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作爲我國近代以來武俠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可以說是非常的令人震撼。其中描繪的武俠世界讓人心馳神往,尤其是各種武學中都透露着古代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

那麼這些作品中的文化都有哪些呢?又都包含什麼樣的深刻內涵呢?一.武學中的哲學文化

“武戲文唱”是金庸小說的一大特點。

金庸在武功打鬥尤其是在武功招數的描寫上融入中國古代的成語故事、歷史典故等等,是所有讀者的一個共識。在奠定金庸新派武俠小說盟主地位的名著《射鵰英雄傳》中就有這方面精彩的描述。

《射鵰英雄傳》第十二回亢龍有悔寫到,丐幫幫主洪七公分別傳授郭靖和黃蓉武功時,是有講究的。

洪七公教郭靖的武功是世間至剛至猛的“降龍十八掌”,而教黃蓉的武功則是類似優美舞蹈的“逍遙遊”。前者反反覆覆就只有十八招,而後者卻是招式繁複,變化多端。

再說“降龍十八掌”的名稱,從洪七公教郭靖的第一招“亢龍有悔”到第二招“飛龍在天”再到第十五招“見龍在田”,這十五招的名稱全部都來自中國古代典籍,“五經之一”一一《周易》。

且均是《周易》第一卦“乾卦”的卦艾辭。直到後來洪七公教郭靖的“降龍十八掌”最後一掌的名稱“神龍擺尾”也是化用自《周易》。

在教郭靖“降龍十八掌”的過程中,洪七公爲了使郭靖更好地理解“亢龍有悔”這一招所蘊含的深奧道理,還讓他背誦了兩段話。

“第一段:‘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就是自然,所謂‘先天’,是對方行動中沒有破綻,我們要先瞧了出來,這招‘亢龍有悔’,要料敵機先,擊向他即將露出來的破綻。

如果他已經露出破綻,那就良機莫失,更當攻其弱點。我們的武學道理,跟道家不同。

道家《老子》說:‘用兵有言:吾不敢爲主而爲客,不敢進寸而退尺。’主張不可搶先進攻,一味退守以柔克剛,我們是當剛則剛,應柔則柔”。

這第一段話名爲講述武學,實爲講述人生的道理,此處的第一層意思是告訴我們在沒有機會的時候要等待機會,機會一旦到來的時候要抓住機會。

第二層意思是不要拘泥於成法,不要墨守成規,要隨機應變,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金庸在這裏對《老子》的引用,我們也可以管窺金庸對於道家典籍《老子》的一些看法。

金庸並不是全盤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而是有選擇的接受的。所以即使是直接引用中國古代典籍,金庸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的。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洪七公讓郭靖背誦的第二段話是:“亢”爲之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爲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這兩句話是孔子所講的,“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既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也包涵着作者對於武學境界,人生境界的理解。

金庸把這句話用在這裏,並且是用來解釋“亢龍有悔”這一招,不能不說是神來之筆,亦是金庸融文入武,武戲文唱的典範。

二. 融道家哲學於武學

衆所周知,金庸本人不會武功,但是他所創作的武俠小說卻被認爲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入門級的百科全書。

出現這一讓人稱奇的文化現象,主要是因爲金庸在創作武俠小說時始終堅持“武戲文唱”的原則。並且把中國人千百年來對於儒道佛的認識,對於老莊哲學的思考,巧妙地融入武俠小說中各種俠客對於武功的認識。

《神鵰俠侶》第二十六回“神鵰重劍”中寫到劍魔獨孤求敗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對於“劍”的認識,就是整本《神鵰俠侶》中一個頗有深度的哲學問題。劍魔埋藏於劍家的第一把劍:“凌厲剛猛,無堅不摧,(獨孤求敗)弱冠以前以之與河朔羣雄爭鋒。

”這第一把劍的特徵也象徵了書中主人公楊過的階段性性格特徵,即年輕時爭強好勝;劍魔獨孤求敗在三十歲之前所使用的第二把劍叫“紫薇軟劍”,因爲這把劍誤傷了義士,令獨孤求敗悔恨無己,所以這把“紫薇軟劍”被棄之深谷。

這把劍預示着主人公楊過雖然生性不羈,油嘴滑舌,偏執輕狂,但是隨着自己人生閱歷的加深,以及個人修養的提高,能改正自己的錯誤。

獨孤求敗四十歲之前所使用的第三把劍是一把三尺多長,不下七八十斤的無鋒重劍。這把劍不但沉重無比,而且兩邊劍鋒還都是鈍口,全然不合一般劍法注重輕靈迅疾的道理。

楊過看到劍下石刻“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八個字時心中似有所悟。想到這柄重劍與尋常劍術的道理相反,又看到獨孤求敗“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的遺言,緬懷先賢,不禁神馳久之。

楊過少年之時喜歡耍小聰明,說話喜歡玩文字遊戲,佔別人的便宜,可是越到後來這種不良的習慣表現的就越少,這就是爲什麼楊過在看到“重劍無鋒,大巧不工”這八個字時“心中似有所悟”的原因。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這八個字正合老子《道德經》所講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道理,實在是金庸融哲學於武學的典範。

獨孤求敗所使用的最後一把劍是一把木劍,這把木劍下的時刻是這樣寫的:“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爲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此時,獨孤求敗所達到的境界和莊子《逍遙遊》中所闡述的“無待、無比、無用”的境界一般無二。

可以說是超然物外,隨心所欲。這纔是武學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劍魔獨孤求敗既然無敵於天下,於是把自己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所使用的劍,或棄之深谷,或埋於地下。大發一聲感慨“嗚呼!羣雄俯首,長劍空利,不亦悲夫!”

金庸在這裏借用獨孤求敗對於“劍”的理解,對於“武功”的理解,寫出了大高手的寂寞,寫出了許多人在成功之後一種失落感。寫出了滾滾紅塵之中,那經過千辛萬苦最終實現自己願望之人的孤獨之感,寫出了許多登上權力巔峯之人“高處不勝寒”的心聲。

既有哲理的思考,也有人生的味道。無敵於天下之後,欲求一敗而不可得的無限感慨,不盡悲涼,實在不負劍魔“獨孤求敗”的名字。

在金庸的另一部小說《笑傲江湖》中,金庸塑造了一個鮮活的武俠人物一一東方不敗。這是一個具有非常高的普及度的武俠人物,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獨孤求敗的結局是孤獨的,因爲最後陪伴他的只有一隻雕;東方不敗的結局是失敗的,因爲他最終失去了日月神教教主的位子,身死名裂。去世後遭到曾經許多手下的背叛、揭發。

生前呼風喚雨,叱吒風雲;死後兩手空空,衆叛親離。

無論是獨孤求敗還是東方不敗,他們的武功在當時都可以說是絕頂。可是此二人都沒有一個美好的結局。

金庸在這裏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思想呢?

在這兩部小說裏金庸沒有明確地說出來。但是我們可以在他的《倚天屠龍記》中找到答案。

《倚天屠龍記》的第二十回“與子共穴相扶將”寫到小昭和張無忌爲了追蹤成昆跑進了明教光明頂的密道之中。他們不但沒有抓住成昆,反被成昆設計困在了密道之中。

由於種種機緣巧合,張無忌發現了明教的絕頂武功祕籍《乾坤大挪移》。乾坤大挪移的武功層次從低到高共分爲七層。張無忌很容易地練完了一到六層,但是練到第七層時遇到了障礙,無論如何不能把第七層完全練完。所以,練到最後還剩下十九句未能照練。

這看起來,不免是一大遺憾。所以小昭就勸張無忌休息一下,養足了精神,再繼續把剩下的都練成了。

張無忌道:“我今日練成乾坤大挪移第七層心法,雖有一十九句跳過,未免略有缺陷,但正如你曲中所說:‘日盈晨,月滿虧蝕。天地尚無完體。’我怎可心無厭足,貪多務得?想我有何福澤功德,該受這明教的神功心法?能留下一十九句練不成,那纔是道理啊。”

小昭雖然聽了張無忌這樣講,可是還是接過羊皮暗暗記誦那一十九句,希望將來可以背誦給張無忌聽,讓他再繼續練。

張無忌和小昭在這裏所表現的其實是兩種人生態度,一種是儒家(或者說世俗的觀點,比較確切)的盡善盡美,一種是道家的順其自然。

這是兩種境界。這兩種態度所使用的範圍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孰優孰劣。但是在這裏金庸顯然是傾向於道家的。因金庸筆下的張無忌事事不爲己甚,適可而止。

張無忌的這種不強求的性格,帶給張無忌的就是“知足不辱”。因爲當年創制乾坤大挪移心法的那位高人,內力雖強,卻也未到相當於九陽神功的地步,只能練到第六層而止。他所寫的第七層心法,自己已無法修煉,只不過憑着聰明智慧,縱其想象,力求變化而己。

張無忌所練不通的那一十九句,正是那位高人單憑空想而想錯了的,似是而非,已然誤入歧途。

張無忌如存了求全之心,非練到盡善盡美不肯罷手,那麼到最後關頭便會走火入魔,若非瘋癲癡呆,便致全身癱瘓,甚至自絕經脈而亡。

結語

在金庸武俠中,中國古代的中庸之道,陰陽之道,五行之道和自然哲學都是融會貫通,互爲表裏,讓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金庸的武俠小說之所以寓意深遠也正在於此。可見金庸武俠的精彩與精妙和中國古代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