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司馬昭處理好國內部問題,開始推進兼併蜀國的事業。幾萬大軍,兵分三路向蜀國開進。當蜀國內部還在投降與抵抗的問題猶豫不決的時候,鄧艾的隊伍已經兵臨成都城下。

此刻的劉嬋,打開城門,投降魏國。令人不解的是,鄧艾明明只有兩千兵馬,以當時成都的軍事防備,完全可以守住,可爲何偏偏不戰而降呢?仔細分析蜀國當時的內部環境與外部形勢就不難發現,投降是蜀國上下的唯一出路。

蜀漢國弱民窮,經不起戰爭的折騰

蜀國偏安一隅,土地、糧草、勞動力等資源嚴重短缺。大量勞動力等資源嚴重短缺。大量勞動力被調往前線,生產的短板制約軍事的壯大。

夷陵之戰後,國內民生凋敞,經過諸葛亮窮兵黷武,蜀國早已人困馬乏。姜維上臺後,繼續執行諸葛亮的北伐政策進一步消耗蜀國國力。

連同蜀國出差的吳國使者,看到蜀國的景象,就預言蜀國即將破產。等到蜀國的虎狼之師到了家門口,蜀國只能束手就擒。

蜀國內部的投降已經成了主流

自從劉備入主益州,蜀漢政權就分爲三個派系(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派)。在組織上,一直都是荊州派第一,東州派第二,益州最後。益州派在經濟上的貢獻最大,在上層建築方面卻受到排擠,荊州派作爲外來集團卻長期把持朝綱。幾大派系,早就希望魏國來解放他們。

當益州派控制朝廷,整個蜀國的對外政策就出現明顯的投降傾向。

主動投降,對蜀國統治階層最爲有利

當魏軍兵臨城下的時候,擺在劉禪裏面的就三種選擇。

與魏國一決雌雄,抗戰到底。看起來可歌可泣,最後不僅自己會以身殉國,連帶蜀國軍民跟着當“炮灰”。以魏國的實力,兼併蜀國只是遲早的事。

逃亡東吳,寄人籬下。到了東吳,劉禪也只能當賓客,何況兼併蜀國後的吳國隨時都會下吳國,到時還是會成爲魏國的階下囚。

主動投降。司馬昭兼併蜀國後,爲了穩定局面,勢必籠絡人心。對於主動投降的劉禪,司馬昭一定會優待。他不僅要做給蜀國人看,他還要做秀給天下人看,更要秀給歷史看,他司馬昭是“明君,宅心仁厚,優待俘虜”。蜀國君臣經過分析,認爲司馬昭會機遇劉禪,投降才能利益最大化。

投降後的劉禪,果然受到司馬昭的厚待,不僅沒有被“爲難”,而且因爲樂不思蜀被封爲安樂公,安享晚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