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杏兒竟然成了《演員請就位》最大黑馬,從頭到尾牢牢抓緊 S 級席位,我還挺意外的。

作爲看着她戲長大的電視兒童,我得承認自己和多數人一樣,低估了胡杏兒的演技。

被低估的香港演員,不止胡杏兒,尤其是 TVB 出來的演員,許多時候都會被"低看一眼"。

視帝視後,爲了撈金什麼角色都能接?

說到 TVB 出走的北漂演員,大家印象便是:過了演員黃金年齡的大齡藝人,操着一口不鹹不淡的港普,以老派浮躁的演技,回內地撈金的一羣人。

就拿胡杏兒來說,她 1999 年以港姐季軍出道,在 TVB 一待就是十六年,期間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女一號。離開 TVB 前,還憑《萬凰之皇》虛僞腹黑的皇后拿下"最佳女主角"。

幾乎每位回內地發展的 TVB 演員,都有過惡毒反派的經歷。

蔡少芬是《甄嬛傳》裏陰險毒辣的皇后娘娘;鄧萃雯在《新還珠格格》裏和"小妖孽"們鬥智鬥勇;宣萱也演過《愛情悠悠藥草香》裏歹毒的正室,天天想方設法迫害姨太太婁藝瀟。

蔡少芬佘詩曼還算是運氣好,遇上了爆款劇,許多"北漂"的視帝視後,漂着漂着就沒了姓名。比如曾經的三屆視帝羅嘉良。

總之,TVB 演員們哪怕在 TVB 站到了金字塔的尖尖,回內地進組就只有配角的份兒,只是內地一部劇的片酬可能等於 TVB 一年的工資,還是讓許多"一哥一姐"們趨之若鶩。

投資方限制是一回事,許多內地觀衆對 TVB 演員,是有審美偏見的。

胡杏兒演《那年花開》,觀衆就 diss 她演技老派,認爲 TVB 以前總把討喜的角色給她,並沒有什麼真正實力。

直到這次和內地演員同場競技,胡杏兒的真正功力才徹底表露出來。

演村婦李紅琴,沒有形象包袱,節奏拿捏得當,哭戲有感染力和爆發力。臺詞表達上,不僅沒有暴露"港普",還進階挑戰了安徽方言。

這正是現場評委對她讚賞有加的原因,她的表現,足以讓觀衆們對香港演員刮目相看。

被嫌棄的 TVB 演員

觀衆對香港演員演技的偏見,很大一部分是源於出身的偏見。

傳統意義上,科班出身更受主流影視圈青睞,流量時代以後,這一條不做數。

科班出身的演員,讀過相關理論書籍,經過專業表演訓練,受過高級的審美薰陶,只要不是混喫等死的學渣,基本畢業即具備表演方面的專業技能,聲臺形表達到一定標準,入行起點總是高於羣演。

對這些演員,學歷就是底氣,行業大佬們先看學歷再看錶現,也是很正常的。

可 TVB 這邊,不好意思,除了極少數演員如蘇玉華王祖藍黃智雯等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幾乎都是非科班出身。

要麼歌手轉業,要麼選美出道,即使是號稱培養了香港演藝圈半壁江山的藝訓班,說白了也不過是一個"演藝速成班"。

訓練期只有半年,頭 3 個月學習,後 3 個月實習。

這和內地學院派資深的教學體系是難以相提並論的。

因爲演員入行門檻不高,很多"一哥一姐"都有過不堪回首的演技黑歷史。尤其是港姐出道,一來就空降電視劇當女主,能演好纔怪 ……

這些被強捧的"戲渣"港姐中,被罵得最慘、最久的就是胡杏兒。

2003 年的大製作《衝上雲霄》,她飾演集矯揉造作與癲傻呆癡於一身的蘇怡,卻是劇裏絕對的女主角,連陳慧珊都要給她作配,觀衆們很不滿意。

期間傳出吳鎮宇因爲劇裏演員演技太爛當衆發飈的傳聞,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觀衆們一致認爲說的就是胡杏兒。

直到多年後吳鎮宇澄清,我沒說胡杏兒不行,說的是 S4 而已。

就算 2011 年拿下視後,胡杏兒依然被觀衆炮轟爲"最水"視後。

畢竟當時 TVB 花旦正處於青黃不接的階段,而胡杏兒又是"親生女" …… 當時大家更喜歡宣萱張可頤這些大花旦。

可以說,一直到離巢,胡杏兒都是伴隨着爭議的,這些"黑歷史"也在許多觀衆心裏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除了演員"不入流",TVB 劇集在內地影響力變弱也是原因之一。

早年還有《創世紀》《金枝欲孽》這樣跨時代的、領先行業審美的大製作,近幾年也偶然會有《使徒行者》《金宵大廈》之類的黑馬劇集成爲爆款,但和龐大的、隨時都可能推出現象級作品的內地影視行業,已經難以相提並論。

何況更多時候,TVB 的題材都是反映香港小市民家長裏短的"師奶劇",再加上演員都說粵語臺詞,有時還夾帶些諧音梗,更給人一種"小衆趣味"的觀感。

有人會心一笑,有人莫名其妙。

《使徒行者3》玩了吳卓羲的粵語諧音梗,即"唔唱 K ",但國語配音成了"不唱歌"

就像李溪芮演完顧裏,趙薇委婉說下次可以挑戰難度複雜度更高的題材,證明自己的演技。同樣的,TVB 那些背景簡單,情節輕浮的家庭劇,也常被認爲是不需要高深演技就能勝任的。

劇集"不入流",哪怕演員演得再出彩,也很難得到市場和觀衆的認可,在知名度和番位上都不如很多小花小鮮肉。

TVB 演員還有多少驚喜是內地觀衆不知道的?

最新一期《演員》,胡杏兒挑戰了《誤殺》裏難度更大的警察局長。

這是一個兇狠、強勢的角色,也是小組演員中的靈魂人物,不僅自己的情緒要在警察局長和失去兒子的母親中來回切換,還需要引導其他演員的反應。

她的臺詞最滿,走位也最複雜。(三次進出辦公室)

在排練時間極短的情況下,胡杏兒交出了最好的答卷:臺詞清晰,走位準確,情緒含蓄飽滿。

是的,TVB 的演員雖然不是科班出身,沒有受過系統的、高深的表演訓練,但他們卻接受過最苦最累最持久的地獄式訓練。

對於一個演員來說,龍套和配角的經驗非常珍貴。

如果說理解力是天賦,而閱歷就是後天打磨,當閱歷積累到一定程度,又會幫助演員增加對角色的理解。

空降主角的香港小姐們,雖然減少了龍套的經歷,但導演的要求是一樣的——一樣熬夜開工沒得睡覺,一樣要"飛紙仔"(邊寫邊拍)。

胡杏兒回憶最難熬的時候,一天拍二十幾個小時,連續一週如此。電視城裏的休息室有過鬧鬼傳聞,但她困得根本顧不上害怕,能躺上十分鐘也是好的。

前年 TVB 劇集《十二傳說》就有休息室鬧鬼的情節,累得不行的小演員在休息室睡覺,最後慘遭"鬼壓牀" …… 編劇太狠了。

外景加廠景拍攝 12 小時起步,導演戲癮大發還要 over 一兩個小時,凌晨 4 點收工也很常見,收工之前,他們還可能收到 8 點開工時用的劇本。

所以,僅有的 4 個小時是拿來睡大覺,還是拿來看劇本?多數演員都會選擇後者。畢竟誰都不想成爲拖後腿的那一個。

其次,嚴格的導演,讓 TVB 的演員們不敢有半分鬆懈。

之前拍過《創世紀》《金枝欲孽》的金牌監製戚其義回內地拍劇,就遭遇了滑鐵盧。他吐槽內地的影視生態,怎麼演員權力大過導演呢 ?

在 TVB 這種傳統電視臺,一部戲永遠由導演主持大局,內地卻常常出現演員主導整部劇的情況。

某些所謂的 S 級演員,地位高到拍攝的時候不用背劇本,對臺詞。開機之後就對口型,最後只能通過後期或者配音補救。

TVB 開臺以來,除早期部分劇集是配音外,絕大部分劇集都是現場收音。臺詞不錯是基本,還必須和角色情緒對得上,不過關只能一遍遍重來,直到導演喊 good take 爲止。

很多 TVB 演員都有過被導演罵哭的經歷。

佘詩曼出道時曾因爲遲到十幾分鍾和沒帶劇本(只有一句對白)被導演當衆羞辱,"硬淨"的阿佘強忍着淚水,拍完戲才偷偷回車裏哭。

據說這位惡導演就是張永豪,幾年前又傳出他教戲時過於粗暴,虐待女新人的新聞,阿佘作爲前輩聲援了女新人,作爲高層的曾勵珍卻依然力挺導演。

珍姐覺得媒體誇張了事實,說:"導演教戲很正常,你們這樣寫,以後還有導演敢教演員戲嗎?"

就算導演溫和親切讓你條條過又怎樣?胡杏兒說了,戲拍不好,觀衆不會罵別人的,他們只會罵你一個人。

蔡思貝演《潮流教主》的時候,就有觀衆打電話投訴演技太差,說會因爲她罷看電視劇。

也許是被罵多了,你會感覺到TVB 演員有很強的"羞恥心",會將批評作爲自己進步的動力。

佘詩曼當年爲了改變自己的"雞仔聲",每天都大聲讀報紙,聲音大到隔壁鄰居都能聽得一清二楚。

反觀內娛一些演員,要麼是走偶像派路線的,瞪眼臉癱也有粉絲閉眼吹彩虹屁;要麼是楊志剛那樣的資深演員,十幾年以一個標準去演戲,還以爲這是對的。

時間久了,他們對自己的演技根本不會有正確的認知,要怎樣進步?

最後,我還想說的是,雖然TVB 出品大部分都是生活劇,但生活劇不代表演員可以隨便應付。

就拿 TVB 最喜歡拍的"喫飯戲"爲例,黎耀祥曾說,一個演員的功力,從一場喫飯的戲就可以看出來。

正是因爲生活劇貼近生活,即使是最普通的家庭觀衆,都能辨別演員幾斤幾兩。

E 姐結語

看到胡杏兒眼含熱淚,驕傲地說出"沒有 TVB 就沒有胡杏兒"的時候,還是蠻感動的。

事實上,TVB 的演員們無論離巢時是否鬧出過不愉快,對於這個鐵面無私的"少林寺"他們仍然心存感激。

他們今日可以輕鬆吊打大部分同行,不是因爲他們天賦異稟,是日以繼夜的訓練,讓他們有了表演的"硬功夫"。就和少林寺裏苦練成才的苦行僧一樣,看似平平無奇,招式和祕訣早已爛熟於心。

這幾年內娛影視圈發展迅猛,有了更專業更人性化的演員培養方式,而 TVB 影響力退減,人才流失,可培養演員的模式依然是傳統那一套。

你可能覺得她落後,不入流,但不能否認,她確實用這種笨拙的方法磨練出一批一批的好演員,那些優良的演員品格也依舊在代代相傳。

倒是內娛的許多演員,可能初出道還會咬緊牙關力爭上游,而一旦成名,就很容易沉溺於鮮花掌聲和財富,而不是戲劇本身,甚至最後忘記了自己演員的身份。

是時候讓久居舒適圈的內地演員,接受一下 TVB "苦行僧"們的吊打了。

今天的深夜話題是:

你認同 TVB 演員吊打內地同行嗎?

來評論區說說吧 ~

- ****の主筆 -

你的小仙女 E 姐,牛頭角的菜籽,愛看劇的歌

責編:菜籽 美編:樹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