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司马昭处理好国内部问题,开始推进兼并蜀国的事业。几万大军,兵分三路向蜀国开进。当蜀国内部还在投降与抵抗的问题犹豫不决的时候,邓艾的队伍已经兵临成都城下。

此刻的刘婵,打开城门,投降魏国。令人不解的是,邓艾明明只有两千兵马,以当时成都的军事防备,完全可以守住,可为何偏偏不战而降呢?仔细分析蜀国当时的内部环境与外部形势就不难发现,投降是蜀国上下的唯一出路。

蜀汉国弱民穷,经不起战争的折腾

蜀国偏安一隅,土地、粮草、劳动力等资源严重短缺。大量劳动力等资源严重短缺。大量劳动力被调往前线,生产的短板制约军事的壮大。

夷陵之战后,国内民生凋敞,经过诸葛亮穷兵黩武,蜀国早已人困马乏。姜维上台后,继续执行诸葛亮的北伐政策进一步消耗蜀国国力。

连同蜀国出差的吴国使者,看到蜀国的景象,就预言蜀国即将破产。等到蜀国的虎狼之师到了家门口,蜀国只能束手就擒。

蜀国内部的投降已经成了主流

自从刘备入主益州,蜀汉政权就分为三个派系(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在组织上,一直都是荆州派第一,东州派第二,益州最后。益州派在经济上的贡献最大,在上层建筑方面却受到排挤,荆州派作为外来集团却长期把持朝纲。几大派系,早就希望魏国来解放他们。

当益州派控制朝廷,整个蜀国的对外政策就出现明显的投降倾向。

主动投降,对蜀国统治阶层最为有利

当魏军兵临城下的时候,摆在刘禅里面的就三种选择。

与魏国一决雌雄,抗战到底。看起来可歌可泣,最后不仅自己会以身殉国,连带蜀国军民跟着当“炮灰”。以魏国的实力,兼并蜀国只是迟早的事。

逃亡东吴,寄人篱下。到了东吴,刘禅也只能当宾客,何况兼并蜀国后的吴国随时都会下吴国,到时还是会成为魏国的阶下囚。

主动投降。司马昭兼并蜀国后,为了稳定局面,势必笼络人心。对于主动投降的刘禅,司马昭一定会优待。他不仅要做给蜀国人看,他还要做秀给天下人看,更要秀给历史看,他司马昭是“明君,宅心仁厚,优待俘虏”。蜀国君臣经过分析,认为司马昭会机遇刘禅,投降才能利益最大化。

投降后的刘禅,果然受到司马昭的厚待,不仅没有被“为难”,而且因为乐不思蜀被封为安乐公,安享晚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