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很多古裝劇中,很多調兵遣將的場景中,都有一個關鍵物品的出現虎符,也就是所謂的兵符,憑此符可調遣軍隊,留給人的印象就是軍隊士兵“認符不認人”,那在真實的歷史中,虎符意味着什麼,既然能夠調兵遣將爲什麼沒人去仿造?

虎符圖

符出調兵,重中之重

自古以來,統領大軍的爲將者多數都會被君王猜忌,畢竟他們掌控着君王維持天下的軍隊,爲了避免使得軍隊成爲將者的私軍,除了將軍在各軍之間的調動外,還衍生出了許多其他的方法,虎符就是其中的一個。虎符的出現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段時間戰事頻發,將軍經常率領重兵在外征戰,虎符的出現有效的避免了軍隊成爲私軍的可能。

虎符在秦朝時期形成了專有的定製,規定了虎符的材質,其外觀則是做成了老虎的形狀,並且將虎符分割成了兩半,右邊一半歸當代皇帝所有,左邊一半交給皇帝親信的將軍保管,需要調兵遣將時,皇帝命人將右符帶到軍中與將軍手中左符合並,這時將軍才能夠調動軍隊,等到戰時結束,右符重新被送回皇帝手中,虎符的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虎符圖

既然虎符如此重要,擁有了它意味着就擁有了軍權,雖說虎符造型獨特,但是對於古代的能工巧匠來說,既然能夠製造出來,意味着便可以去仿製,那爲什麼古代沒有人去仿製虎符呢?

其形其內難仿,規定限制

據《漢書》記載:“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長五寸,鐫刻篆書,第一至第五

虎符圖

首先虎符的外形仿製雖然容易,但是其中外表的細節一般人是很難知道的,每個虎符的身上有着獨特的銘文,這些銘文的銘刻的位置,銘刻的形狀,銘刻的大小都不盡相同,除了那些專門製作虎符的工作人員外,其他人即使去仿製了,也無法完全仿製成功。

而且虎符一組左右兩塊虎符在製造之時,是一起被製造出來的,內部的構造很獨特,內部有着凹凸不平的槽,當兩塊虎符的凹凸槽完全對應,才能真正的合併,單單去仿造一塊,是很難達到這種效果的。若是能仿製,信陵君救趙之時,就會仿製了,而不是費盡心思地去竊符了。

信陵君劇照

雖說虎符的外形構造仿製難,但君王也害怕真的有巧匠能仿製出來,所以說,在虎符制度所設立的時候,君王不得不去考慮到有可能被仿製這個問題,因此虎符的諸多規定保證了即使能夠被仿製出來,也發揮不了它原本的作用。

虎符被製造出來後,便是專符專用,一個符專門適用於一個軍隊,不可能會出現一塊虎符調動兩個地方軍隊的情況。而且即使是一個地方的軍隊也分支,嚴格來講一個虎符只能調動一個地方的一支軍隊,所以說,即使被仿製,也不可能都仿製出來,只能說去仿製其中一塊。何況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被發現必死的事情,風險太高,回報太小,所以沒有人去仿製虎符。

調兵圖

另外,虎符也不是萬能的,想要調動軍隊,除了兩塊虎符合並以外,還要有專門詳細的調兵文書或是皇帝的信物,退一步說即使虎符能夠被仿製,這種專門調兵的詔書或信物也不可能仿製成功,自然而然也就沒有人去冒殺頭的風險去仿製了。

糧餉爲重,虎符爲輕

而且在封建社會動亂之時,即使是皇帝有虎符有信物也不一定能夠調動各地的軍隊,對士兵們來說最重要的還是糧餉,即使有人仿製虎符成功了,想帶領軍隊兵變也得有糧餉發放給士兵纔行。諸侯或藩王招募操練士兵,自己給士兵發糧餉,這樣的軍隊自然不可能去認朝廷的虎符。例如西漢時期七國之亂的各地藩王,各藩王的軍隊名義上是需要朝廷發放了虎符才能調動,但實際上這些軍隊糧餉由藩王發放,其實已經成爲藩王的私軍,這時候就算有虎符也毫無用處了。

古代軍隊圖

簡而言之,虎符仿製難,風險高,收益小等等特點,使得古人自然不可能去仿製,而且虎符自最初設立的目的,圍繞的就是君王自身的利益,其他人即使去仿製了,沒信物也沒什麼用。如果仿製之人有足夠的糧餉,根本就不需要去進行仿製了,因此對古人來說,仿製虎符怎麼都是一件得不償失之事。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秦杜虎符傳奇》

相關文章