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傳說中有一種妖怪,叫作齒黑女(お歯黒べったり),通常形象是身着傳統婚禮服飾的女性,裂口而笑,牙齒塗成黑色,沒有其他五官。這種妖怪據說是由無法結婚而產生的嫉妒執念所化,常糾纏男子,即將結婚的女子有時也會受其所擾,是一種危害不大但相當嚇人的妖怪。

齒黑女。圖片:竹原春泉 | wikimedia

雖然人們大概都沒見過這種妖怪,但日本江戶時期,女性在婚後染黑牙齒,是一種常見的傳統習俗,現代的許多時代劇和舞臺劇中至今還在沿用這種化妝,可謂深入人心。但這種傳統打扮可能令外人實在欣賞不來,到了江戶時代後期,連日本人自己都覺得黑齒有夠陰森的,幻化成妖怪也就不足爲奇了。

圖畫中正在把牙齒染黑的日本婦女(爲了不嚇人就不放真人照片了)| 歌川國貞 / wikimedia

之所以要在開頭介紹這麼一種陰間的東西,是因爲用來染黑齒的染料,與一種常見的樹有關

是麥麩,不是皮膚

作爲一種來源於植物的傳統藥物,五倍子的大名爲人們所廣泛熟知,在許多地區,這種植物就叫五倍子,其產出的藥用部位也叫五倍子,但少有人知曉它的正式中文名鹽麩木。或許你也曾見過“鹽膚木”這個名稱,目前的絕大部分字典詞典、植物誌、教材等書面內容仍然使用這個名稱,但正確的寫法是麥麩之麩,而不是皮膚之膚

鹽麩木。圖片:KENPEI | wikimedia

鹽麩木古代稱爲鹽麩子、

(bèi)木、或五

子,《山海經·中山經》中記載“又西五十里,曰橐山,其木多樗,多

木”,後世醫書認爲這種“

木”就是鹽麩木,漸漸訛傳爲五倍子。

巧合的是,鹽麩木的葉形與樗(臭椿)比較相似,都是羽狀複葉,許多人也會把鹽麩木與更常見的香椿和欒樹混淆,是以鹽麩木雖然常見,但不甚引人注意。不過鹽麩木的複葉有一個重要特徵,它的葉軸上有葉狀寬翅,好似箭羽,這個特徵很明顯,在花椒等芸香科植物的葉子上常有相似結構。

鹽麩木葉軸上的葉狀寬翅。圖片:KENPEI / wikimedia

半個廚房小當家

鹽麩之名來自它的果實,在秋季結果的時候,果實的外皮上會析出一層白霜,好似鹽霜,味道也是酸鹹可口,古人用以調味飯菜,或小孩零食,或入藥,可止渴生津、解酒、止吐、避瘴等,跟現在的話梅差不多。它還有許多跟鹹酸味有關的別名,如酸桶、醋桶、木鹽、天鹽、鹽梅等。鹽和梅子都是古代重要的調味品,也用來比喻能幹的臣子,鹽麩木的果實獨佔二味,而且果實和種子中都含油10%以上,大部分爲不飽和脂肪酸,可作爲新型食用油與工業用油,這樣一來油鹽醋都全了,可謂是千古賢臣,半個廚房小當家

鹽麩木的果實。圖片:阿橋 HQ | wikimedia

《後魏書》裏記載勿吉國(東北地區少數民族) 的水氣都是鹹的,凝結在樹上便是鹽,後世本草認爲這可能就是鹽麩木(其實鹽麩木的分佈區不包括東北)。鹽麩木果子上的鹽霜看起來像鹽,喫起來像鹽,但它不是真正的鹽。嚴格來說,它是化學概念上的鹽,不是烹飪所用的食鹽。這些鹽霜是蘋果酸鈣的結晶,不能提供鈉元素,對於物資匱乏的古人來說,雖然可以調味,但無法代替食鹽

鹽麩木雖然可以調味,但無法代替食鹽。VanLap Hoàng | flickr

鹽麩木屬的許多種類並不會在果實上結晶出“鹽霜”,果實本身就可以食用,如產於南歐和中東地區的南歐鹽麩木(Rhus coriaria),其果實鮮紅,曬乾磨碎後可製作一種味道和色彩都很濃烈的香料,在中東和南亞的烹飪中,用來給菜餚增加酸味,也用於染色。鹽麩木屬的屬名Rhus與它的英文名sumac同義,都來自南歐鹽麩木的果實顏色“紅色”。

南歐鹽麩木 | Dedda71:wikimedia

作爲香料出售的南歐鹽麩木果實 | Webaware:wikimedia

鹽麩木屬另一個更加常見的物種是原產北美洲的火炬樹(Rhus typhina),因其強大的耐貧瘠、耐鹽鹼能力和超快的生長速度而作爲水土保持樹種引入國內,並在修復廢棄礦山、退化森林生態的工作中發揮了一些作用。

火炬樹磚紅色的果序 | wikimedia

雙贏模式的寄生

在中國,鹽麩木最重要的價值來自“五倍子”,這是一種蟲癭結構,當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在鹽麩木複葉的葉軸翅上取食,所侵染之處便會膨大增生,形成一個密封的蟲癭包包,大量蚜蟲在蟲癭內部取食,完成生活史,因此古代也俗稱“百蟲倉”。

角倍蚜蟲癭的形成過程 | Hansoon Kwak:Journal of Plant Biology(2014)

蚜蟲在小葉片上取食也會形成小疙瘩狀的蟲癭,只有在葉軸處才能形成較大的“倍”蟲癭,蟲癭形態各異,有長有圓,大如拳頭或小如彈丸,光滑或棱角突起。《開寶本草》稱五倍子爲“文蛤”,也是取其蟲癭形態。古代入藥,以那些長相崎嶇的“角倍”最爲上乘,那些比較光滑圓潤的“肚倍”反而較次。同爲鹽麩木屬的青麩楊上也會出產蟲癭,但也多爲光滑形態,不入藥用。

“角倍”與“肚倍” | libproject.hkbu.edu.hk

鹽麩木的蟲癭與葉軸相連的部位有非常堅實的木質柄部,可以保持整個蟲癭的穩固。蟲癭壁由疏鬆的薄壁組織構成,可降低蟲癭重量並維持足夠硬度。蟲癭壁中還有大量維管束與裂生道,形成包裹整個蟲癭的網狀結構。內壁的維管束較多,還有大量縫隙孔洞,表面積大,有利於蚜蟲吸收營養,還能吸收蚜蟲排出的蜜露,使蟲癭內保持清潔;外壁的維管束逐漸變少,長有大量絨毛,阻止蟲癭內部水分蒸發,保持溼度,也可抵禦外部微生物入侵。

蟲癭剖面 | subject.forest.gov.tw

蟲癭雖然是由昆蟲寄生引起,但通常對植物無害,甚至有益。角倍蚜的蟲癭可增強鹽麩木植株的光合作用,明顯促進枝葉生長,有蟲癭植株的側枝、複葉數量和小葉總面積都高於無蟲癭植株。而且蟲癭越大,小葉的總面積也越大。對於鹽麩木和角倍蚜來說,這是一種雙贏模式。

對於鹽麩木和角倍蚜來說,這是一種雙贏模式 | onidiras:inaturalist

天然的染髮劑

早期古人不識蟲癭,誤認爲五倍子是鹽麩木的果實。在歷朝本草醫藥書籍中,五倍子先是收錄爲“草部”,後又轉至“木部”,在《本草綱目》中才被放進“虫部”,並有詳細特徵與採收描寫。

“五六月有小蟲如蟻,食其汁,老則遺種結小球於葉間,正如蛅蟖(黃刺蛾)之作雀甕,蠟蟲之作蠟子也。初起甚小,漸漸長堅,其大如拳,或小如菱形,狀圓長不等。初時青綠,久則細黃,綴於枝葉,宛若結成,其殼堅脆,其中空虛,有細蟲如蟻蠓。山人霜降前採取,蒸殺貨之,否則蟲必穿壞,而殼薄且腐矣。”

古代五倍子藥用,主要是用來治療肺熱咳嗽、瀉痢、止血、腫瘡等,將五倍子磨成粗粉,重複發酵,最後捏丸曬乾,稱爲“百藥煎”。不過它的另一作用更受歡迎,它是一種使用廣泛的黑色染料,尤其是染髮

據傳說五代開平年間, 有早生白髮者,醉臥山野,把一株長滿肉瘤的植物壓在身下,酒醒後發現白長衫被染得墨黑, 經反覆洗滌仍不見褪色。遂採集葉上肉瘤,搗碎敷於頭髮,由此白髮轉黑,傳於後世。

有記載的五倍子染髮之法,是用米醋浸泡針砂(鐵砂),和以蕎麥麪、五倍子粉,用荷葉包裹一夜,次日敷在頭髮上,洗去即黑。開頭介紹的日本染黑齒之法,與染髮類似,也是用醋溶解鐵屑,塗在牙齒上,再塗上五倍子粉,這樣交替塗抹,牙齒便能常黑不褪色。

五倍子蟲癭中含有60%~70%的可水解單寧,當它碰到醋酸亞鐵,便會變爲非水溶性的穩定黑色物質,還可以保護被染物體的表面不受腐蝕,在古代除了染髮,染牙齒,也用來染衣物。在日本平安時期,用五倍子染出的衣物顏色是一種略帶褐色的淺灰,稱爲“空五倍子色”,這種顏色常用於喪服。《源氏物語》中有“薄墨の衣”的描寫,就是用五倍子染色的喪服。

空五倍子色(RGB=135,119,87)| i-iro

薄墨色的僧服。圖片:jimyouzan

結尾是喪服,開頭是染黑齒的妖怪,看來在日本的傳統文化中,這種植物還真是常給人以陰間的感覺呢。

本文來自物種日曆,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