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是战国时期的著名谋士,他活跃在秦惠王时期,而秦惠王的妾就是著名的宣太后芈月。秦国的目标自始至终都是攻伐、吞占六国,当时为了让其他六国向秦称臣,张仪开始了一个庞大的计划——连横。连横就是通过各种计策和攻伐,让其他诸侯国共同向秦国称臣,变成一家独大的局面。但连横的计划刚开始就面临了一个顽固的大石头,这就是非常顽皮的魏国。

二擒二纵

公元前328年,张仪刚刚被同学苏秦用激将法送到秦国,心里一面是有怨有恨,一面又急于表现自己。秦惠文王看到张仪就像发现了个宝贝,立刻任他为客卿,随后派儿子公子华和张仪共同去攻打魏国。经过奋战,二人攻下蒲阳,张仪开始提出了连横策略,劝秦王先擒后纵,以换取魏国的亲近。

秦惠王十年,使公子华与张仪围蒲阳,降之。仪因言秦复与魏,而使公子繇质于魏。

秦王认真的思考了这个连横的计策,他非常喜欢众星捧月的感觉,所以支持了张仪的想法,顺便搭上了一个自己的儿子繇,把他送到魏国当作人质。张仪则对魏国君主好生相劝:秦国打下了蒲阳又归还了,还派亲儿子来做人质,你怎么好意思还跟秦国打下去?魏王被张仪的巧舌说服,主动把上郡和少梁城送给秦国,通过此事秦惠文王觉得张仪高才,任他为相。

魏因入上郡、少梁,谢秦惠王。惠王乃以张仪为相

三年后,魏与韩崛起,两国君主互称为王,以此联合对抗秦国。秦惠文王派张仪进攻魏国,以此教训这个不安分的邻国。张仪攻下魏国的陕县,又向秦王申请,将陕县的百姓全都交还给魏国,在那里修筑了防御要塞。

使张仪伐取陕,出其人与魏。

四擒四纵

公元前322年,张仪为了连横大局,来到魏国任相国。在战国时期,为了两国亲近和利益,派人到对方国家当相国是一种相互信任的表现,这种情况在当时非常常见。张仪到魏以后就劝解魏王尊秦为上,向秦称臣。魏王固执的坚决不肯,秦王则暗通张仪消息,立刻攻打下了魏国的三个郡县,在战争层面向张仪进行策应,想促成魏国低头。

又过了三年,魏惠王去世,他儿子襄王继位。张仪又劝襄王向秦国称臣,谁知这魏国还是相当嘴硬,襄王也不同意。秦王知晓后又开始攻打魏国,魏国大败。公元前318年,韩、赵、魏、燕、齐五国联合攻秦,但秦国实力强劲,兵强将勇,大败联军,斩兵8万人。

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

五国攻秦以战败告终,人心惶惶,各国君王对此既无奈又害怕。第二年张仪又劝魏国向秦称臣,心灰意冷、恐惧难忍的魏襄王终于答应退出攻秦联盟,拜倒在强大的秦国脚下。

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

魏国就像皮出了规律,三年后的公元前314年,魏国又背叛秦国加入攻秦联盟。秦王无奈地派兵打下了魏国的曲沃,第二年魏国再次向秦国服软称臣。即使这样,魏国自始至终也没完全臣服秦国,直到秦始皇嬴政时王贲用水泡塌了大梁城,才最终征服全魏。

三岁而魏复背秦为从。秦攻魏,取曲沃。明年,魏复事秦。

顽皮的魏国

要说魏国也算是张仪连横策略的第一个绊脚石,刚下山开始施展才华,就被同学苏秦摆了一道,气还没消,又碰到了这个顽皮的敌人,很让人头疼。那么魏国为什么这么顽皮呢?秦国这么打为何就是打不服他?

首先魏国的起源非常正统。他是周文王的子嗣毕公万的后代,是最早被周朝封为诸侯的。这正统的传承血脉让魏王自降生就带了荣耀的自豪光环,所以即使战败、即使割地求饶,骨子里魏国仍然有着自己的自傲和坚持。

其次是秦国的原因。秦国最早的起源是马夫起家,周王见秦祖先最善养马,为周国的兴盛出力极多,才封秦为诸侯国,将最优良的牧场分封给他们。从心底里,魏国肯定瞧不起这养马的戎国,所以比较抗拒向秦国称臣。

再次,苏秦的存在。苏秦与张仪在策略上是相对的,苏秦主张合纵六国共同抵制、攻伐秦国。苏秦多次劝魏王:魏国兵强马壮,不必惧怕秦国,如果向秦屈服,其他国家肯定不会相救,也会不耻这种行为,所以魏国为了面子也要撑一撑。

最后,魏国立场不坚定。在战乱的时代,各国都有自己的谋略和生存之道,并不是只有魏国立场不坚定,韩、赵、楚、齐、燕哪个不是多次与秦交好,又多次相互攻伐。适者生存,诸侯国都想借乱世发展自己、吞并其他,壮大和延续自己的王国,魏国自然不想一直被压制在秦国强权之下。不过魏国骨子里却是有点顽皮,打输就服,不打再反叛,十分有趣。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