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元代的一天,著名劇本家關漢卿因爲編演《竇娥冤》劇本得罪了官府,官府要捉拿他治罪。關漢卿得知消息後,他連夜逃走。途中,關漢卿遇到了幾名捕快。捕頭問:“你是幹什麼的?”關漢卿順口答道:“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統領千軍。”捕頭見他如此伶俐,出口成章,便問道:“你是關漢卿”捕頭本來愛看戲,特別愛看關漢卿編演的戲。

知道眼前這人便是關漢卿,捉他吧,於心不忍,不捉吧,500兩賞銀便沒了。關漢卿看透了捕頭的心思,他便順口吟道:“臺上莫漫誇,縱做到厚爵高官,得意無非俄頃事;眼前何足算,且看他拋盔卸甲,下場還是普通人。”這副對聯打動了捕頭,他便對另幾名捕快說:“放這個人去吧,這是個瘋子。”關漢卿就這樣脫了險,沒多久,他在逃亡路上偶遇了一個女子,那女子非常美麗。

關漢卿很喜歡那女子,他觸景生情,雖然他已經有妻子,不能對那女子有非分之想,但是他決定寫一部關於逃亡路上的愛情喜劇,將自己這段經歷和遇到女子這些事寫進了劇本里,最後命名爲《拜月亭》。其實,在元雜劇作家中,關漢卿創作年代最早、作品最多、影響最大,他與書會才人、青樓藝伎均有交往,同時他又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歌善舞,這對他戲劇創作大有裨益。

關漢卿作爲淪入市井間的落魄文人,他長期混跡行院勾欄,這培植了他倜儻風流、桀驁不馴、狂放不羈的個性,又使他充分接觸下層社會,對被壓迫人們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關漢卿劇作代表作品有《竇娥冤》、《望江亭》、《拜月亭》等,他生活的社會時代動盪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關漢卿的劇作深刻再現了這種社會現實他的作品中充滿着濃郁的時代氣息。關漢卿作品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廣闊,既有對黑暗社會的無情揭露,又熱情謳歌了人們的反抗鬥爭。關漢卿的作品可謂慷慨悲歌、樂觀奮爭,這種社會背景無疑是他劇作創作的基調。

關漢卿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並稱爲“元曲四大家”,關漢卿位於“元曲四大家”之首。對後來的戲劇創作有巨大的影響。關漢卿作品裏帶有理想色彩的現實主義精神,爲後來的戲劇家所繼承,他的部分作品如《竇娥冤》、《拜月亭》、《單刀會》等700年來一直上演不衰。關漢卿作品爲我國戲曲裏悲劇、喜劇的處理,以及人物舞臺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範。《拜月亭》便是關漢卿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喜劇作品,這部作品對後世戲曲起着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拜月亭》劇情大意是,金朝受到北番侵略,戰事眼看就要逼近中都。此時,身居要職的王尚書出使在外,王尚書的夫人和女兒王瑞蘭不得不倉皇離開中都,加入逃難百姓隊伍裏。在戰亂逃亡中,王夫人與女兒不幸失散。王瑞蘭孤身一人,路遇窮秀才蔣世隆,她不得已與蔣世隆結伴同行。秀才蔣世隆本來也是和妹妹蔣瑞蓮一起逃難的,兄妹二人也在路上失散。


巧合的是,蔣瑞蓮卻陰差陽錯地遇到王夫人,被王夫人認做義女,並與王夫人同行。王瑞蘭和蔣世隆經過一路患難生活,他們產生了愛情,並在客店結成夫妻。不幸的是,蔣世隆病倒在店裏,正當這時,王尚書平番得勝,班師回朝。王尚書路過這家店面,與女兒王瑞蘭偶遇在此,才得知王瑞蘭母女逃難,和途中失散之事,以及女兒和蔣世隆結伴經過。王瑞蘭要求父親同意她嫁給蔣世隆,王尚書卻認爲門第不當,強行撇下害病的蔣世隆,毅然帶着女兒離去了。

並且,在回京路上,父女兩人在驛站遇見了失散的王夫人和蔣瑞蓮,4人便一同進京。回到京城,王尚書因得勝有功,最終步步高昇做了宰相,他相中了新科狀元,意欲把女兒瑞蘭嫁給他,卻遭到女兒王瑞蘭的拒絕。正當王尚書爲難之時,他的義女蔣瑞蓮得知新科狀元原來就是自己的哥哥蔣世隆,於是偷偷告訴王瑞蘭,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在我國古典戲曲中,絕大多數劇目都具有始悲終歡、始離終合、始困終享的情節結構,故事結局都富有團圓之趣,《拜月亭》便是這些作品的代表之一。

《拜月亭》的故事發生在“天翻地覆、黎民遭賤”的時代背景中,作品主人公的遭遇相當悲慘,他們對愛情堅定不移的美好情操和堅強意志,使作品交織着悲劇氣氛與喜劇色彩。作者在《拜月亭》中以抒情喜劇作爲全劇的基調,整個作品中洋溢着幽默風趣的喜劇情調,深受觀衆的喜愛。在《拜月亭》這個悲歡離合的傳奇故事中,愛情與倫理的主題是結合在一起的。《拜月亭》王瑞蘭與蔣世隆在戰亂中結婚,他們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符合門當戶對,被當時社會所不容。而《拜月亭》作者在作品中卻肯定了這對青年男女的行爲,指斥“倚勢仗權,將夫妻苦苦拆散”是忘恩負義的行爲。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