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是戰國時期的著名謀士,他活躍在秦惠王時期,而秦惠王的妾就是著名的宣太后羋月。秦國的目標自始至終都是攻伐、吞佔六國,當時爲了讓其他六國向秦稱臣,張儀開始了一個龐大的計劃——連橫。連橫就是通過各種計策和攻伐,讓其他諸侯國共同向秦國稱臣,變成一家獨大的局面。但連橫的計劃剛開始就面臨了一個頑固的大石頭,這就是非常頑皮的魏國。

二擒二縱

公元前328年,張儀剛剛被同學蘇秦用激將法送到秦國,心裏一面是有怨有恨,一面又急於表現自己。秦惠文王看到張儀就像發現了個寶貝,立刻任他爲客卿,隨後派兒子公子華和張儀共同去攻打魏國。經過奮戰,二人攻下蒲陽,張儀開始提出了連橫策略,勸秦王先擒後縱,以換取魏國的親近。

秦惠王十年,使公子華與張儀圍蒲陽,降之。儀因言秦復與魏,而使公子繇質於魏。

秦王認真的思考了這個連橫的計策,他非常喜歡衆星捧月的感覺,所以支持了張儀的想法,順便搭上了一個自己的兒子繇,把他送到魏國當作人質。張儀則對魏國君主好生相勸:秦國打下了蒲陽又歸還了,還派親兒子來做人質,你怎麼好意思還跟秦國打下去?魏王被張儀的巧舌說服,主動把上郡和少梁城送給秦國,通過此事秦惠文王覺得張儀高才,任他爲相。

魏因入上郡、少梁,謝秦惠王。惠王乃以張儀爲相

三年後,魏與韓崛起,兩國君主互稱爲王,以此聯合對抗秦國。秦惠文王派張儀進攻魏國,以此教訓這個不安分的鄰國。張儀攻下魏國的陝縣,又向秦王申請,將陝縣的百姓全都交還給魏國,在那裏修築了防禦要塞。

使張儀伐取陝,出其人與魏。

四擒四縱

公元前322年,張儀爲了連橫大局,來到魏國任相國。在戰國時期,爲了兩國親近和利益,派人到對方國家當相國是一種相互信任的表現,這種情況在當時非常常見。張儀到魏以後就勸解魏王尊秦爲上,向秦稱臣。魏王固執的堅決不肯,秦王則暗通張儀消息,立刻攻打下了魏國的三個郡縣,在戰爭層面向張儀進行策應,想促成魏國低頭。

又過了三年,魏惠王去世,他兒子襄王繼位。張儀又勸襄王向秦國稱臣,誰知這魏國還是相當嘴硬,襄王也不同意。秦王知曉後又開始攻打魏國,魏國大敗。公元前318年,韓、趙、魏、燕、齊五國聯合攻秦,但秦國實力強勁,兵強將勇,大敗聯軍,斬兵8萬人。

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

五國攻秦以戰敗告終,人心惶惶,各國君王對此既無奈又害怕。第二年張儀又勸魏國向秦稱臣,心灰意冷、恐懼難忍的魏襄王終於答應退出攻秦聯盟,拜倒在強大的秦國腳下。

魏王乃倍從約,而因儀以請成於秦。

魏國就像皮出了規律,三年後的公元前314年,魏國又背叛秦國加入攻秦聯盟。秦王無奈地派兵打下了魏國的曲沃,第二年魏國再次向秦國服軟稱臣。即使這樣,魏國自始至終也沒完全臣服秦國,直到秦始皇嬴政時王賁用水泡塌了大梁城,才最終征服全魏。

三歲而魏復背秦爲從。秦攻魏,取曲沃。明年,魏復事秦。

頑皮的魏國

要說魏國也算是張儀連橫策略的第一個絆腳石,剛下山開始施展才華,就被同學蘇秦擺了一道,氣還沒消,又碰到了這個頑皮的敵人,很讓人頭疼。那麼魏國爲什麼這麼頑皮呢?秦國這麼打爲何就是打不服他?

首先魏國的起源非常正統。他是周文王的子嗣畢公萬的後代,是最早被周朝封爲諸侯的。這正統的傳承血脈讓魏王自降生就帶了榮耀的自豪光環,所以即使戰敗、即使割地求饒,骨子裏魏國仍然有着自己的自傲和堅持。

其次是秦國的原因。秦國最早的起源是馬伕起家,周王見秦祖先最善養馬,爲周國的興盛出力極多,才封秦爲諸侯國,將最優良的牧場分封給他們。從心底裏,魏國肯定瞧不起這養馬的戎國,所以比較抗拒向秦國稱臣。

再次,蘇秦的存在。蘇秦與張儀在策略上是相對的,蘇秦主張合縱六國共同抵制、攻伐秦國。蘇秦多次勸魏王:魏國兵強馬壯,不必懼怕秦國,如果向秦屈服,其他國家肯定不會相救,也會不恥這種行爲,所以魏國爲了面子也要撐一撐。

最後,魏國立場不堅定。在戰亂的時代,各國都有自己的謀略和生存之道,並不是只有魏國立場不堅定,韓、趙、楚、齊、燕哪個不是多次與秦交好,又多次相互攻伐。適者生存,諸侯國都想借亂世發展自己、吞併其他,壯大和延續自己的王國,魏國自然不想一直被壓制在秦國強權之下。不過魏國骨子裏卻是有點頑皮,打輸就服,不打再反叛,十分有趣。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