非股市,企業的負債量全球第一。

股市現在還2000多點,跟10年前差不多。被人稱爲“韭菜市”。何也?

我看到很多以屁股先入爲主的人,給的說法是:中國金融制度不健全、市場不規範,哪像歐美日本,企業以股市融資爲主,借債的比例很低,這纔是正常的市場經濟啊。

這話有道理,但基本上是錯的。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借錢融資,更能滿足“快速資金鍊”這個要求,快速資金鍊模式,又是靠中國巨大的人口流量來支撐的。股市雖然是直接融資,但它對資金鍊的束縛很大,受市場限制,無法憑空加高槓杆,從而達到快速擴張、捕獲巨大流量的目的

實際上,對歐美日的“老企業”而言,他們的市場容量基本穩定了,目標客戶就那麼多,成熟的股市,確實能體現這個基本平穩運行的企業的價值。

——你覺得中國的債市融資落後,其實,是因爲它最適合企業的快速擴張。

當然,股市融資弱,也有其代價。

比如說,在中國股市上市的企業,其股票價值,和它的實際價值,往往是對不上的

比如說,一個企業,雖然淨值很低,但是處於持續性的擴張中,未來的前景似乎看起來很美好,那麼,其股票價值是不是應該包含這種潛在的“擴張性”在裏面?

反之,如果股票當前的價格,已經包含了其未來的潛在價值,那麼,這個股票還有購買的必要嗎?我買的就是它未來的潛力,結果潛力已經體現在了價格裏,接下來出點啥意外,是不是馬上就該跌一跌了?

所以,中國股市更容易受心理因素影響,不利於什麼“價值投資”。又因爲不利於價值投資,根本沒有大資金與大機構(比如社保基金、養老基金這些求穩的大資本等)進來壓場子,全是散戶在自嗨。

說句私人的,這也是爲啥我個人今天仍然不買股票的原因,連指數基金都不買。

所以,如果你想要靠股市賺錢、暴富,我覺得,還不如腳踏實地地去研究研究企業成功的“快速資金鍊”模式。

雖然它在跟非法集資的邊緣瘋狂試探,但我覺得仍然比現在的股市靠譜多了。

06

再回到我們都關心的做生意賺錢問題。

先看大形勢,現在中國經濟已經開始去槓桿了,如果你看新聞,你可能也看到,某某大地產公司,最近資金鍊緊張開始賣樓了;某地產大亨的兒子,家裏那麼有錢,結果卻沒資金救自己開的幾家直播平臺……

爲啥要去槓桿?

因爲支撐高槓杆的,是流量,特別是流量的增量。現在,中國城市化的速度已經越來越慢,沒聯網的中國人的也越來越少,新增流量正在走向枯竭。

前幾年,我看網上有一種說法,說還是要抓實體經濟啊,少搞這些虛的。

其實吧,中國的實體經濟,那些珠三角、長三角的大小老闆,比你我懂槓桿的多的多的多,什麼私募、影子銀行、以國企爲中介向銀行借貸、民間高利貸……各種你沒聽過的借錢形式,早就玩兒得飛起。

它們本來就沒那麼“”。

不然的話,中國企業全球第一的槓桿量是咋來的呢?

所以,某些實體經濟企業,就算倒了,也不要上來就同情,很可能是它的高槓杆遊戲玩兒不下去了,同時又無法通過產品本身的競爭力繼續生存。

去槓桿,對你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也意味着,利用快速資金鍊賺錢的買賣,也越來越難做了。

這是客觀的大趨勢。

但這個做生意的邏輯沒有問題,仍然是核心。存量時代,並非各行各業、每一個地方,都是存量,你如果瞅準了一個地方,這個地方,你可以構建一個遠超當下從業者的“快速資金週轉系統”,你就可以盈利

還是說擺地攤兒吧。

對很多不瞭解金融的人來說,他們擺地攤賣的是產品,而如果你一開始就盯住的是資金週轉、年化利率、金融層面,這意味着你擁有着比別人更高一級的賺錢邏輯,你一進場,不是擺地攤賣貨這麼簡單,而是在利用你的價值觀、你的信息代差來賺錢。

同樣,如果你想理解一個行業、一個公司,最好錨定這個行業的資金鍊

基於資金鍊,再去分析其供應鏈;而不是反過來,從供應鏈去看其資金鍊,因爲這會讓你忘掉供應鏈的“時間軸”。

最後,說遠一點:

狂飆突進的時代,確實漸行漸遠。但對整個國家、對於同樣作爲消費者的你和我,未嘗不是好事。畢竟,去掉了槓桿,企業纔會安心下來,好好打磨產品、精品,同時也提高價格,而不是低價低質地去玩兒流水遊戲。

這樣的企業,其工資水平必然會逐漸上漲。

但這個過程,很緩慢,需要大家有點耐心。

只希望,看到這裏的各位,不管在哪個時代,都能抓住這個時代的核心邏輯,做明白事,賺明白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