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之《說難》有云: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

什麼意思?

大凡進說的困難,在於瞭解進說對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說法適應他。故而好利者說之以名,好名者說之以利,基本上等於對牛彈琴,不但不能達到遊說的目的,還有可能給自己帶來危險。

歸根到底,這句話其實就是遊說的精髓,雖然不過短短十幾個字,然而其中的精義,數千年來,天下辨士如過江之鯽,這些個過江之鯽中深刻領會這幾十個字的,恐怕就是鳳毛麟角。

但很顯然,就是這鳳毛麟角當中的一位,他也因此成了秦末漢初最著名的辯士,爲什麼這麼說?

陳勝吳廣

一:一張嘴就拿下三十餘城

蒯通本名蒯徹,漢武帝時,爲避劉徹的諱,史家將徹改爲通,從此,蒯通之名就流傳千古了。

那麼,他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蒯通是趙地范陽,也就是如今的河北省定興縣人,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派武信君武臣進攻趙地,武臣自白馬津(河南滑縣)渡過黃河北上,一路兵鋒甚急,

蒯通得到消息後,那顆年輕的心就躁動起來了,躁動起來怎麼辦?

非常之當立非常之功,又怎麼能老死於戶之間呢。但這個功該怎麼立?

當時,范陽縣令徐公,不是什麼好鳥?

范陽掌權十多年,對待老百姓特別嚴苛,老百姓都恨不得殺了他,原本還有秦朝管着,老百姓也不敢怎麼胡亂折騰,可現而今,天下大亂,徐公就有點惴惴不安。

他不是笨蛋,知道秦朝長不了,長不了怎麼辦?

殉難,當秦朝的忠臣?說實話,一來沒那個力量,二來也沒那個覺悟;既然不能殉難,那就向義軍投降,然而,徐公知道,自己手頭血債甚多,萬一人家秋後算賬呢。

就這麼患得患失,左右爲難,不知如何是好,蒯通摸透了他的心思,立刻覺得,機會到了。

於是求見徐公,曰:臣,范陽百姓蒯通也,竊閔公之將死,故吊之。雖然,賀公得通而生

聽說你就要死了,所以,我特來弔唁,儘管如此,但還是要恭喜你啊,因爲我又給你帶來生路。

見面毫不客氣,出口就危言聳聽,比如當年子貢見越王勾踐,一句特來吊君,牢牢抓住了徐公的心思。

到了這個份兒上,徐公基本上就要跟着蒯通的思路走了,問:你這是什麼意思呢?

有人說了,跟辯士,特別是優秀的辯士打交道,就千萬不能讓他開口,一旦開口,事情就有點麻煩。

很顯然,徐公的麻煩開始了,他就不該問爲什麼,然而這一問不要緊,蒯通就開始侃侃而談,大意是:武信君聽說過我的名頭,所以派人向我詢問兇吉,我打算告訴他,靠打仗攻城略地,絕對是下策中的下策,我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主意,你想不想聽聽呢 。

我這麼一說,武信君是一定想聽的,於是我就會說了,范陽縣令徐公,天生貪生怕死,因爲恐懼將軍的威名,早都想向您投降,然而,又擔心您秋後算賬,故而一直猶豫不決,依我的主意。

你如果好好對他,讓他坐着黃輪朱蓋,只有諸侯才能享用的車四處巡視,消息傳揚出去,別人一定會說,是徐公率先投降取得的富貴。

率先投降能得到富貴,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有了徐公做榜樣,還怕趙地不傳檄而定嗎。

徐公一聽,有道理,於是再拜而謝,今後我們一家老小的性命就寄託在先生身上了。

蒯通當然不會辜負他的希望,那是快馬加鞭,直奔武臣大帳,軍帳裏一通忽悠,讓武臣看到了點千金買馬骨以及高築黃金臺的意思?

看出了意思怎麼辦?

照辦,於是徐公發達了,趙地的官員呢?

秦國一統天下的時間不長,他們本來就心存故國,原先,擔心跟義軍尿不到一個壺裏,但現在,過去就成了自己人,那還猶豫什麼?

於是,三十多城投降,武臣徹底平定趙地,開始琢磨起怎麼當趙王了。

一張嘴下三十餘城,憑的就是對人性的精準把握,蒯通就能有這麼厲害。

劉邦

二:劉邦的如意算盤

毫無疑問,說趙國建立也好,趙國復國也好,蒯通都是立有大功的,然而,一則武臣胸無大志,不是個什麼平定亂世的英雄,二來呢,武臣手下有張耳、陳餘,這倆人自恃才高,小覷天下英雄,致使蒯通在他倆手下過得很不愉快,很不愉快怎麼辦?

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於是,通辭官不做,滿天下游蕩,一直到楚漢相爭時期,韓信奉劉邦之命,偏師遠征,經營魏、趙、代、燕、齊等地時,蒯通又找到了可以效命的主子,於是投靠到韓信麾下。

前203年,韓信虜魏王,破趙、代,降燕,定三國,引兵將東擊齊,眼看着戰事一觸即發的時候,齊國方向傳來消息,漢王劉邦派說客酈食其遊說齊王。

韓信得到消息後,打算停止進軍,然而,蒯通卻看出其中蹊蹺,什麼蹊蹺?韓信一路滅魏、破趙、代,降燕,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劉邦都沒什麼話說,可爲什麼偏偏攻齊的時候祕密派出使者,與齊國和談。

原因無他,不想韓信勢力過大而已。

劉邦當時正與項羽對峙,幾乎處於拉鋸狀態,暫時無暇他顧,如果這時候韓信拿下齊地,再加上以前的魏、趙、代、燕,三分天下有其二,將來還不知道誰能當皇上,劉邦再大方,也沒有替他人作嫁衣裳的覺悟,沒有怎麼辦?

自然要暗地裏插一槓子,稍稍遏制下韓信的發展勢頭。

劉邦的如意算盤,韓信明白不明白不知道,反正門兒清,爲什麼?

都是千年的狐狸,誰玩誰的聊齋,劉邦用的是陰謀,可要說起陰謀,蒯通也是其中高手,於是就很正經的對韓信說了:漢王派使者遊說齊王,告訴你了嗎?已經明確下命令不許你進攻了嗎?如果沒有,爲什麼要把功勞白白的讓給一位儒生,以後讓人笑話你百萬雄兵還不如人家的三寸不爛之舌嗎。

孫子云: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韓信很自負,很高傲,蒯通就故意刺激他,果然,韓信受不了激,蒯通這麼一說,當即勃然大怒,那是立刻發兵。

齊國還以爲漢要跟他們和談,從而撤去全部防衛,可現在韓信突然發兵,那還怎麼打,很快就兵敗山倒,江山易主,成了韓信的地盤。

三:勸韓信造反

韓信平定齊地後想當個假齊王,古代的假就是皇帝代理,他的意思很明白,齊地人心未附,需要一個能力高強的英雄好好管理。

當然,他自己也是有私心的,這個私心也僅僅是取得功名富貴,事實上,韓信此刻儘管已經三分天下,但絕沒有背叛劉邦的意思。

然而,劉邦不滿意了?

我在前方與項羽血戰,你居然想當什麼齊王,這是做臣子的態度嗎?

不滿意怎麼辦,勃然大怒,當時就準備對韓信下手,然而,關鍵時刻,還是張良、陳平提醒了他。

現在的主要敵人是項羽,其餘,只要矛盾沒公開,就應該先放一放。劉邦很善於接納別人的意見,當時就明白過來,他腦子反應也快,當時就假裝生氣的對韓信的使者說:男子漢大丈夫,要當就當真王,當什麼假王。

之後呢, 就立刻派人給韓信送去符印、節鉞。

劉邦身邊也不是沒韓信的好朋友,這點小動作自然很快傳到韓信耳中,傳到韓信耳中怎麼辦?

結合當年攻齊派出酈食其,蒯通就對韓信的處境門兒清了,門兒清怎麼辦?

項羽也聽到風聲,派說客武渉遊說韓信,言下之意:

現在大王勢力過大,已對漢王造成威脅,今後你倆好好相處是不可能的,不能好好相處怎麼辦?

要麼與項王合作,一起打敗劉邦,今後平分天下。要麼,誰都不幫,居中觀望,也能落個三分天下。

武渉說的有沒有道理,當然有,但韓信不聽,他認爲,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做人不可以沒良心。

於是呢,武渉嘆息着離開,蒯通呢,覺得武渉說的很有道理,所以決定再努力一把。

他怎麼努力?

先後遊說兩次,第一次,以相面爲由,說看韓信的面相,只能到王侯,而且還有危險,可看背面 ,卻貴不可言。

這是隱晦的勸韓信謀反,但韓信不聽,還頑固的認爲:漢遇我厚,吾豈可見利而背恩乎。

蒯通沒有辦法,只能明說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天下通理,如今你勢力過大,劉邦早起了疑心,這時候,就別想什麼辯白能盡釋前嫌,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詞而已,你只要活着,就是漢王的心病,所以,爲考大王慮,不如劉邦、項羽兩不相幫 ,待他們相持不下之際。

聯合燕、趙兩國,出兵到空虛之地控制他們的後方,順應民心,西向制止楚、漢間的爭鬥,使士卒免於死亡,天下之人,誰敢不聽從!

您按照原來齊國的版圖,擁有淮、泗之間的土地,以恩德安撫諸侯,拱手安居,禮讓賢士,那麼天下諸侯都將競相朝拜齊國。我聽說‘上天賜予而不接受,反而會受到罪責;時機到來而不行動,反而會得到災禍,。希望您深思熟慮。

一句話,不但說出韓信面臨的危局,還提出打破危局的方略,事實證明,對當時而言,這是一套非常高明的方略。

然而遺憾的是,韓信還是不聽,事已至此,蒯通高明就高明到這裏,已經能一眼看穿韓信的將來,看穿怎麼辦?

出門就裝瘋賣傻,流落到民間當巫師去了。

呂雉

四:韓信後悔了

韓信不肯聽通的話,表面上看起來很忠心,然而,爲什麼平定齊地後索要王爵,遷移到楚地後僭用儀仗,收留項羽麾下大將鍾離昧,貶做淮陰侯,帶到京城後口出怨言,還祕密教唆陳烯在代地造反。

種種行爲,讓人對他的忠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他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心思很難猜測,於是,這份本事就變成危險,劉邦、呂雉當然不能讓這種危險繼續存在。

遂於前196年,將韓信騙至長樂宮誅殺。

韓信臨死之際,終於後悔了,說:悔不用蒯通之言,死於女子之手!

後悔沒聽通的話,楚漢相爭之際,他要聽蒯通的話 ,至於死的這麼窩囊嗎。

然而 ,世上哪有後悔藥,韓信只能帶着無盡的懊悔死去,劉邦可一點兒也不想後悔,他後半輩子的努力,就是打算將所有危險扼殺在搖籃之中。

如今聽韓信說了個,那當即出了一身冷汗,怎麼把這主兒給忘了,忘了怎麼辦?

蒯通在齊地當巫,發一封詔書,就把他拘到京城,問了:是你當初勸韓信造反嗎。

很顯然,這是已經準備殺他了,事在危急關頭,劉邦倒黴就倒黴在,你幹嘛不抓住就殺,還非要問個爲什麼,這一問不要緊,殺不了了,爲什麼?

通說:

狗總是要對自己主人以外的人狂吠。那時候,我知道有齊王韓信,並不知道有您。況且秦朝喪失帝位,天下之人共同去搶,有才能的人首先得到。天下紛亂,人們都爭先恐後地要去做您所做的事,只是能力不夠,您能把他們都殺盡嗎?

劉邦一聽,是這個理啊 ,他可是以大度聞名的,也就是好名,話說到他那份上也只能好名,蒯通就已名來勸說,言下之意,你若殺我,就向天下證明, 你是個小肚雞腸的小心眼。

劉邦能這個名聲嗎,不能,不能怎麼辦?

蒯通

只好把蒯通放掉。

蒯通之後的生活還是很幸福的,因爲特別有名,曹參齊地爲相的時候, 聘請爲賓客。從此,就成了劉邦的忠臣,踏踏實實得分幫曹參出主意,將齊地治理的風調雨順,閒下來的時候,還總結自己的經驗,寫成《雋永》一書,著書立說,修身治國平天下樣樣俱全。

這就是一個勁兒的勸韓信謀反,可他自己,卻成了劉邦忠臣的通,之所以如此,無非時移世易而已。孟子有云:大而化之之謂聖。

說的大概就是蒯通這類人吧。

參考資料:漢書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