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的頂頭上司劉邦是個非常精明的人,與這種老奸巨猾的人能夠融洽相處的下屬纔是真正厲害的人,那麼,今天來總結一下張良是怎樣與精明的領導打交道的。

一、表明忠心、展現能力,做領導的堅決擁護者:

堅決維護集體與領導的利益,這是一個謀士的職業操守,計謀有多麼的毒辣他們很少去想這個問題,他們的出發點是讓領導利益最大化或爲領導及時止損;比如說:韓信討要假齊王的封號,劉邦怒火中燒動了殺心,而張良連忙暗踩漢王的腳(關鍵時刻,還管什麼大不敬,爲了領導豁出去了),接着就湊到他的耳邊低聲說:“漢軍目前正處在不利的形勢中,哪能禁止韓信擅自稱王啊!倒不如就趁勢立他爲王,好好地對待他,讓他自行鎮守齊國。不然的話,就可能會發生兵變。”,這明擺着就是一招“兔死狗烹”的計謀,遲早要殺韓信,早殺不划算晚殺才能利益最大化;還有,在楚漢簽訂了“鴻溝協議”,鴻溝以東劃歸楚王。九月,楚軍將太公、漢王王后呂雉送歸漢王,項羽隨即領兵解陣而東行歸去。項羽撤退,漢王於是也想西行回國,張良、陳平便勸他道:“漢國已經得到了大半個天下,諸侯又都來歸附,楚軍卻兵疲糧盡,這正是上天讓我們滅亡楚國的大好時機啊。如今放走楚軍而不去追擊,這即叫作‘飼養猛虎給自己留下後患’呀。”漢王接受了他們的意見。可見,爲了維護劉邦的利益,張良是不顧一切的,這份忠心從行爲表現中劉邦自然心知肚明。

二、該說則說,該閉嘴的時候閉嘴,不要沒事找事:

當劉邦對事業感到迷茫的時候,想找幾個下屬給他出出主意,漢王首先與儒生酈食其謀劃如何削弱楚國的實力,顯然,酈食其是個空想主義者,劉邦在這方面也有點白癡,以爲酈食其的辦法非常好,還讓酈食其抓緊時間去辦。酈食其還沒有啓程,張良可能有所耳聞,就在劉邦正喫飯的時候拜見,看樣子是很着急,張良啥都沒問,劉邦就開始直說他和酈食其的談話內容,與精明的領導打交道,有個好處就是你不開口他都明白你是啥意思。而張良只是從各方面分析了酈食其計策的錯誤,讓劉邦別聽這個老儒生的,並沒有給劉邦一個明確的解決辦法。這就有點道家的風格,任何時候都是領導說了算,不問不瞎說,不沒事找事,精明的劉邦只是聽從了張良的建議沒有實行酈食其的計策,並沒有拿問酈食其的問題再問張良。爲什麼?因爲張良雖沒有明明白白的告訴劉邦怎麼做,但已經間接的告訴了劉邦解決方法,劉邦在這方面極其聰明,聽完張良一番話,他已經有了辦法,只是缺一個人去貫徹執行,所以,問完張良之後,劉邦立馬就把陳平找來,因爲這種風險高、又陰損的事只有陳平這樣的人去幹才能效益最大化。張良通過一個問題,把劉邦可能問到的問題都間接回答了,解決了問題自己還不背鍋,你說他厲害不厲害?

三、立場鮮明,善於揣摩領導心理,保持與領導觀點一致:

職場中,最主要的就是領會領導的真實意圖;如果領導說啥只會隨身附和的,這種充其量就是個馬屁精,領導雖然和這種下屬相處很受用,但打心眼裏瞧不起這種人。領導真正賞識的是那種和自己一拍即合的人,下屬說出來的觀點和他一致的,比如說:高帝已經封賞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餘的人日夜爭功,一時決定不下來,便沒能給予封賞。高帝在洛陽南宮,從天橋上望見將領們往往三人一羣兩人一夥地同坐在沙地中談論着什麼。高帝說:“這是在說些什麼呀?”留侯張良道:“陛下不知道嗎?這是在圖謀造反啊!”,這段是《資治通鑑》中的原話,劉邦看將領們聚在一起竊竊私語,心中有點慌,害怕這些人造反,就問張良這些人再說什麼,精明的領導必然多疑,這就是典型的明知故問,試探人心。張良一本正經的說:“這是在圖謀造反!”,簡單明瞭的一句話,首先立場鮮明和這些人劃清界限,劉邦最害怕將領們聚起來造反,張良說的和他心裏想的一模一樣,而且和這些人不是一夥的,是自己人也就放心了。所以說,和領導要好好相處,獨立思考的範圍很小很小,領導不一定說的對,但他一定說了算。

四、格局大,纔能有個好結局:

劉邦這一班人打垮了項羽集團坐擁天下,很多人都想着怎樣分蛋糕讓自己的子子孫孫都成爲達官顯貴,被無盡的貪慾所控制,恨不得自己當皇帝;然而,資源是有限的,人性是自私的,鬥爭是殘酷的,有的人不但沒有換來榮華富貴,反而在鬥爭中斷子絕孫,遺臭萬年,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而張良不一樣,張良並不是爲了自己,而是心懷天下蒼生,奮鬥了一輩子換來了國泰民安,他也就心滿意足了,所以,功成身退,捨棄功名利祿一點都不心疼,這樣的大格局,纔能有好結局。

微信公衆號:官場智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