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帝王們,都想在有生之年橫掃八荒、蕩平六合。要完成這個目標,自然需要扶植一批能征善戰之人來幫助自己。很多名臣武將藉着這個機會湧現了出來,他們的事蹟爲後人所傳頌。同時當這些下屬光芒太過耀眼以後,帝王們又得擔心功高震主。今天就來盤點歷史上,因爲功高震主,而下場悲劇的五大名將。

白起

一、白起(?—公元前257年),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人。戰國時期名將,傑出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秦昭王時期,秦國國力強大,圖謀天下,急需人才。秦昭王開始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也被提拔。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擔任左庶長,領兵攻打韓國新城(今河南伊川縣)。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韓魏聯軍扼守崤山以阻秦東進,秦國的丞相魏冉推薦白起爲主將,出兵攻打韓、魏二國。白起將秦軍主力軍繞至韓魏聯軍後方,多次擊破聯軍分隊,逐漸將韓魏聯軍主力包圍於伊闕,最終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俘虜魏將公孫喜,又渡黃河攻取韓國安邑以東的土地。此戰白起一戰成名,因功升任國尉。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爲秦的東出奠定了基礎。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白起與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白起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白起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講和。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國再次伐楚,白起先奪取鄢、鄧等五座城池,之後秦軍越過山區,分三路快速突進楚境,直圍楚國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軍穿插到楚軍背後,大破楚軍,攻佔楚國都城郢,又東進竟陵,楚軍潰不成軍,退卻到陳(今河南淮陽)。同年,秦又攻佔了楚國巫、黔中郡。經過秦國一連串的打擊後,楚國一蹶不振。秦昭襄王封白起爲武安君,名震天下。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年),白起率軍攻打救援韓國的趙、魏聯軍,大破聯軍於華陽(今河南新鄭),斬首十三萬。又與趙國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4年),白起攻打韓國的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年),白起攻打韓國南陽太行道。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趙因爲爭奪上黨爆發長平之戰,秦國大將王齕奪取上黨,然後攻趙。趙國大將廉頗在長平佈置了三道防線,秦趙兩軍形成對峙局面。秦見趙國固守不戰,便派間諜散佈廉頗投降的謠言,使趙王起用趙括代替廉頗。秦王也祕密派遣白起奔赴前線領軍。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切斷趙軍糧道,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獲得勝利。趙括被秦軍射殺,四十萬趙兵投降,白起把趙降卒四十萬全部坑殺。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四十五萬,趙國上下爲之震驚,從此一蹶不振。

長平之戰後,白起打算乘勝滅趙。秦昭襄王四十八年,秦軍分二路進攻趙國。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爲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秦王派王陵攻趙邯鄲。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四萬秦軍。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爲將,白起認爲此時不能攻打趙國。秦王改派王齕爲大將,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同魏國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

白起聽到後說:“秦王不聽我的,結果如何?”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並未立即啓程。之後,秦軍戰敗消息不斷傳來,昭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今陝西咸陽),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爲白起遲遲不肯奉命,派使者命其自刎。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白起自刎。

韓信

二、韓信(前231年—前196年),泗水郡淮陰縣(今江蘇省淮安市)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後人奉爲“兵仙”。

項梁起義後,韓信投奔了項梁,留在部隊,默默無聞。項梁死後,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 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不予採納。劉邦入蜀後,韓信離楚歸漢,依然不被人所知。後來韓信坐法當斬,輪到韓信了,韓信舉目仰視,看到了滕公夏侯嬰,說:“漢王不打算得天下嗎?爲什麼殺掉壯士?”夏侯嬰覺得韓信不同凡響、相貌威武,就放了韓信,同他交談,很欣賞他,於是進言劉邦。劉邦只封韓信一個管理糧餉的官職,沒有重用。

韓信多次同蕭何交談,蕭何也十分賞識他。劉邦被項羽封爲漢王,從長安到達漢中,就有數十位將領逃亡,韓信也逃走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走,來不及向劉邦報告便去追趕韓信。劉邦以爲蕭何逃跑了,大怒。隔了一兩天,蕭何回來見劉邦,蕭何向劉邦交代事情經過,併力薦韓信。形成韓信爲“國士無雙”。最終劉邦聽信蕭何之言,登臺拜將,拜韓信爲大將軍。韓信拜將後,劉邦問計韓信,韓信爲劉邦制定了東征以奪天下的方略。劉邦聽後大喜,認爲得韓信太晚,對韓信言聽計從。

漢元年(前206年)十一月,劉邦乘項羽進攻齊國田榮,決計出漢中,佔關中,楚漢戰爭爆發。韓信採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派樊噲、周勃率軍萬餘大張聲勢地搶修棧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則親率軍隊潛出故道,翻越秦嶺,襲擊陳倉。章邯從廢丘(陝西興平)倉促率軍馳援陳倉,被漢軍擊敗,漢軍分路追擊,再敗章邯,俘虜章平,圍章邯殘部於廢丘。之後,分兵略地,迅速佔領關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

漢二年(前205年),劉邦率漢軍出關,收服魏王豹。四月至彭城,漢軍大敗而還。韓信復收潰敗之軍與劉邦在滎陽會師,阻擊楚追兵,大敗楚軍,使漢軍得以重振旗鼓。六月,魏王豹回到封國後,叛漢降楚。八月,劉邦任命韓信爲左丞相率兵擊魏。魏豹把重兵布守在蒲坂,封鎖河關。韓信故意多設疑兵,陳列船隻假意要渡河關,而伏兵卻從夏陽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襲擊魏都安邑。魏王豹大驚,引兵迎擊韓信,韓信大勝,虜魏豹,平定了魏國,改魏爲河東郡。

之後,韓信、張耳統兵幾萬欲過太行山井陘口進攻趙國。趙王與成安君陳餘陳兵二十萬在井陘口抗擊漢軍。廣武君李左車獻計說從小路截斷漢軍輜重糧草。成安君陳餘沒聽李左車的計策。韓信得知李左車的計策沒被採納,非常高興。韓信選二千輕騎兵,人持一面紅旗,從小路來到山坡上僞裝隱蔽起來。

之後韓信派一萬人爲先頭部隊,背靠河水擺開陣勢,趙軍見漢軍擺出無退路的絕陣,都大笑不已。天剛亮,韓信擊鼓進軍井陘口。趙軍果出營迎擊,大戰良久,韓信佯裝打敗,退到河邊。趙軍見狀,果然傾巢而出追逐韓信。韓信退守河邊陣地,漢軍拼死作戰,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這時韓信所派的二千輕騎兵,等趙軍傾巢而出追擊漢軍的時候,立即衝入趙軍營壘,豎起漢軍紅旗。趙軍久戰不勝,想退回營壘,卻見營中遍是漢軍紅旗,大驚失色,於是陣勢大亂,四散奔走逃告。這時漢軍兩面夾擊,大破趙軍,斬殺成安君陳餘,活捉了趙王歇,擒獲李左車。

韓信對李左車以禮相待,並請教攻燕、伐齊之事。韓信聽從李左車的計策,派使者去燕,燕聽到消息立即投降韓信,又請求立張耳爲趙王,鎮撫趙國,劉邦同意,就封張耳爲趙王。當時楚國正在滎陽圍困劉邦,劉邦逃跑。漢三年(前204年)六月,劉邦東渡黃河,隻身與夏侯嬰跑到了張耳軍中。張耳、韓信還沒起牀,劉邦徑直進其臥室,奪取了他們的兵符,奪了兩人的軍隊。之後,命令張耳守趙地,命韓信收集趙兵去攻打齊國。

韓信引兵東進擊齊,得知酈食其已說齊歸漢。韓信想停止,范陽辯士蒯通勸說韓信趁機建功立業,韓信聽從蒯通說法,率兵渡河擊齊。這時齊國已決計降漢,對漢軍的戒備鬆懈,韓信乘機襲擊了齊駐守歷下的軍隊,一直打到臨淄。齊王田廣驚恐,認爲是酈食其出賣了自己,便把他烹死了。齊王逃到高密,派人向楚求救。

韓信襲破臨淄後,項羽遣龍且率兵馬與齊王田廣合力抗漢,號稱二十萬衆。龍且輕視韓信,又急求戰功,率兵與韓信軍隔濰水東西(山東濰河)擺開陣勢。韓信連夜派人做了一萬多條袋子,盛滿沙土,壅塞濰河上流。率一半軍隊涉水進擊龍且之陣,龍且出兵迎擊,韓信佯裝敗退,龍且以爲韓信怯弱,率軍渡江進擊。這時韓信命人決開壅塞濰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龍且的軍隊大半沒有渡過去。韓信揮軍猛烈截殺,殺死龍且。東岸齊、楚聯軍見西岸軍被殲,四處逃散。韓信率軍急渡水追擊至城陽,楚兵皆被俘虜。齊王田廣逃走,不久被殺。漢四年(前203年),齊地全部平定。

齊國平定後,韓信上書劉邦,請求爲假齊王,治理齊國。當時,項羽正把劉邦緊緊圍困在滎陽,情勢危急,看了韓信上書內容,劉邦十分惱怒,大罵韓信不救滎陽之急竟想自立爲王。張良、陳平暗中踩劉邦的腳,劉邦經提醒也明白過來,於是去立韓信爲齊王,徵調他的部隊攻打楚軍。之後,蒯通多次勸說韓信自立,韓信因爲劉邦知遇之恩,未聽從。

漢五年(前202年),劉邦對楚軍發動戰略追擊。命韓信從齊地,彭越從梁地南下合圍楚軍。十月,韓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劉邦追擊楚軍至淮陽,楚軍反擊,劉邦大敗而歸。爲調動韓信、彭越,劉邦聽從張良之謀,劃淮陽以東爲齊王韓信封地;封彭越爲梁王,劃睢陽以北至谷城(山東東阿),爲其封地。由韓信指揮此戰。韓信從齊地南下,佔領楚都彭城(江蘇徐州市)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彭越亦從梁地西進。漢將劉賈會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州)北上;劉邦則率部出固陵東進、漢軍形成從南、北、西三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向垓下(安徽靈璧)退兵。

十二月,各路漢軍約計四十萬人與十萬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爲左翼、陳賀爲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韓信揮軍進攻失利,引兵後退,命左、右翼軍繼續攻擊。楚軍迎戰不利,韓信再揮軍反擊。楚軍大敗,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屢戰不勝,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致使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韓信乘勢進攻,楚軍大敗,十萬軍隊被全殲,項羽逃至東城自刎而死。劉邦於是還至定陶,馳入韓信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後改封韓信爲楚王,都下邳(江蘇邳縣)。

漢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的計策,說天子外巡,通知諸侯到楚地相會,相會當日,活捉韓信。回到洛陽,赦免了韓信的罪過,改封他爲淮陰侯。漢十年(前197年),陳豨反叛。劉邦親自率領兵馬前往怕平叛。韓信打算裏應外合,被人告發。呂后和蕭何謀劃,擒住韓信並誅殺,之後,誅殺韓信三族。

蘭陵王

三、蘭陵王高長恭(541年—573年),本名高肅,族名高孝瓘,字長恭,渤海蓨縣(今河北省景縣)人。北齊宗室名將,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高長恭是東魏權臣高歡孫子、高澄第四子。天保八年(557年),被授爲通直散騎侍郎。天保九年(558年),封樂城縣開國公。北齊乾明元年(560年),高長恭受封蘭陵王。後來升遷至幷州刺史。孝昭帝高演登基後,給予蘭陵王高長恭進一步重用。武成帝高湛即位後,大寧元年(561年),被授使持節都督幷州諸軍事、幷州刺史。大寧二年(562年),別封鉅鹿郡開國公,食邑一千戶,進領軍將軍。

河清二年(563年),北周大將楊忠與突厥木杆可汗攻北齊,直逼併州,高長恭參與了擊退突厥的作戰,奮力將突厥人擊退。河清三年(564年)十二月,邙山之戰時,北周攻打洛陽,武成帝高湛派高長恭與段韶、斛律光前往洛陽救援。段韶利用謀略打敗北周軍隊,高長恭帶領五百名騎兵衝進北周軍隊的包圍圈,到了金墉(今河南洛陽)城下,城上的弓箭手開始放箭保護他,之後高長恭成功替金墉解圍,北周軍隊最後放棄營帳逃走。高長恭在此次場戰役中威名大振,士兵們爲此次戰役而謳歌他,即後來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同年十二月,高長恭被任命爲尚書令。

後來,高長恭歷任司州、青州、瀛州的地方長官。武平元年(570年),擔任錄尚書事。武平二年(571年)二月,擔任太尉。三月,北周齊國公宇文憲進攻北齊,宇文憲攻取了五座城池。高長恭與太宰段韶、右丞相斛律光聯合進攻蹺谷,率軍抵禦北周的軍隊,進攻柏谷城,攻克後就退兵而回。武平二年(571年)五月,北周晉國公宇文護在定陽城西修築城池。六月,段韶包圍定陽城,當時段韶生病,高長恭派一千多名壯士埋伏在東南澗口。楊敷率領現有的士兵乘夜突圍出城,被高長恭的伏兵攻擊,全部俘虜。武平三年(572年),高長恭爲大司馬。武平四年(573年),擔任太保。

邙山之戰後,北齊後主高緯聽到士兵們唱的《蘭陵王入陣曲》,便開始猜忌高長恭。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後主高緯派遣使者徐之範送毒酒給高長恭,高長恭於是就飲鴆而死,年僅三十三,追贈太尉,諡號武。

岳飛

四、岳飛(1103年—1142年),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

岳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金兀朮佔領建康府。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岳飛在建康南面的牛頭山紮營,在夜間以百人敢死隊騷擾金軍,金軍傷亡甚大。金兀朮準備放棄建康。岳飛領騎三百、步兵二千衝下牛頭山,大破金軍,進據新城。又追至靖安,消滅了未及渡江的金軍。建康得以收復。建康之戰歷時半月,岳家軍僅斬女真兵就“無慮三千”,擒獲二十多名軍官。

之後岳飛開始先後四次北伐。紹興四年(1134年)四月,岳家軍正式出師,自江州向鄂州(今湖北武昌)挺進。大軍開到郢州城下,岳家軍開始總攻,僞齊守軍被殺達七千人。岳家軍隨後分兵兩路,張憲和徐慶率軍進攻隨州,岳飛率主力攻僞齊大將李成駐守的襄陽府。李成不戰而逃,五月十七日,岳飛佔領襄陽。牛皋便與張憲、徐慶合軍攻下隨州城。其時十六歲的岳雲使兩杆數十斤重的鐵錐槍,第一個攻上城頭。五千僞齊軍被俘,王嵩被押赴襄陽府處斬 。

僞齊劉豫急忙調度兵力並請來一部分金兵,加上李成逃到新野的部隊,號稱三十萬大軍,集結唐州、鄧州一帶。岳飛命令岳家軍統制王萬和荊南府鎮撫使司統制辛太守住清水河,以引誘僞齊軍進攻。但辛太怯戰,竟私自逃走。 六月五日,王萬軍與僞齊軍交戰後,岳飛親率主力夾攻,擊敗了李成,李成的前列騎兵潰散之後,將後列騎兵擠入水中淹死,軍隊崩潰一敗塗地。之後岳家軍相繼收復鄧州、唐州、信陽。岳飛收復襄陽六郡的勝利,震動了宋廷。高宗趙構封岳飛爲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成爲有宋一代最年輕的建節者。

紹興六年(1136年),七、八月,岳飛北上鄧州(今河南鄧州市),然後兵分兩路,進行第二次北伐。先鋒牛皋迅速攻下僞齊鎮汝軍,活捉以驍勇著稱的守將薛亨。岳飛率主力則往西北方向進攻。八月,王貴、董先等攻佔虢州州治盧氏縣,繳獲糧食十五萬石。岳家軍旋即攻佔了虢略縣、朱陽縣和李欒川縣。王貴繼續西向攻克了商州全境,包括上洛縣、商洛縣、洛南縣、豐陽縣和上津縣。岳家軍繼續攻取僞齊順州州治伊陽縣(今河南嵩縣)。八月,楊再興擊潰僞齊順州軍。岳家軍奪取長水縣城。接着順州另外兩縣永寧縣和福昌縣也被攻克。

紹興六年(1136年)十一月,岳飛再次北伐,王貴在唐州大敗兵力十倍的僞齊軍。岳飛命張憲率一萬人馳援鄧州,迎戰僞齊五萬人,張憲以輕兵誘敵之計大敗僞齊軍,俘獲一千人、戰馬五百餘匹。牛皋也在唐州以八千人擊敗數萬僞齊軍,俘獲一千人、戰馬三百多匹。之後岳飛班師,僞齊十萬伏兵意圖堵截岳家軍。董先憑藉地勢故佈疑陣,命麾下將士埋伏在樹林中,佔據河橋待敵。僞齊軍懷疑有伏兵,不敢貿然直進,雙方僵持良久,岳飛親率大軍前來接應,僞齊軍隨之逃奔。岳飛緊追不捨,將僞齊軍趕至牛蹄,發動伏兵,四面合擊齊軍。此戰,岳家軍俘獲了幾千人和戰馬三千匹。

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岳飛率岳家軍主力,大敗金軍統帥完顏兀朮(宗弼)的女真軍主力於郾城、潁昌等地,並聯合北方的抗金義軍一道,收復黃河南北大片失地,使完顏兀朮被迫逃出開封退回北方。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岳家軍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

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找回岳飛。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紹興十一年(1142年),以莫須有的罪名,岳飛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宋孝宗時,平反昭雪,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藍玉

五、藍玉(?―1393年),明朝開國名將。

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一直在常遇春帳下效力,常遇春多次在朱元璋面前誇獎藍玉,後因屢戰積功,由管軍鎮撫升任千戶和指揮使,後升任大都督府僉事。洪武四年(1371年), 藍玉隨徵西將軍傅友德出征四川,攻克錦裏(今四川成都)。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戰中,藍玉隸屬徐達之中路軍。徐達以都督僉事,藍玉爲先鋒官,開始先出雁門關,在野馬川(今中蒙邊境)打敗擴廓帖木兒遊騎。又打敗在土剌河(今蒙古烏蘭巴托)擴廓的軍隊,擴廓逃去。

洪武七年(1374年),藍玉又親自帶兵攻克佔領興和(今河北張北),俘獲元國公貼裏密赤等五十九人。洪武十一年(1378年),藍玉與沐英一起征討西蕃的叛變動亂。洪武十二年(1379年),藍玉的軍隊大勝,班師還朝。同年,藍玉被朱元璋封爲永昌侯,俸祿二千五百石,並賜予世襲爵位的憑證。

洪武十四年(1381年),藍玉用左副將軍的官階,跟隨徵南將軍傅友德、右副將軍沐英率領王師三十萬,向南征討雲南 ,藍玉、沐英率領東路軍一部分兵將,沒有攻打就拿下昆明,元朝右丞觀甫保出城投降,盤踞雲南的殘元勢力也被消滅。同時,藍玉又攻佔大理,在曲靖擒獲元廷平章達裏麻,梁王在逃亡途中死去,滇地全部平定。 戰後評功,藍玉功勞尤大,增加俸祿五百石,而且藍玉之女被冊封爲蜀王朱椿妃。

洪武二十年(1387年),藍玉被明太祖拜爲徵虜左副將軍,隨大將軍馮勝北征元太尉納哈出。二月,馮勝率兵抵達通州(今北京),當得知慶州(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有元兵駐屯後,派遣藍玉率領輕騎冒着大雪出兵,殺元廷平章果來,擒果來的兒子不蘭奚,並得到了元廷的人馬。後率軍乘勝追擊,當軍隊到納哈出巢穴金山(今吉林雙遼),納哈出來假裝投降,藍玉等將領看出他的計謀並將其生擒,同時,納哈的軍隊都歸順。征討期間,正碰到馮勝獲罪,明朝廷命藍玉“總管軍事”,拜大將軍,屯兵在薊州(今天津薊縣)。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藍玉率領十萬明軍征討北元,探知元主在捕魚兒海,藍玉便抄近路星夜兼程趕到百眼井,仍不見敵兵,藍玉想引兵返回。定遠侯王弼建言繼續前進。便下令軍隊乘夜趕到捕魚兒海南邊。藍玉命王弼爲前鋒,率騎兵迅速逼近敵營。王弼率軍突然衝至敵營前,元軍大驚,倉促迎戰,大敗,太尉蠻子等被殺,其部衆皆降,僅元主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騎逃走。藍玉派精銳騎兵追擊,俘獲諸王及官屬三千人、男女七萬七千餘人,馬、駝、牛、羊十五萬餘頭。明太祖大喜,賜詔獎勵慰勞,將藍玉比作衛青、李靖。藍玉又攻佔哈剌章營,獲人、畜六萬。班師回朝,晉升爲涼國公。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藍玉受命督修四川城池。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施南、忠建二宣撫司南蠻反叛,藍玉奉命前往討平。接着,又平定都勻(今屬貴州)。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朝廷再命藍玉統領蘭州、莊浪等七衛兵,追討逃寇祁者孫,於是攻取西番罕東之地,當地首領哈昝等逃遁。時逢建昌指揮使月魯帖木兒反叛,藍玉又奉命率軍征討,當藍玉率軍趕到時,都指揮瞿能等已大破其衆,月魯逃往柏興州。藍玉乃派百戶毛海誘捕月魯父子,送往京城處死,又盡降其衆。因此請求增設屯衛,太祖下詔許可。

中山、開平二王死後,藍玉多次統領大軍,也多次立功,朱元璋對其優禮有加。藍玉便日漸恣意驕橫,居功自傲。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發藍玉謀反,同景川侯曹震、鶴壽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筦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反,擬定乘朱元璋藉田時發動叛亂。正在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朱元璋深感不安,以謀反罪將其逮捕下獄,並被剝皮實草,抄家,滅三族,並株連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員,被殺者約一萬五千人。爲警誡羣臣,朱元璋手詔佈告天下,並作《逆臣錄》。史稱“藍玉案”。

歡迎關注我,看更多歷史內容。

【原創聲明:本文由作者編輯,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