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反對的聲音可以救命——《原則》讀後感

特約 | 許玉琴

對投資者來說,信息的豐富給了我們做決策所需的幾乎所有信息,但是與之相隨的噪音也讓人感到無所適從。美國橋水基金創始人、被稱爲投資界“喬布斯”的瑞·達利歐先生所著的《原則》一書,以自身經歷爲基礎,向我們展示了他的生活與工作原則。這些“原則”教我們處理海量、碎片化的信息,讓我們在大數據時代,不被信息裹挾其中、迷失自我。

雖然該書只展示了達利歐“原則”系列的前半部分,包括生活原則和工作原則,投資原則和經濟原則尚未面世。但筆者認爲,其中所包含的關於生活、工作的思考和將原則“算法化”的思想,值得數據時代下的每個投資人學習和借鑑。

將原則算法化

是一條達到目標的簡單途徑

通讀全書後,我們會發現這套算法體系的底層邏輯事實上是瑞.達利歐個人三觀與方法論所衍生出來的一系列原則。所謂三觀,便是直面自己,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人生觀、價值觀),當前現實是什麼(世界觀),然後思考自己需以何種方式達成目標(方法論)。要搞清楚這些問題並達成目標,便須本着求真、務實、開放的心態,在不斷實踐與思考中總結出切合實際的相應原則,並堅定執行,且不斷優化完善。

這對大多數人而言都不難理解,但難在執行與堅持。達利歐的過人之處在於,他不僅在生活、工作中不斷明確目標並總結出合適的解決辦法,且將其應用到自己人生的方方面面,包括投資決策、公司治理等等,最終形成一個原則體系,本書中列出的便有21條總原則,139條中原則,365條分原則。他還將這些原則轉化爲計算機語言,最終以算法系統的形式呈現。在這些算法的支撐之下,達利歐成功預見了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以及後來的歐債危機,橋水亦在他的帶領下成爲美國對沖基金界的佼佼者。

當然,達利歐在書中也強調:“你自己的原則是不是系統化或者計算機化的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總結出你的原則,最好將其寫下來,尤其是在你與其他人共事的情況下。”筆者以爲,雖然在記錄並忠實執行這一方面,人類很難與計算機進行抗衡,但計算機只是載體,算法的內核實質上是總結記錄,讓每一條經驗與教訓都能成爲達成目標的基石,而非塵封在記憶角落中的塵土與亂石。這就好比我們在走迷宮之時,若在每一條道路上都做上記號,那麼成功便只是時間的問題。

所以,歸結起來,忠實記錄自己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將其原則化、“算法化”,並一以貫之地執行是成功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道路上,能夠“正確地失敗”。

開放頭腦

他人的反駁可以救命

如前所述,在確立目標之後,構建一套原則體系,不動如山地執行,是保證目標得以達成的關鍵。但我們也知道,原則的形成和堅守,若走向極端,便是僵化與教條主義。所以,達利歐強調,在原則形成之後,要堅定地執行,若是在執行的過程中發現存在問題,需要思考的是要如何修改原則並按照新設的原則繼續前行,而不是臨時改變方案。

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構建自身原則體系的過程之中,做到頭腦極度開放,極度的求真務實。要做到這一點,前提是要認識到我們日常存在的兩大障礙。

其一是自我意識,這是指我們潛意識裏的防衛機制,它使我們難以接受自己是錯誤的。比如很多投資者在大幅虧損後被動選擇長期持有,逃避思考自己是否遺漏了哪些重要的因素,甚至存在一種心理幻覺,認爲只要堅持持有,早晚有一天會贏利。第二個便是我們所有人都存在思維盲點。但很多人頭腦處於封閉狀態,在面對他人展示的各種美妙可能性和可怕威脅時、在他人提出建設性甚至可能救命的批評時,會選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顯然不利於目標的達成。

要克服上述障礙,頭腦需要極度開放,才能讓自身原則體系向着目標不斷迭代、進化。圍繞這個問題,達利歐在書中進行了深入細緻的探討,提出了系列方法。總的來說,需要有效地分析不同觀點和不同可能性,克服“自己是正確的”渴望。其中有幾條建議讓筆者印象深刻,包括要訓練自己的頭腦以反直覺的方式思考;利用程序化提醒器一類的輔助機制;在自己的短板上,依靠擅長者的幫助。

這些是達利歐在工作中的重要方法,我認爲也正是因爲這些方法,才鑄造了達利歐的成功。這些方法是艱難而長期的,但非常值得我們去做嘗試,只有方法改變了,上層建築才能更好搭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