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三天前,堂叔過世了,年僅58歲,人們對堂叔的過世,說得最多的就是“活得太窩囊了,死了省受罪了。”堂叔有父母,有妻子,有兒女,可過得卻像個孤家寡人。

說不清堂叔的不幸是從何開始的,我只記得堂叔與堂嬸的積怨很久很深,早些年堂嬸和兒女們一起將他的手臂打成粉碎性骨折,堂叔與堂嬸的夫妻關係也就名存實亡,兩人分居很久了,就連喫飯都各喫各的,掙錢當然也是各入各的口袋,儘管如此,戰爭依然沒有斷過。

兒女從小生活在父母的打罵聲中,早已經習以爲常,或許是堂嬸太厲害,兒女都和堂嬸統一戰線,一致討伐父親。

爲何一家人會過成這樣呢?與堂叔的媽媽(即我的二奶奶)有很大關係,二奶奶脾氣古怪,好管事,經常摻和堂叔和堂嬸兩口子之間的事,而堂叔是個媽寶,凡事都聽媽媽的,從而導致婆媳關係不和,夫妻關係不和,親子關係不和。

堂叔和堂嬸年輕的時候,都能自食其力,各過各的生活,近些年,堂叔的身體每況愈下,無法工作,沒有了生活來源,向妻子、兒女們要,沒有人給,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只得搬到二奶奶家,和父母住在一起。

堂叔的父親(我的二爺)之前是一名中醫,每個月有幾千元退休金,堂叔靠啃老過活,可日子長了,父母也把他往外趕。無奈之下,堂叔只好把妻子告上法庭,要妻子盡到撫養義務,後來堂叔又撤訴了,事情不了了之。

就在堂叔去世之前半個月,因心臟病犯了,住進了醫院,卻沒有人支付醫藥費,差點被醫院趕出來,堂叔報警後,二奶奶託人送去5000元,錢花光了,堂叔只得出院,醫生要求堂叔做心臟支架,堂叔找母親要錢,結果被母親打了幾巴掌,不久後,便突發疾病去世了。

堂叔在世的時候,經常向他人嘮叨自己的不幸,抱怨兒女不孝順,妻子太強勢,父母不管自己等等,看似堂叔確實很可憐,很不幸,可細細想來,自己不該爲自己的人生負責嗎?都是別人的錯嗎?自己負擔不起自己的人生,誰又能給得了你幸福呢?

人們爲何總習慣怪罪別人

現實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人說,如果老公(妻子)對我好點,我就幸福了,如果孩子能爭氣,學習上進,我的日子就會好過些。很多時候,有些人總是把自己的幸福寄託在別人身上,別人怎麼樣,我就會怎麼樣。爲什麼會這樣呢?

這就叫歸因偏差,歸因偏差是大多數人具有的無意或非完全有意地將個人行爲及其結果進行不準確歸因的現象。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時,人們的正常心理反應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失敗時,則力圖把責任推諉給外界和他人,這樣的歸因其實是一種自我防衛,承認失敗是自己造成的,內心會非常痛苦,如果將其歸結到外界,就會讓自己的心裏好受些。

顯然,這是一種不客觀的自我評價,會導致無法正確地認識自己。昨天,兒子在打籃球時,不小心摔了一跤,受到小夥伴們的嘲笑,他心裏十分不爽,但只能生悶氣。不大一會兒,他在和小夥伴爭搶籃球時,被小夥伴踩了一腳,內心積壓的怒火終於有了發泄的渠道,他和小夥伴吵嚷起來,氣呼呼地回家了,和我嘮叨起別人的種種不是。

待兒子冷靜下來後,我問了他一個問題:如果你打籃球的時候,沒有摔跤,沒有受到小夥伴們的嘲笑,那麼,在爭搶籃球時,被同伴踩了一腳,你還會生這麼大的氣嗎?兒子沉默不語。

人們習慣怪罪別人,是一種本能,但我們要意識到它的危害,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認知,做到對自己負責。

那麼,如何讓孩子對自己負責呢?首先要讓孩子養成自省的習慣,反思自己的行爲,傾聽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才能知道自己的言行有何不妥,然後進行改正,才能一步步地提高對自己的認知。

其次,承擔責任,孩子把牛奶弄撒了,很多家長都會嘮叨責備孩子,其實,這樣做對孩子改正錯誤沒有任何幫助,正確的方法是讓他把殘局收拾乾淨,這是在告訴孩子,你要爲自己的行爲負責。

做到這兩點,孩子才能成爲自己人生的掌舵人,爲自己的人生負責,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