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恩是最珍貴的品德

如果說,父母對於孩子有什麼期許。莫過於希望他身體健康,開心順意,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或許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心懷感恩。

盧梭說過:“沒有感恩就沒有真正的美德。” 而這份美德在現代社會日漸稀缺。

31歲的男子因6萬彩禮,生生逼得母親跳樓自殺;

20歲的楊某將思女心切的父親騙進傳銷,致使他跳窗身亡;

江蘇13歲男孩弒母,他說:“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

此類新聞事件層出不窮,讓人驚心的同時,也催人反思。

教育最大的悲哀,是父母窮盡所有,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二、孩子爲什麼不再感恩?

爲什麼曾經天真的孩子卻長成了白眼狼?

(1)父母盲目追求成績,忽視素質教育

教育是每個家庭的重中之重,家長們殫盡竭慮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更是把全部眼光都聚焦在孩子的成績上。

(2)父母一味付出,孩子索取成性

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貝勃定律”,指的是單方面習慣性付出,會讓接受方習以爲常。一旦付出的程度減少,則會引起對方不滿。

這是不是和很多親子關係相似?

父母一味付出,對孩子不是愛,是害。

孩子索取成性,一旦他的慾望得不到滿足,很容易拿起屠刀,刺向那個曾經對他予取予求的親人。

(3)沒有喫過苦的孩子,缺乏同理心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關愛呵護在所難免,可是保護過度,不捨得孩子讓喫一點苦,往往爲他之後的人生埋下隱患。

父母不捨得讓孩子喫一點苦,對孩子而言卻是最可怕的禮物。

從沒喫過苦的孩子就像沒有經歷風雨的小草,無法面對真實的世界,也缺乏感同身受的能力。

三、培養感恩之心,遵循這三點

如何培養一個感恩的孩子?答案並不簡單,需要父母用心教導。

(1)父母以身作則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曾提出 “鏡中之我”理論,他認爲,人們會通過觀察別人和自己行爲的反應而形成自我意識,完成自我評價。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就是最好的鏡子。

父母對生活的態度,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父母對人友善,孩子學會的是善良明理;

父母窮兇極惡,孩子學會的是惡語相向;

父母迎難而上,孩子學會的是堅毅勇敢;

父母貪圖享樂,孩子學會的是好逸惡勞;

當父母對身邊的人心懷感恩,孩子耳濡目染,也會在心裏種下感恩的種子。

(2)教會孩子分享,培養同理心

美國心理學家亞瑟·喬拉米卡利認爲:“同理心讓我們保持彈性,遠離偏見,以敞開的心靈和想法去處理人際關係。”

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分享意識,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覺得中國式餐桌就是最好的練習場。

中國人家庭觀念很重,往往是一大家子人圍坐在一起。

首先,要教規矩。長輩先動筷子,晚輩才能動。

其次,要講禮儀。喫完飯後,要招呼一聲“我喫完了,你們慢慢喫。”

最後,要學會分享。

家裏有人加班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回家喫飯的,要在大家就餐前,單獨拿一份餐具爲他預備下乾淨的飯菜。越是好喫的,越要把好的給他留下。

用這樣的行爲讓孩子知道,親人之間有好喫的要相互分享。

長此以往,孩子會從這樣一個最簡單的動作中體會他人的辛苦,懂得分享的樂趣。

(3)學會放手,捨得讓孩子喫苦

高爾基曾經說過:“一個人只有經過刻苦奮鬥纔會有所成就。”

孩子不能當一輩子溫室裏的花朵,只要讓他經歷風霜雨雪,他纔會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也會更勇敢去追逐自己的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