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帆

文|趙麗

編輯

截至目前,《金剛川》的票房已突破4億元。

不同於《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等衆導演各拍一部短片,形成最終成片的方式,《金剛川》需要三位導演各司其職,既合作又分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就一部完整影片。

導演郭帆主要負責影片第二個段落“對手”的部分。在正式開機前,郭帆已經完成了鏡頭的預拍攝。這樣就能有序安排2600個視效人員按部就班地完成這些鏡頭。

談到這部影片的合作與分工,郭帆說,“這是一個協同創作的過程,特別是最後成片,會發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難簡單把它區分開哪段是誰拍的,全劇組5000人真的是擰成一股繩。”

對話 · 郭帆

01

重視溝通,合作效率高

►《中國電影報》: 請您簡單講述下您導演的這部分故事。

►郭帆:這個故事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但是簡單的故事背後所體現出來的整個中國人民志願軍頑強的戰鬥精神是值得我們一 直去學習的。“金剛川”是朝鮮的一條河的名字,這條河上有一座橋,這座橋是通向主戰場的一個“動脈”橋樑,也就說這座橋是我軍去運送人員、物資、彈藥的必經之路。

所以在最後這場戰役之前,我軍必須要守住這座橋。但是,美軍不斷地轟炸這座橋。在美軍的進攻下,橋多次被炸斷。這個故事講的就是在一晚上的時間,這座橋被轟炸了三次,三次又都被修好的故事。

►《中國電影報》: 因爲這部電影的拍攝模式是三個導演合拍,這種模式對您來說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郭帆:當然,溝通成本會比別的影片要高很多。最難的其實是大量溝通,舉一個小例子:片中有大量地面陣地與天上的飛機對戰畫面,可能是一掃而過的兩個鏡頭,但這兩個鏡頭不是在同一時間和同一地點拍攝的。

其他組在丹東拍,我在北京拍。如果想把這些鏡頭剪在一起就需要大量溝通,演員怎麼看,飛機朝哪個方向飛,甚至地面開了幾槍幾炮,這些都要溝通。我和張譯有時夜裏三四點還打電話,我說你眼睛還得往上抬。

特別是到了後期,所有的視效、混音和配音都必須融合在一起。我記得校片前一天我們三個導演一起看,很難分清哪個鏡頭是誰做的。其實最開始是按照各自的擅長進行分工,但最難的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不管是前期還是後期,都有大量的溝通去完成、協調,怎麼才能夠對位,能夠接在一起而且看着舒服。

02

用預拍的方式保進度保質量

►《中國電影報》: 那這部電影在特效上會有《流浪地球》的印記嗎?

►郭帆:這是完全不同的影片,所以不會有《流浪地球》的風格。

►《中國電影報》: 那在特效方面會有一些獨到的地方嗎?

►郭帆:我們會盡量更寫實一些。

►《中國電影報》: 您之前沒有拍過戰爭片題材,拍攝戰爭片有哪些挑戰?

►郭帆:最大的挑戰就是時間緊,任務重。我們全片應該是600多個視效鏡頭,而且它不是相對簡單的,是很複雜的,有很多是全CG的。所以需要大量前期準備,想在短時間完成,就必須明確知道到底有多少個鏡頭。

我們看景的時候,把金剛川36平方公里的山川河流整體掃描了一遍,之後就有基礎物理環境的底了。但上面還需要有樹木、河流,這些都需要準備。要用三維技術建一棵樹,需要有樹幹、樹葉,但一個山丘上不可能只有一棵樹,而把這棵樹不斷複製的話,觀衆一眼就可以看出這是假的。怎麼辦呢?我們就做了100多種樹,拼在這裏面,才能產生植物多樣性的感覺。

我們當時有2600人的視效團隊,如果不知道需要多少任務量、多少鏡頭,我們就沒有辦法用好這2600人,所以必須知道怎麼分工,這是很重要的前提。

►《中國電影報》: 那這次拍攝在技術層面有沒有什麼新的嘗試?

►郭帆:技術層面倒是沒有新的嘗試,但流程上面其實是有的,要保完成保質量。我們其實也想了一個方式,我這邊涉及的特效太多了,所以製作流程是基於故事先把整個的分鏡做出來,這個分鏡用了4天的時間,然後再花了4天時間虛擬拍攝。虛擬拍攝是之前沒有嘗試過的,虛擬拍攝完之後,我們又花了 4 天的時間去剪輯,12 天的時間,把整個的動態預覽完成了。

但這個動態預覽跟往常不太一樣,因爲虛擬拍攝的好處就是增加了動作捕捉、增加了表演,我們再去做這個剪輯的時候它的精準度會高。

虛擬拍攝因爲有演員在表演,所以動作、時間卡得會相對準確一些,而且由於有表演,我們的剪輯會更接近於最終的實拍效果。

►《中國電影報》: 您覺得影片想傳達什麼樣的精神?

►郭帆:《金剛川》這部電影是爲了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 70 週年而拍攝的,就像我們手環上寫的一樣,我們是爲了長眠的英雄而拍攝這部電影,希望更多的觀衆可以爲了長眠的英雄來看這部電影,支持這部電影。

聲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