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周小川:“一帶一路”倡議並非“債務陷阱”

來源:金融時報

記者 張末冬

本報訊 記者張末冬報道 10月24日,中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第二屆外灘金融峯會上表示,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並非個別西方國家所形容的“債務陷阱”。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真正作爲最主要債權人的數量並不多。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我們也正在積極發起和參與G20(二十國集團) “緩債計劃”。

在周小川看來,新冠疫情的確加重了許多發展中國家還本付息壓力,一些低收入國家可能因還債擠佔財政資源,減弱疫情防控能力,也可能影響其未來的融資能力。另外,發生債務違約或者進行顯著債務重組還會使債權人的財務健康性受到損害。

周小川提到,最近召開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已經透露,中國是積極發起和參與“緩債計劃”的國家。“疫情導致一部分經濟按下了暫停鍵,這也意味着有一些租金和還本付息也應該暫停一下,等疫情過後再恢復正常。”

對於有觀點提出用“共同框架”來處理債務減免問題,周小川認爲這存在困難。因爲疫情本身具有複雜性,後續局面還有待觀察,當前的“緩債”並不一定意味着疫情後的債務重組或者減債、消債。另外,有些國家在疫情前已出現高槓杆債務的現象,因此需要區分哪些債務是疫情所致,注意在此過程中不要產生道德風險。“很難找到統一的辦法,還是需要根據各個國家的債務情況,尋找不同的解決辦法。”

周小川表示,並非相對貧窮的國家就控制不好疫情,能否有效防範疫情和實現疫情後的恢復,關鍵是找到辦法,並且依靠自身努力來實現。

周小川提出,事實上,部分發展中國家十分重視疫情後的能力建設,特別是互聯互通、“一帶一路”基礎設施以及未來生產能力的建設。從信譽以及在國際市場、“一帶一路”合作中所處地位等方面考慮,一些國家並不願意輕易違約或申請債務重組。與此同時,未來有些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一定會大量依靠貿易投資自由化和多邊主義,因此,當前的政策選擇非常關鍵,但也不能“顧前不顧後”。

在演講中,周小川還從儲蓄的角度回應“爲何中國人均GDP不高,還拿那麼多錢搞‘一帶一路’,是不是確實有什麼陰謀上的考慮”的問題。他表示,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曾提出,亞洲的過剩儲蓄湧到美國,導致了2008年次貸危機。但這其中有一個主要前提原因是在亞洲金融風暴中,不少發達國家的對沖基金進入亞洲市場,導致亞洲國家有擴大儲蓄和增加外匯儲備的動機。加之美元是儲備貨幣,自然會成爲多餘貨幣的“避風港”。這些儲蓄的增加在隨後就變成了“一帶一路”債權融資的主力軍。不過,到2019年年末,中國儲蓄佔GDP的比重降至44.6%,而且還會進一步下降。周小川認爲,“雙循環”特別是內循環爲主的發展戰略,以及年輕一代儲蓄習慣的變化,會使得整體儲蓄率進一步調整,未來“一帶一路”融資格局都會與此有關。

最後,周小川還強調,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上要做的不是“授人以魚”,而是“授人以漁”。當前有一些議論認爲,單純給發展中國家資金或者減債就足夠了,但事實上,更關鍵的應該是幫助他們促進宏觀經濟發展,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爲長遠發展奠定基礎。“減貧這種事,國際上不少人調門唱得很高,但是究竟減貧是靠什麼?是靠送糧食、靠銷債還是說更加註重能力建設?”他以扶貧爲例談到,中國在全球脫貧方面創造了史無前例的經驗,其中一個就是創造生產力,爲貧困人民帶來新的謀生和致富道路。“

我們還是要和新興市場、發展中國家共同呼籲強調多邊主義,強調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強調國際秩序以及WTO的作用。”周小川表示,因爲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通過互聯互通以及能力建設所形成的新的潛力才能更好地在全球範圍內發揮出來。如此,也是對於某些西方國家保護主義抬頭的一種有力鬥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