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史上出現了許多名將,有抗擊倭寇,斬殺敵首數萬計的抗倭名將戚繼光;有鎮守東北抵禦後金入侵的抗金名將熊廷弼和袁崇煥等等。

其中戰功彪炳的熊廷弼和袁崇煥都先後爲奸臣所害慘死,他們二人的離去直接宣告明朝東北邊境失去屏障,後金軍隊開啓了長驅直入之勢,從而使得明朝在內有闖王等義軍,外有後金軍隊的夾擊之下,加速了滅亡的速度。他們之中最爲耀眼的“明星”莫過於抗倭名將戚繼光。“抗倭名將”所顯示的只不過是他諸多功績中的一部分,在他奮戰十餘載蕩平倭寇之後,又轉戰大明王朝的北疆,在此的十餘年間,不僅使得北疆平安無事,更是爲大明王朝和蒙古歌部落的和平共處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在爲明朝轉戰南北戰場之際,戚繼光還審時度勢的發明了許多用以克敵制勝的武器、陣法、戰車、戰艦,還修建了利於攻守的工事,從而壯大了明軍,加大了明軍的優勢,確保了戰場上的巨大優勢,所以後世有人講之稱爲優秀的軍事家和兵器專家。

戚繼光一生的功業無人能比,主要得益於他有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戚家軍。擁有戚家軍的戚繼光猶如戰神附體,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利用戚繼光的超級發揮,一舉解決了爲禍明朝海疆幾百年的倭患,並且用時也只有區區七年而已。但是這樣一支勇猛無匹的戚家軍,在戚繼光去世後都去了哪裏呢?在滿清入侵之時這麼久不見了他們的蹤影呢?

我們先來看看戚家軍是在什麼情況之下被建立起來的。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戚繼光在剿滅汪直餘黨中表現突出,被朝廷委派爲臺、金、嚴三郡的軍事主將,負責衛戍海疆,等到戚將軍來到任地才發現,這裏的軍隊紀律渙散,單兵作戰能力有限,更加談不上協同作戰能力,用這樣的人守衛海疆,與彪悍勇猛的倭匪作戰,無疑是送羊入虎口。在請示朝廷之後,戚繼光前往民風強悍的金華、義烏等地招募了三千民兵,加以刻苦訓練,並配以優質兵器,佐以嚴苛的軍法,使之成爲令倭寇聞風而逃的戚家軍。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在戚繼光嚴厲的培訓之下,將明軍對陣倭寇作戰時的傷亡比例由嘉靖三十七年之前的30比1大大縮減,做到了縫倭必勝,無一敗績的恐怖狀態,一度令倭寇望風而逃。至1566年,短短七年時間裏徹底肅清了明朝東南海岸一帶的倭患。

萬曆十五年(1587年),征戰一生的名將戚繼光病逝,跟隨他轉戰南北的戚家軍交由其侄子戚金掌管。從而開啓了戚家軍的衰退之路。

努爾哈赤

後金皇帝努爾哈赤雖早在萬曆年間就已起兵叛明瞭,期間還一度佔據着些許優勢,但由於大明王朝有着熊廷弼這樣的名將鎮守遼東,使得後金也不敢輕舉妄動。也許是天不佑明朝,天啓皇帝繼位就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舉措,撤掉遼東經略熊廷弼,由軍事白癡袁應泰接任熊廷弼的職務,這可令努爾哈赤高興莫名--機會來了。

同年(1621年)努爾哈赤命八旗軍隊進攻瀋陽,在城內叛軍的協助之下,後金攻克瀋陽。期間,明朝下令戚金帶領僅有的2000戚家軍精銳遠赴東北支援瀋陽,在一天的急行軍下,戚家軍來到了瀋陽戰場,和先期而至的川軍白桿兵合成一處,組成川浙兵團。正是這一支“混成旅”給了後金最勇猛的正白和正黃旗一當頭棒喝,打得他們毫無還手之力,元氣大傷。惱羞成怒的努爾哈赤採用漢奸李永芳的奸計,以火炮攻擊明軍。在火炮的巨大攻擊之下,而明朝援軍又被阻擊的情況之下,川軍只有部分突圍,而戚繼光辛苦創建的戚家軍在這一戰中,無一倖免,被越圍越多的八旗兵全殲。

從此以後,明朝已無力再建戚家軍這樣的精銳部隊,世上再無戚家軍,不久之後世上也再無大明王朝。明朝末年的幾位皇帝也爲他們的昏聵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先是有萬曆皇帝報復性的顛覆張居正的中興改革;繼而再有天啓皇帝不務正業,任用宦官魏忠賢,裁撤遼東經略熊廷弼,自毀城牆;又有崇禎皇帝重蹈覆轍,誤中滿清反間計,凌遲薊遼都督袁崇煥……這一系列的失誤,葬送了大明大好江山。

我是新不二說,歡迎分享歷史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