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鑑於徐州戰場上我軍佔據的優勢,國民黨軍大部分聚集在以徐州爲中心的一些大城市中,戰略決戰世紀已經到來,於是華野計劃發起淮海戰役,並選擇以黃伯韜的第七兵團爲主要的殲滅目標,但是隨後作戰中發現,淮海戰役規模越打越大,“小淮海”變爲“大淮海”的情況出現,也使得中野和華野決心聯袂作戰,徹底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淮海戰役前夕,敵人在徐州戰場上部署有四個兵團以及四個綏靖區,大約60多萬人馬,其實可以看到當時黃維的第12兵團尚未出現在淮海戰役的戰場,可以說12兵團之所以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被全殲,是一次意外的舉動。徐州戰場陷入被動以後。1948年11月6日,國民黨軍調集華中剿總司令部下屬的12兵團自蒙城出發,前往宿縣,意圖配合李延年兵團(以第9綏靖區李延年所部組建)出擊北線,配合孫元良、邱清泉兵團以打通徐蚌線。

其實也能看出來,黃維的12兵團是華中剿總司令部派遣配合徐蚌戰場國民黨軍作戰的,只能算作是客人,當然黃維12兵團本身是以十八軍爲骨幹組建起來的精銳兵團,有4個軍加一個快速縱隊12萬人的規模,因此部隊行徑速度非常快,而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在黃伯韜第七兵團被殲滅以後,因懼怕被我軍包圍,竟然縮在蚌埠不敢前進,造成黃維兵團突出態勢。

實際上就在黃維進軍宿縣的途中,我軍也察覺到了宿縣在徐蚌線上的重要地位,因此中野下令陳錫聯3縱火速進軍攻佔宿縣,這一斷腰之戰雖然艱難,但效果巨大,對淮海戰役整個戰略佈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鑑於華野部隊在進攻黃伯韜兵團時損耗頗重,需要十幾天修整的時間,因此殲滅黃維兵團這一戰交給了中野部隊執行。

我們也知道黃維兵團是全副美械裝備,雖然此前在中原戰場被我軍拖得十分疲憊,但畢竟是一支精銳部隊,而且兵力高達12萬人,當時中野集中了7個縱隊進攻,滿打滿算一共也只有12萬人,以12萬對敵人精銳的12萬大軍,中野部隊想要下這個決心是非常困難的。

需要知道的是,爲了全國解放的大局,中野在此前作戰中就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特別是挺進大別山這一關鍵一戰,當時以十八軍爲主改編而來的整編十一師(師長鬍璉),曾給中野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挺進大別山時期以晉冀魯豫野戰軍(後來的中野)4個縱隊12萬人進入大別山,但從大別山出來的時候,12萬人僅剩5.8萬人。

不僅如此,中野部隊缺乏攻堅重武器,但在領受任務以後,中野改變了以往出兵謹慎的計劃,而是以大膽的方式,將黃維兵團誘入宿縣西南方向的雙堆集,在我軍7個縱隊猛烈進攻之下,黃維兵團頑抗了整整23天,爲了順利突出重圍,在尖古堆一戰中,黃維兵團甚至使用了毒氣,但中野仍然以極大的決心,以傷亡3萬多人的代價喫掉了黃維兵團,取得了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完勝的局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