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 梁緣)“當高齡老人有心理需求時,跟誰傾訴?”在由北京市青年政治學院和首厚·大家養老社區主辦的“老年心理健康與積極老齡觀培育”專題研討會上,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丁志宏提出了一個關於高齡老人傾訴對象的課題。

通過與十年前的對比調查發現,90.2%的高齡老人選擇跟家庭傾訴,在家庭當中主要的傾訴對象是子女,其次是配偶,在社會傾訴渠道上,選擇向保姆傾訴的老年人越來越多。值得注意的是,有3.9%的高齡老人無人傾訴。

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 丁志宏

3.9%的高齡老人被“失語”,大多面臨喪偶空巢雙重困境

自從老伴兒“走”後,老張徹底“失語”了。上個月一個週末的下午,老張在廣場上跟人下棋,回到家時喚老伴兒名字,沒人答應,進裏屋發現老伴還在睡覺,再近一瞅,才發現,老伴已經“走”了。

不說日常生活少了照料,現在就連嘴不用張了——子女都在在國外,一週一次的電話都稀罕,跟前連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了。“沒人說話”這件事本身,成了老張更大的“心事”。

根據《人口學辭典》的定義,高齡老人是指年齡在80歲以上的老人。高齡老人是老年特徵最突出的人口,一般經濟不能自立,體弱多病,生活自理能力差或不能自理;大部分已喪偶。

丁志宏通過對10149名高齡老人2018年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發現,3.9%的高齡老人無人傾訴,主要由於這部分高齡老人面臨喪偶和空巢的雙重困境,不僅缺少與家人溝通的機會,閉塞的信息環境又讓老人無法向社會求助,導致這部分老人出於一個“被失語”的狀態。

丁志宏教授指出,如果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孤獨、苦悶、寂寞心理,加速老年人生理、心理衰老,甚至會誘發抑鬱症、老年癡呆和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嚴重還可能使人採取極端方式,如自殺。而高齡老人在被照顧的同時,社會參與更少,他們精神需求會更多更高。

六成老人跟子女傾訴,保姆在高齡老人生活中愈發重要

根據調查,與十年前相同,90.2%的高齡老人選擇跟家庭傾訴,在家庭當中主要的傾訴對象是子女,其次是配偶,選擇跟兒子和女兒傾訴的老人佔64.2%。在兒子和女兒之中,高齡老人更傾向於跟兒子傾訴,佔46.9%,在社會渠道的傾訴對象中,相比於10年前,老人跟保姆的傾訴比例明顯增高,從0.5%增長到1.1%。

“當一個人80多歲的時候,他的兒子一般在60歲左右,當一個人到60歲的時候,他更能夠去理解老年人的需求,他也更多的時間去陪伴自己的父母。”丁志宏認爲,相比各方面機能更好的低齡老人,高齡老人對外界各方面的依賴性都更強,而子女就成了高齡老人首位的依賴對象,高齡老人的子女所處的年齡段也是即將退休或已退休階段,剛剛步入老年,因而對於高齡父母的心理需求也會更能感同身受。

丁志宏教授介紹,數據顯示,中國人的健康預期壽命和平均預期壽命在增長,但是在增長的過程當中,殘障人羣的平均壽命的增長速度要快於健康平均預期壽命。這意味着,殘障生活的時間越長,子女陪伴的時間越長。對部分失能、半失能老人來說,保姆的照料是必需的。這也使得這十年中,老人跟保姆的傾訴比例明顯增高,整整翻了一倍。

高齡老人極少向社會求助,建立適老化家庭和社區勢在必行

爲什麼老人選擇傾訴的對象首選家庭而不是社會?丁志宏教授認爲,目前社區提供的服務與老年人所需求的服務存在結構上的錯位。也就是說,社區提供的服務是老年人不想要的。

丁志宏教授建議,針對老人傾訴無門的問題,需政府通過政策、法律、文化等承擔其對高齡老人精神需求支持責任。要轉變“重物質輕精神”觀念,使物質養老與精神養老及安全發展,實現高齡老人物質保障與精神滿足的統一。

社區要在滿足高齡老人精神需求上大有所爲,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娛樂活動,在高齡老人之間形成一個互幫互助,互相溝通的社會關係網絡;對於生活自理的高齡老人,可舉辦太極拳、書畫比賽、下棋比賽、講座等;對於不能自理的高齡老人,可發展一些室內休閒活動,比如上網、剪紙、寫作、拼圖、編織、收藏等。開通心理熱線,把建立年齡友好型社會落到實處,建立適老化家庭和適老化社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