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10月23日,管虎、郭帆、路陽導演,張譯,吳京,鄧超等主演的戰爭片《金剛川》正式上線。

首日票房破億,觀衆反映也非常的熱烈。

這部電影確實非常難得的,大概有三個難。

一是它難得在因爲大環境的關係下。

向中國觀衆再次呈現了70年前,中國志願軍,全中國人民“立國之戰”的那場偉大戰鬥。

再次在大銀幕上看到,中國英雄幹掉了不可一世的美國。

二是因爲“疫情”的原因,本來倉促的時間更是瘋狂的縮減。

3位導演,3個月時間,四段故事交叉拍攝。

不但創造了國產戰爭片一個新模式,對於國產電影工業也是次探索。

三是電影背後牽扯出的爭論並不重要。

原因就是導演管虎上一部電影《八佰》。

背後牽扯出來的各種爭議,在國內可謂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這部電影無論從電影角度還是歷史角度分析。

《金剛川》不但沒有什麼爭議,而且很大程度上全面超越了《八佰》。

注:本貼有一定的劇透,還未觀看電影的觀衆請慎重

《金剛川》的難點在哪裏

根據網上資料,我們先看看金剛川戰役的背景。

1951年,韓軍第6師團在金剛川打敗了志願軍68軍,佔領了金剛川以南的土地。

1953年夏季反擊戰第二階段,志願軍60軍才奪回金剛川以南的土地。

抗美援朝有數不勝數的英雄戰例,爲什麼偏偏選擇金城這個失而復得的地點?

一是它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

二是它是志願軍轉入陣地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三是它是志願軍對堅固設防之敵實施的規模最大的一次進攻戰役。

四是這場戰役爲我軍提供了進行大規模攻堅戰役的寶貴經驗。

最後,這場戰役中我軍殲敵5.3萬餘人,將韓軍4個師打殘,收復陣地160餘平方公里,有力地配合了停戰談判。

可以說,這場戰鬥是勝利前對敵的致命一擊。

雖然本片並不是表現的“金城戰役”,而是戰役背後一場“金剛川渡河”的戰鬥。

某種程度上,它有點像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戰爭片《敦刻爾克》。

電影將同一場戰鬥拍了幾次,用不同視角來展現這場戰鬥。

現在電影已經上映,再根據之前的資料顯示。

這部電影一共有四段內容,三位導演分工基本如此。

1、管虎導演第一段《士兵》

管虎導演的第一段,仍然是《八佰》式的羣戲視角。

開場是李九宵飾演的是八連班長,和大部隊要渡河前往“金城”。

鄧超飾演的是連長,因爲口音還和班人鬧了笑話。

但因爲敵方的轟炸,橋接二連三被炸斷,導致大部隊一直不能成功渡河。

而八連也接到上面的命令一同負責修橋。

這一段是非常典型的羣像戲

主要角色還是李九宵飾演的班長,吳京和張譯高炮連戰士。

魏晨飾演的工兵連連長,鄧超飾演的八連連長等人。

雖然單獨敘事很少,但還算是全面。

以八連班人劉浩等戰士的視角觀看和參與這場慘烈的戰役。

2、郭帆導演的《對手》

這一段基本就是以美軍偵察機飛行員的視角進行。

先是展示美國偵察機的美國士兵形象,同時展現了第一段出現的幾次戰鬥。

他們如何看待“金剛川”戰士們不屈的修橋精神,與中國志願軍的態度。

美國偵察機飛行員,像牛仔決鬥般和吳京、張譯飾演兩位高炮戰士進行一場殊死的戰鬥。

3、路陽導演的《高炮連》

這一段就是以兩名高炮戰士爲視角了。

因爲只有兩門高炮,炮彈也嚴重不足。

吳京和張譯是上下級關係,吳京因爲犯錯被降級。

兩人開始爲了誰留在位置更加明顯,炮彈數量更少的炮位而較勁。

後來戰鬥打響,爲了大部隊成功渡橋。兩個部隊都先後燃燒自己吸引美軍,最終爲大部隊爭取到了機會。

最壯烈還有最感動的還是張譯飾演的張飛。

這位戰士一次戰鬥後,只剩下一條胳膊和一條腿。

但用莫大的毅力和決心,最後將那名美國偵察機飛行員送下地獄。

4、管虎導演的結局之戰

這一段,它是前三段過後的結果。

因爲前三段都是美軍轟炸機投下燃燒彈,巨大可怕的火焰襲來時結束了。

第四段,轟炸機在投下燃燒彈過後。

雖然橋樑被炸塌,橋上和岸邊的志願軍們死傷慘重。

但是,最終無法阻止我們的志願軍通過橋樑的決心。

最終志願軍工兵和步兵連,用身體撐起一段橋面,大部隊迅速過河場景。

這個場景震撼而又感動,可怕而又讓人敬畏。

中國志願軍真的永垂不朽。

《金剛川》的純粹與簡單

這部電影爲什麼要三個導演分別拍攝?

主要原因就是項目的時間,實在是太倉促了。

這部電影3月份纔拿到官方許可。

正式拍攝的時間是2020年8月份。

也就是說,這部電影3個月前開拍。

它在10月7日就正式殺青了。

電影雖然是一邊拍一邊做製作,但不管怎麼看只拍了3個月左右。

因爲這樣,這部電影有三個導演團隊同時拍攝。

三位導演拍的是同一個故事,最後再把結合在一起。

因爲時間太倉促了,不足的地方肯定是有的,而且還不算少。

《八佰》從前期籌備到拍攝完畢,做完後期就花了幾年。

後來因爲意外停了一年。

雖然也有剪輯問題,但影視工業的完成度高很多。

《金剛川》不論是影像質感,還是講故事水準,都有一種“ 半成品”的味道。

投資4億的戰爭大片,但製作週期只有百日。1、演員的表演空間因爲劇本倉促確實受到很大限制。

張譯、吳京、鄧超三位影帝。

只有張譯的戲份足夠引起共情,原因也是他戲份最長。

其他兩位的戲份時長太短,高光時刻的內容太短暫。

像魏晨、李九霄、歐豪等等角色。

說不好聽些,他們角色但不是人物,“工具人”屬性強烈。2、故事內容和視覺層面“半成品”。

如果劇情全方位地鋪陳開。

這部電影估計75分鐘的時長就可以講完了。

但是,影片使用了四個視角,不同視角內還有一定的重疊。

故事內容本來就少了,4個角度敘事有些鏡頭像是硬湊時長。

因爲製作時間太短了。

視覺層面的整體質感有些“廉價”。

別說比不上《八佰》了,很多中等成本戰爭片質感都要更好。

這部電影真的不是錢不夠的問題。而是是工期太短,沒有後期製作的空間。

它從電影層面看確實有大量的遺憾。

《金剛川》反而超越《八佰》?

這部電影雖然不足的地方有很多。

實際上,它有個地方卻比《八佰》要強。

中國電影,或者說中國商業大片有一個重要的問題。

當然,中國電影的問題有太多了。

但如果只放到第五代和第六代大導演上面。

那就是他們因爲成長的歷史背景,生活環境等等方面。

在精神上養成了“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的特點。

他們不管拍什麼影視劇,總想着學西方文化來審視自己,從而裏裏外外再反思一下自己的方面。

以前拍文藝片的時候,這套東西還是可以的。

近年來,他們這套放到中國文化崛起,中國文化自信的背景之下。

每次出現就顯得有點格格不入,觀衆輿論那裏爭議無數。

《八佰》上映的時候,國內輿論爭議最大的便是這個。

《金剛川》電影上映前後,還是有大量圍繞這類問題的爭議。

但是,我個人覺得整部電影雖然因爲工期太趕,導致“製作層面”不足之外。

電影在內核來講,除了“白馬”這種不合時宜的道具。

其它方面的爭議,真的有點牽強。

整部電影4個視角可以說:起承轉合。

第一個故事就是用八連作爲引子,引出整個故事。

交代電影的大致角色,還有故事梗概。

第二個故事就是用美國飛行員的視角承接,展現歷史上敵人的輕敵。

還有刻畫白左的自大與傲慢,以及屢次修復木橋後的氣急敗壞。

這個故事的目的,實際上是爲第三個故事提供鋪墊。

第三個故事就是再用高炮連的視角。

最終展現出志願軍的勇猛,不畏犧牲和兄弟情誼。

進而還引導出不畏犧牲的志願軍炮手,與氣急敗壞美國飛行員對決的高潮情節。

最後一個視角,便是第三個故事高潮後的一個延續。

它將情緒延伸到人橋的搭建,體現出從高炮連個人的犧牲;延伸到整個志願軍犧牲自我,搭建人橋,勇往直前的奔赴戰場的不朽精神。

這樣也昇華這種犧牲精神,對於現代安寧生活的重要意義。

如果從文藝角度上看,更是彰顯出一種史詩的悲壯感。

這個反而是導演糾結的《八佰》所沒有的。

因爲他也沒有時間去整這套。

尾聲

《金剛川》從電影角度上看問題不少。

那些重複鏡頭,還是因爲拍攝時間短,無法規避的鏡頭缺失。

如果觀衆覺得影響觀看體驗,那就是沒有看懂電影的內核。

只是將電影當商業特效大片看了,實際上它並不是這樣的一部電影。

最後,整部電影除了最後的“搭人橋”的悲壯和震撼。

整部電影最出彩的,還是第三個故事張譯的演繹。

張譯的哭戲和演技實在是太絕了,燃點和淚點全在他一人身上了。

劇拋臉,實在是名不虛傳。

觀衆我完全不會把他和《八佰》裏的老算盤聯想起來。

總體來說,這是一場對中國電影產業的檢驗,這份答卷確實不夠完美。

只能說是順應國情而生的產物。

但在現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個支持這樣的片子誕生。

它某種程度確實也超越了《八佰》。

最後致敬中國志願軍!

你們是中國人民的英雄,新中國的基石。

你們是最可愛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