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具體是指血管內流動的血液對血管壁的壓力值持續高於正常水平出現的現象。隨着我們的生活方式的改變(攝入偏多、活動減少、壓力過大),高血壓的患病人羣在逐年增加。

據有關數據調查顯示,截止到2015年我國高血壓患病率爲27.9%,也就是說,約每3個成年人中就會有一位高血壓患者。

而高血壓又常被稱爲"沉默的殺手",這是因爲大多數患者在沒有任何病症的情況下會發病。而且高血壓患者患病之後還會有一系列的併發症,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失明。

高血壓病因知多少

(高血壓:收縮壓≥140毫米汞柱,舒張壓≥90毫米汞柱)

01、遺傳

近一半的高血壓患者有家族遺傳史(家族中一個或多個成員患有高血壓),目前認爲是由多基因遺傳導致的。

02、年齡

相關研究表明,高血壓患者的發病率有隨着年齡增長而增高的趨勢。年齡越大,動脈越硬,尤其是收縮期高血壓。

03、精神和環境

承受較大的精神壓力,長期的緊張、激動、焦慮,受噪聲或不良視覺刺激等因素也會引起高血壓的發生。

04、生活習慣

飲食不合理,如過多的鈉鹽、飲食中鉀鎂鈣含量低、過量飲酒或含酒精飲料、攝入過多的飽和脂肪酸都可能是促使血壓升高的危險因素,吸菸同樣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超重、肥胖、缺乏體育鍛煉或是體力活動同樣也可能是高血壓的誘因之一。

05、藥物影響

長期使用某些藥物,例如非甾體抗炎藥(包括我們熟知的布洛芬、萘普生等,但同屬這類抗炎藥的阿司匹林並不會增加患高血壓的風險)、口服避孕藥、激素、消炎止痛藥、胰島素抵抗等均容易引起血壓升高。

06、其他疾病

如肥胖、糖尿病、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或睡眠呼吸障礙類疾病、甲狀腺功能障礙、主動脈狹窄、腎上腺腫瘤或腎上腺疾病、慢性腎病、其他神經內分泌腫瘤等。

專家直言:和高血壓脫不開關係——食用鹽

鹽是維持人體內環境穩定的重要物質,它對體內水電解質、酸鹼平衡以及器官細胞功能和神經、肌肉興奮性有重要作用。同時人體缺鹽時,人體還會發生明顯衰弱、乏力的現象。但是"過猶不及",少量攝入一些食用鹽確實對人體很有好處,而一旦攝入含量"超標",就有可能讓血壓"高居不下"。

食用鹽中含有大量的鈉離子,人體攝入過多鈉離子,會使血液內的鈉含量增多,而爲了維持滲透壓平衡,會有相應的水分留在血液中,從而導致血容量增多,導致血壓升高。

建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一個成年人每人每天的食鹽攝入量應該控制在6克之內,而高血壓患者應該控制在3克以下。

對此,很多高血壓患者就會盡量減少鹽的攝入量,但這種做法也不可取!最正確的做法:適量!

我們的身體需要鹽!降低我們身體的鹽攝入量,死亡的風險會越高!食用最少量鹽的人的心血管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均較高。

高血壓患者的日常管理

高血壓病的治療首要的是血壓控制,早降壓早獲益,長期降壓長期獲益。除了藥物降壓治療外,改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可以預防或延遲高血壓的發生,還可以降低血壓,提高降壓藥物的療效,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1)合理膳食

① 減少鈉鹽攝入,每人每天攝鹽量控制在6克以內。

② 限制總熱量,減少動物食品和動物油攝入,可適量選用橄欖油,減少反式脂肪酸的攝入(主要來源是含人造奶油),每日烹調油用量小於25 g(相當於2.5湯匙),控制烹調溫度,油溫不宜過高。

③ 營養均衡,適量補充蛋白質,增加新鮮的蔬菜和水果,高血壓患者每天喫8兩~1斤左右新鮮蔬菜、1~2個水果。對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在血糖控制平穩的前提下,可選擇低糖型或中等含糖的水果,如:蘋果、獼猴桃、草莓、梨、柚子等,每日進食200 g左右,宜在兩餐中間食用。

④ 高血壓患者宜選擇清淡、低鹽、低脂、低糖食物及富含維生素、纖維素、高鈣的食物。

推薦的食物:

富含鉀鈣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新鮮蔬菜、水果、土豆、蘑菇等

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燕麥、薯類、雜糧、粗糧等

富含優質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食物:脫脂奶粉、雞蛋清、魚類、去皮禽類、瘦肉、豆製品等。

(2)控制體重

避免超重和肥胖,減肥應循序漸進,通常每週減重0.5~1.0 kg,在6個月至1年內,減輕原體重5%~10%爲宜。不提倡快速減重,以免反彈。

(3)戒菸限酒

吸菸的高血壓患者,可使降壓藥的療效降低;飲酒也能對抗藥物的降壓作用,所以,高血壓患者應戒菸限酒,不得不飲酒時,要儘量放慢飲酒速度,避免“乾杯”,不飲高度烈性酒,飲酒時要伴餐。

(4)適量運動

有氧運動是高血壓患者最基本的健身方式,常見運動形式有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秧歌舞、廣播體操、有氧健身操、登山、爬樓梯。建議每週至少進行3~5次,每次3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步行速度:每分鐘120步左右,運動中的心率等於170-年齡,最好選擇下午或傍晚進行鍛鍊。

(5)心理平衡

預防和緩解心理壓力,是高血壓和心血管病防治的重要方面。應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培養個人健康的社會心理狀態,糾正和治療病態心理,如焦慮、抑鬱等。

(6)關注睡眠

睡眠是最好的養生,良好的睡眠有助於降壓;睡眠差者應找醫生幫助調理,服用催眠藥或助眠藥,以便提高睡眠質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